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陣子內衣總是濕答答,明明沒懷孕卻狂分泌乳汁…誰知道問題在腦袋裡!」 彰化38歲的謝老師回想起五年前的狀況,語氣仍充滿無奈。當時的她不僅月經亂糟糟,更因異常泌乳飽受困擾,跑遍婦產科都找不出原因,最後在神經外科醫師趙紹清的診間,才揪出「腦下垂體腫瘤」這個藏在大腦深處的罪魁禍首。
🚨 身體亮紅燈!這些怪症別當小事
謝老師的狀況絕對不是特例!趙紹清醫師(衛福部彰化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解釋,腦下垂體雖只有一顆花生米大,卻是掌控全身荷爾蒙的「總指揮中心」。當這裡長腫瘤,症狀百百款:
- 👀 視力殺手: 腫瘤壓迫視神經交叉點,會從外側視野開始模糊,像戴了超窄眼鏡!
- 🤱 乳汁失控: 泌乳激素瘤會讓女性「未孕泌乳」,男性可能胸部脹痛、性慾低落。
- 🌀 頭痛欲裂: 腫瘤撐大壓迫腦膜,痛感常集中在眼眶深處或前額,吃止痛藥也難緩解。
- ⚖️ 內分泌大亂: 月經失調、不孕、手腳異常變大(肢端肥大)、臉圓身瘦(庫欣氏症)都可能是警訊!
「我當時以為是壓力大內分泌失調,還跑去買哺乳墊應急…根本沒想過是腦瘤!」 謝老師苦笑著說。當年靠藥物控制泌乳激素,雖幸運懷孕生子,卻埋下未爆彈…
💥 五年後大爆發!視野縮到只剩「鑰匙孔」
今年中旬,謝老師發現「世界變窄了」!開車常看不見旁邊機車、走路頻頻撞到人。「我以為是老花眼,還自嘲不到40就退化…」直到她開始頭痛到嘔吐、眼壓飆高像要炸開,甚至得靠按摩緩解,回診照核磁共振才驚覺:腫瘤從1公分暴長到2公分,狠狠壓扁視神經!
「就像從廣角鏡頭換成望遠鏡,只能看到正前方一小塊,連兒子從旁邊跑來都看不見…」 她形容那種恐慌感:「隨時會撞到東西,連倒熱水都怕燙傷小孩!」
🔍 腫瘤變大為何渾然不覺?醫師解密
趙紹清醫師點出關鍵:腦下垂體腫瘤九成是良性,初期生長緩慢,症狀容易被誤解!
- 荷爾蒙作亂型: 像謝老師早期,身體變化明顯易察覺。
- 沉默壓迫型: 腫瘤往上方空腔生長,直到壓到視神經才爆發視力問題。
- 混合型: 先有內分泌症狀,數年後才出現視野缺損。
「最怕患者輕忽追蹤!」 趙醫師語氣嚴肅:「當視野開始缺損,表示視神經已在壞死邊緣。拖到全盲才處理,神仙也難救!」
✨ 免開腦!「從鼻孔除瘤」神技術真實案例
傳統開顱手術需鋸頭骨、翻開腦組織,風險高復原慢。謝老師接受的 「經鼻內視鏡微創手術」 卻像一場精密特攻:
- 🕹️ 3D導航定位: 術前用腦部影像建構腫瘤地圖,誤差小於1mm。
- 🔭 鼻孔開通道: 內視鏡從單側鼻孔深入,避開大腦組織直達蝶竇。
- 🚨 神經監測護航: 術中機器即時監控視神經,一有異常立刻警示。
- ✂️ 腫瘤粉碎取出: 用微型器械分塊切除,連深處死角也不放過。
「手術完隔天我就下床走動,頭上沒傷口、鼻子只有點痠!」 謝老師興奮分享。術後視野瞬間開闊,她重拾最愛的紙雕藝術,把作品送給趙醫師表達感謝。
⚠️ 良性瘤也會要命!醫籲必做「兩件事」
趙紹清醫師強調,「良性」不等於「無害」!腦部腫瘤壓迫神經可能導致:
壓迫位置 | 恐怖後果 |
---|---|
視神經交叉 | 視野缺損 → 永久失明 |
海綿竇神經 | 複視、臉麻、眼瞼下垂 |
下視丘 | 嗜睡、體溫失控、水腫 |
他給出關鍵叮嚀:
- 📅 定期影像追蹤: 即使吃藥控制,每1-2年要做腦部MRI,監測腫瘤變化。
- 👁️ 居家視野檢測: 用簡單方法揪出早期病變(見下表)。
居家視野檢查法 | 操作方式 | 異常警訊 |
---|---|---|
單眼遮蓋法 | 遮住左眼,右眼盯前方固定點,餘光注意手指從外側移入 | 手指出現時已到眼前 |
報紙邊框測試 | 單眼看報紙時,是否覺得邊緣文字「消失」或扭曲 | 邊緣字體模糊或缺損 |
開車/走路障礙 | 轉彎常看不見側邊來車、在賣場撞到貨架 | 外側視野嚴重缺損 |
🌈 重生後的生命禮物:用「全視界」擁抱日常
現在的謝老師格外珍惜能「一眼看盡世界」的幸福感。「以前削水果怕切到手,現在能帶兒子去騎腳踏車了!」她笑著展示紙雕作品,精細的鏤空線條見證視力重生:「別忽略身體的小抗議,它可能在救你的命!」
趙紹清醫師最後提醒:「莫名頭痛、視力模糊、內分泌失調三症狀同時出現,快找神經外科檢查!」 腦下垂體腫瘤雖隱匿,只要及時精準治療,多數患者都能如謝老師般重拾彩色人生!
💡 冷知識補給站: 腦下垂體雖僅0.5克重,卻指揮甲狀腺、腎上腺、性腺等七大腺體!堪稱人體「荷爾蒙總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