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科醫師也認證
最近天氣轉涼,公園裡運動的民眾變多了。但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只是快走或爬個小坡,胸口卻突然像被石頭壓住,甚至痛到冒冷汗?這種時候千萬別硬撐,今天就要教你中西醫都認可的急救穴位法,關鍵時刻能救自己一命!
運動時胸悶是警訊!身體在跟你求救
上個月在河濱公園就發生真實案例。58歲的王阿姨每天晨走習慣已維持十年,那天她照常快走時,突然左胸像被鐵箍勒住,痛到臉色發白靠在欄杆喘氣。幸好路過的陳先生發現異狀,立刻幫她按壓手腕內側的穴位,不到五分鐘王阿姨就緩過氣來,直呼:「這比隨身帶的藥還快見效!」
像王阿姨這樣的狀況,在冷熱交替季節特別常見。心血管科醫師李明哲提醒:「當運動時出現壓迫性胸痛,像有人坐在你胸口,或痛感延伸到左肩、下巴,這就是典型心絞痛,絕對要立刻停止活動!」
運動強度三大黃金準則(馬虎不得)
準則1:心跳恢復速度是關鍵
- 運動停下後5分鐘內,心跳應該要回到運動前水準
- 超過10分鐘還喘吁吁 → 代表運動過量了!
- 小技巧:運動時隨時能說話但無法唱歌,就是最適合強度
準則2:睡眠是身體的修復師
- 早上起床應該神清氣爽
- 如果全身痠痛爬不起床 → 前日運動過度了
- 阿公級運動員老周分享:「我70歲還每天走萬步,秘訣就是睡醒不累才加量」
準則3:身體訊號要會解讀
- 頭暈、噁心、喘不過氣 → 立刻減速
- 胸悶或刺痛感 → 馬上停止!
- 心臟病患者隨身必備:硝酸甘油舌下片(優先使用)+ 穴位按摩(輔助緩解)
心臟的3個救命開關(圖解位置)
內關穴:手腕上的強心劑
- 找穴絕招:手腕橫紋正中,往上三指寬處(約2寸)
- 按壓技巧:大拇指深壓+小範圍畫圈
- 為何有效:心包經第一要穴,能寧心安神
郄門穴:心絞痛專用戶
- 找穴秘訣:手肘橫紋到手腕橫紋分五等分,從手腕數上來第五個點
- 急救手法:拇指垂直按壓10秒+放鬆,反覆操作
- 醫師解析:「郄」有空隙意思,專治急性症狀
膻中穴:胸口氣血總開關
- 位置口訣:兩乳頭連線正中央(女性請取鎖骨中線交會點)
- 按摩方式:掌心溫熱後順時針揉按
- 中醫師說:又稱「氣海」,是宗氣匯聚之處
真實案例:公園裡的急救實錄
前年秋天在台北植物園,我就親身經歷過。那天午後看到一位五十多歲的大姊,捂著左胸跌坐長椅,額頭全是冷汗,嘴唇發紫手指還不停抖。我趕緊上前問:「阿姨心臟不舒服嗎?」她只能點頭說不出話。
當下立刻抓起她手腕,用拇指關節用力按壓內關和郄門穴。才按不到兩分鐘,就感覺她緊抓我衣袖的手慢慢放鬆,喘著大氣說:「剛剛…爬坡太急…」我繼續加按膻中穴,三分鐘後她臉色終於回血,自己都驚呼:「比吃救心丸還快!」
事後聊天才知道,這位陳阿姨有十年冠心病史,醫生早叮囑要隨身帶藥。「但藥放包包裡,痛起來根本沒力氣拿啊!」她苦笑說。這也是為什麼穴位急救是隨身救命術,因為你的手永遠在身上!
運動不傷心!實用技巧大公開
心臟友善運動法
- 黃金時段:早上9-10點(避開溫差大時段)
- 斜坡攻略:上坡時步伐縮小,速度減半
- 補水智慧:每15分鐘喝2口水(小口多次)
- 冬季必備:圍巾護住胸口,避免冷風直灌
隨身救命包該放什麼?
- 藥品層:醫生開的急救藥(勿放背包深處!)
- 急救卡:寫明病史、用藥、緊急聯絡人
- 小工具:穴位按摩棒(尖圓頭設計最實用)
中醫師私房護心茶
- 材料:丹參3錢、紅景天2錢、枸杞1把
- 煮法:1000cc水滾後轉小火煮15分鐘
- 喝法:每週喝3天,運動前半小時喝效果最佳
這些迷思會害命!(千萬別做)
❌ 痛一下而已,走完再說
→ 心絞痛是心肌缺氧,拖延恐致永久損傷
❌ 大力捶胸口緩解
→ 可能導致心律不整,正確是按壓不是敲擊
❌ 沒帶藥用力深呼吸就好
→ 過度換氣會加重心臟負擔
心臟科權威張維新強調:「曾遇過患者硬撐走完操場,結果心肌梗塞送急診。記住!胸痛是紅燈,不是黃燈!」
養成護心好習慣(日常保養)
晨起必做3分鐘護心操
- 搓熱掌心敷胸口(重複3次)
- 內關穴輪流按壓1分鐘
- 腳尖踮起+深呼吸10次
週末養心行程建議
- 爬山改爬「好走階梯」:像台北象山親山步道
- 游泳比跑步更護心:水壓促進血液回流
- 太極拳練下盤:穩定血壓效果佳
營養師推薦護心菜單
| 時段 | 推薦食物 | 關鍵營養素 | 
|---|---|---|
| 早餐 | 燕麥粥+亞麻籽 | ω-3脂肪酸 | 
| 午餐 | 清蒸鮭魚+深綠蔬菜 | 輔酶Q10 | 
| 點心 | 香蕉+核桃 | 鉀+鎂 | 
| 晚餐 | 黑木耳炒山藥 | 膳食纖維 | 
最後提醒大家,養生達人林正醫師說得好:「運動是養生之王,但『會運動』才是真智慧。」記得把內關穴位置教給常一起運動的夥伴,彼此守護最安心。下次運動前花10秒摸摸手腕確認穴位,這簡單動作可能是你最美的護身符!
本文參考來源:《走是養生之王》林正、林青醫師著,並諮詢心臟科醫師臨床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