每次看到小朋友生病,當爸媽的心都會揪成一團。雖然聽到「兒童癌症」這四個字就讓人心驚驚,但根據台灣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的統計,2016年整年台灣18歲以下確診癌症的孩子有515位。跟大人比起來,小朋友得癌症的比例真的不高,可是萬一遇到了,對整個家庭來說都是天崩地裂的改變,不只孩子受苦,大人也要扛起龐大的心理跟經濟壓力。
台灣小朋友最常見的癌症有哪些?
你可能會好奇,小朋友跟大人生的病一樣嗎?其實差很多!小朋友的癌症類型跟大人常見的很不一樣,這裡整理出台灣十大常見兒童癌症,爸媽可以稍微了解一下:
- 白血病(血癌):這是小朋友最常見的癌症,簡單說就是血液和骨髓出了問題。
- 腦瘤:長在腦袋裡的腫瘤,對小朋友影響特別大。
- 惡性淋巴瘤:淋巴系統長了惡性腫瘤,淋巴結可能會腫很大。
- 神經母細胞瘤:常發生在小小孩子身上,尤其是腎上腺或脊椎附近。
- 生殖細胞腫瘤:跟卵巢、睪丸這些生殖器官有關的腫瘤。
- 惡性骨肉瘤:就是骨癌,常常發生在青春期孩子快速生長的骨頭附近,像大腿或手臂。
- 軟組織惡性腫瘤:肌肉、脂肪、血管這些軟組織長出的癌症。
- 威爾姆氏腫瘤:這是小朋友特有的一種腎臟腫瘤。
- 惡性肝腫瘤:肝臟長了惡性腫瘤。
- 視網膜母細胞瘤:眼睛視網膜上長的腫瘤,小寶寶要特別注意。
兒癌九大危險信號!爸媽一定要知道的關鍵症狀
講到這裡你可能會緊張:「那我要怎麼知道孩子是不是有問題?」別慌!兒童癌症雖然可怕,但早期發現的治癒率其實很高。重點是爸媽要夠敏感,注意孩子身體發出的警訊。根據基金會的資料,我整理出爸媽一定要記下來的九大關鍵症狀:
- 臉色突然變蒼白,像白紙一樣:不是沒睡飽那種疲倦感,而是不明原因的貧血,嘴唇、眼瞼翻開看都缺少血色,整個人看起來很「虛」。
- 沒撞到卻一直出現瘀青或小紅點:小朋友跑跑跳跳難免瘀青,但要小心的是「明明沒撞到,身上卻莫名奇妙出現好幾塊瘀青」,或是皮膚上出現密密麻麻像針點一樣的出血點(壓下去不會褪色),這絕對不正常!
- 發燒找不出原因,還一直瘦:感冒發燒幾天是正常的,但如果孩子發燒超過兩個禮拜,醫生也查不出原因(稱為「不明熱」),或者發燒時還伴隨體重一直掉、晚上睡覺盜汗到衣服床單都濕透,這就很有問題!
- 這裡痛那裡痛,痛到睡不著:孩子喊頭痛、肚子痛、關節痛或骨頭痛,如果痛得很厲害,甚至痛到晚上睡不著或半夜痛醒哭鬧,而且不是偶爾一次,是持續在痛,千萬別只當成長痛!
- 身上摸到奇怪的硬塊:幫孩子洗澡或換衣服時,多摸摸他們的身體(脖子、腋下、肚子、鼠蹊部、四肢),如果發現不會痛、硬硬的、而且越來越大顆的腫塊,絕對要趕快看醫生。
- 淋巴結腫大很久都不消:脖子、腋下或鼠蹊部摸到腫起來的淋巴結,如果不會痛、摸起來硬硬的、而且持續好幾週越來越大顆,不像感冒時腫幾天就消掉,那就要警覺了。
- 肚子脹脹的,摸到硬塊還吃不下:如果摸到孩子右邊肋骨下(肝臟)或左邊肋骨下(脾臟)有硬塊,而且孩子常常喊肚子脹、噁心想吐、吃一點就飽、胃口變超差,這可能是肝脾腫大的徵兆。
- 神經出狀況:臉歪、看不清楚或走路不穩:突然出現臉歪嘴斜(顏面神經麻痺)、看東西模糊或有雙影、眼睛凸出來、眼睛周圍出現瘀血、走路搖搖晃晃容易跌倒,或者手腳突然抽搐(像癲癇),這些神經症狀都不能輕忽!
- 眼睛出現詭異的白色反光(貓眼):這是最容易被忽略但非常重要的警訊!在光線較暗的地方(或拍照開閃光燈時),發現孩子瞳孔不是正常的紅色反光,而是出現白色或黃白色的反光,好像貓咪的眼睛,這很可能是視網膜長了腫瘤!
看到這些症狀該怎麼辦?爸媽必知的下一步
先深呼吸!看到上面任何一個症狀,不代表孩子一定得了癌症! 很多其他常見的兒童疾病也可能出現類似狀況(例如病毒感染也可能引起淋巴結腫大或發燒)。重點是,這些症狀都明確告訴你:「孩子身體出狀況了,需要專業醫生仔細檢查!」
強烈建議這樣做:
- 不要自己嚇自己,但也不要拖! 立刻帶孩子去找小兒科醫師做初步評估。
- 講清楚症狀細節: 告訴醫生你觀察到什麼(例如:發燒多久?哪裡摸到腫塊?多大?會不會痛?體重減輕多少?),越詳細越好。用手機拍下瘀青、出血點或腫塊的照片給醫生看也很有幫助。
- 必要時轉診專科: 如果小兒科醫師覺得有疑慮,會幫你轉診給兒童血液腫瘤科的專科醫師。他們是診斷和治療兒童癌症的專家,會安排進一步的檢查(如抽血、超音波、甚至骨髓檢查或影像檢查)來找出真正的原因。
- 保持冷靜,積極面對: 等待檢查結果很煎熬,但保持冷靜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支持。如果真的確診,台灣有很好的兒童癌症醫療團隊和資源(如兒童癌症基金會),一定要配合醫囑積極治療。
為什麼早期發現這麼重要?
兒童癌症的治療效果,跟「發現的時間點」關係超級大!很多兒童癌症(尤其是白血病、淋巴瘤)對化療、放療的反應比成人好很多,早期發現並接受正規治療,治癒率常常可以高達7成、8成甚至更高。但萬一拖久了,癌細胞擴散開來,治療就會變得困難許多,孩子也會更辛苦。所以爸媽的警覺心,真的是守護孩子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平常還能做什麼?
- 定期兒童健檢別偷懶: 政府提供的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健兒門診),該去的年齡就帶去,醫生會做基本的檢查和評估。
- 養成觀察習慣: 每天跟孩子親密互動(洗澡、玩耍、哄睡),順便觀察孩子的皮膚、精神、食慾、活動力有沒有異常變化。
- 相信你的直覺: 如果你覺得孩子「怪怪的」、「跟平常不一樣」,即使說不上來具體哪裡不對,也值得帶去給醫生看一下。寧可多跑一趟,也不要錯過黃金時間。
給爸媽的暖心小叮嚀
知道這些資訊可能會讓你覺得有點沉重,但知識就是力量!了解這些警訊不是要嚇自己,而是讓我們更有能力保護心愛的寶貝。兒童癌症雖然是嚴重的疾病,但在醫學進步的今天,它絕非絕症。保持警覺、早期發現、配合專業醫療團隊,大多數的孩子都能成功對抗病魔,健康長大。記得,你不是孤單的,台灣有完善的醫療體系和許多支持團體,會陪著每個家庭一起度過難關。把這份指南存下來或分享給其他爸媽,大家一起守護孩子的健康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