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健康保養

大腦白質病變≠中風失智!神經權威:存夠「兩筆腦本」才是關鍵

「醫生說我腦子有白白的東西,是不是要失智了?」 「檢查報告寫『小洞梗塞』,我是不是中風了?」

最近有兩位朋友自費做了高階健檢,拿著腦部磁振造影(MRI)的片子緊張兮兮地來問我意見。這種狀況真的很常見啦!尤其現在檢查技術越來越厲害,很多以前看不清楚的細微變化現在都無所遁形,反而讓大家更焦慮。今天就來好好聊聊這個「腦白質病變」到底是什麼碗糕!

真實案例:80歲阿姨 vs 60歲大叔的腦部警訊

案例一:活跳跳的80歲A阿姨

A阿姨今年八十歲,平常爬山、跳舞樣樣來,沒有高血壓、糖尿病,記性也很好。健檢報告卻寫著「大腦白質病變」,她超緊張地問我:

「劉醫師啊!這係啥意思?要不要吃藥?我是不是要癡呆了?」

案例二:高血壓纏身的60歲B先生

B先生六十歲,有高血壓但乖乖吃藥控制,從來沒中風過。他的MRI除了「大腦白質病變」,還多了一個「小洞梗塞」。他更慌:

「這個小洞是不是中風了?我會不會半邊癱掉啊?」

藏在MRI裡的秘密:不能小看的「腦部小血管病變」

要搞懂這些報告,得先知道我們腦子的血液供應有兩套系統:

  1. 「前循環」系統:從脖子兩側的內頸動脈上來,負責大腦前半部
  2. 「後循環」系統:從後腦勺的椎動脈上來,負責小腦和腦幹

這兩套系統在大腦底部連成一個「動脈環」,像高速公路交流道一樣。大血管再分出密密麻麻的小血管深入腦組織,最後變成比頭髮還細的微血管,和神經細胞緊緊相依為命,形成「血管─膠質細胞─神經元黃金三角」。

為什麼大家只注意大血管?

過去醫生最怕大血管塞住,因為會馬上出現:

  • 半邊手腳沒力
  • 臉歪嘴斜
  • 講話大舌頭 這些明顯中風症狀。反覆大中風還可能導致血管性失智症

沉默殺手:小血管病變浮上檯面

現在MRI技術進步到連0.3公分的病變都看得見,這才發現「小血管病變」根本是隱形殺手!它常和阿茲海默症糾纏在一起,讓失智狀況雪上加霜。在MRI上會看到四種變化:

病變類型 看起來像什麼 可能影響
小洞梗塞 腦組織上的小破洞 局部功能喪失
腦白質病變 白質區亮亮的斑塊 神經傳導變慢
微出血 針尖樣的小黑點 血管脆弱警訊
腦萎縮 腦組織整體縮水 認知功能下降

恐怖的是…你可能完全沒感覺!

輕微的小血管病變根本沒症狀!但嚴重時會出現:

  • 動作變遲鈍(扣鈕扣老扣不上)
  • 走路小碎步(像在冰上走路怕摔倒)
  • 記性明顯變差
  • 情緒不穩(一下哭一下笑)

最麻煩的是「隱藏性中風」!早在183年就發現,長期高血壓會讓小血管壁變厚變硬(醫學上叫玻璃樣變性),像生鏽的水管一樣窄掉。東方人特別容易中招,佔所有中風的四分之一

關鍵差異:為什麼有人有病變卻沒症狀?

回到開頭兩個案例,為什麼同樣有白質病變,80歲阿姨活蹦亂跳,60歲大叔卻多了小洞梗塞?秘密就在「兩筆腦本」!

第一筆:老天爺賞的「大腦存款」

這是指天生腦容量大神經網路複雜的人。就像出生就帶著金湯匙,腦子有本錢可以耗損。MRI上可能看到病變,但實際功能還維持得不錯。

第二筆:自己存的「認知存款」

這更重要!是後天努力存的腦本,包括:

  • 受教育年數(不是學歷高低,是持續學習)
  • 動腦習慣(打麻將、學新語言、玩桌遊)
  • 規律運動(尤其會喘的有氧運動)
  • 充足睡眠(睡不好腦廢物清不掉)
  • 社交活動(孤獨會讓腦萎縮加速)

存款夠多的人有多賺?

研究發現,同樣程度的腦病變,認知存款高的人

  • 症狀出現時間晚10-15年
  • 失智風險降低60%
  • 恢復能力快2倍以上

這就像兩個同樣漏水的水桶,容量大的那個(大腦存款)可以撐比較久;而懂得隨時補水的人(認知存款),就算桶子小也能維持水位!

醫師建議:這樣保養你的腦血管

給A阿姨的安心丸

「恭喜妳啊!雖然有白質病變,但妳的認知存款超級雄厚,繼續保持動腦習慣就好。不放心可以掛神經科追蹤,但不用特別吃藥啦!」

給B先生的警世鐘

「你那個小洞梗塞確實是中風的一種!還好你有乖乖吃血壓藥。記得和醫師討論要不要加抗血小板藥物(比如阿斯匹靈),最重要的是把血壓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

現在開始存腦本!實用三招

1. 動腦要像練肌肉

  • 每天學點新東西(用手機學做菜也行)
  • 改變生活動線(換條路去超市)
  • 玩需要策略的遊戲(橋牌、麻將、桌遊)

2. 血管保養黃金守則

危險因子 控制目標 具體做法
高血壓 <130/80 mmHg 少鹹湯滷味、天天量血壓
糖尿病 糖化血色素<7% 白飯混糙米、飯後散步15分
高血脂 LDL<100 mg/dL 吃好油(魚油、橄欖油)、戒反式脂肪

3. 特別注意「三高」的隱形殺手

很多人不知道血糖波動比單純高血糖更傷血管!避免:

  • 空腹吃甜食(血糖瞬間飆高)
  • 餐後馬上躺平(血糖降不下來)
  • 含糖手搖飲(一杯就超標)

權威的真心話:別被報告嚇倒了!

劉秀枝醫師特別提醒:「看到MRI報告有異常,先別自己嚇自己!重點是:

  1. 找神經科醫師解讀
  2. 評估實際功能(記性、走路、手腳靈活度)
  3. 檢視血管危險因子
  4. 開始存你的認知存款

腦白質病變就像臉上的皺紋,是老化的一部分。重點不是完全避免,而是讓它慢點出現、別造成困擾。從今天開始,把「存腦本」當成日常,才能笑著和老友說:『咱們健檢報告半斤八兩,但我腦子可比你靈光多啦!』」

本文觀點參考自失智症權威劉秀枝醫師著作,由專業醫療記者整理撰稿。實際醫療處置請務必諮詢醫師。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