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醫護病症

血便別輕忽!嘴唇手指冒「黑斑」恐是癌變警訊 30歲移工驚罹罕見腫瘤體質

💥 30歲移工血便當痔瘡 醫師一瞥「嘴周黑斑」救了他!

去年剛來台的越南籍陳先生,在工地揮汗打拼時總有個難言之隱:大便常帶鮮血!「想說年輕力壯,應該是火氣大長痔瘡啦~」他自行買藥膏塗抹,症狀時好時壞拖了一年多,直到某天腹痛加劇,才硬著頭皮走進豐原醫院肝膽腸胃科。

「血便多久了?家人有類似狀況嗎?」王柏政醫師邊問診邊打量,突然要求:「麻煩脫下口罩我看一下。」這一看不得了!陳先生嘴唇佈滿深咖啡色斑塊,像沾到沒擦乾淨的巧克力,連十根手指末端也密佈黑點!王醫師心裡警鈴大作:「這絕對不是普通痔瘡!」

🔍 腸鏡一照嚇壞醫 百顆瘜肉塞滿大腸

緊急安排大腸鏡檢查,鏡頭才進入腸道就讓醫療團隊倒抽氣——整條大腸像長滿蘑菇的森林,從直腸到盲腸散佈上百顆大小不一的瘜肉!最大顆的超過2公分,隨時可能轉變成癌。醫師當機立斷執行「內視鏡瘜肉切除術」,並將檢體送驗。

🧬 病理報告揭驚人真相:罕見「黑斑瘜肉症候群」

切片結果證實是「缺陷性瘜肉」,搭配特徵性黑斑,確診為Peutz-Jeghers Syndrome(黑斑瘜肉症候群)。這種病全球發生率僅1/15萬,關鍵特徵有:

✅ 唇、口周、手腳指端的黑色素沉積(小學就會出現)
✅ 消化道多發性瘜肉(小腸最常見)
✅ 50%以上患者有家族遺傳史

「你手腳黑斑是不是從小就有?」經醫師提醒,陳先生才恍然大悟:「對欸!阿嬤說那是胎記…」更驚人的是,他回憶國中就有血便,但家裡人都當「體質燥熱」不以為意。

⚠️ 3部位冒黑斑=腫瘤警報!致癌風險高50倍

王柏政醫師指著患者嘴角黑斑解釋:「這種斑點不會痛癢,卻是癌變密碼!」黑斑瘜肉症候群患者終生致癌風險高達93%,比常人高出50倍!尤其要警戒3部位異常色素沉積:

危險部位 特徵 好發癌症類型
👄 嘴唇 下唇多於上唇,像潑墨狀咖啡斑 大腸癌、胃癌、胰臟癌
✋ 手指 指甲周圍或指腹黑點,用力搓也不會掉色 小腸癌、卵巢癌
👣 腳趾 腳趾前端或趾甲根部,常被誤認髒污 子宮頸癌、睪丸癌

「最致命的是瘜肉隨時癌變!」王醫師翻出腸鏡照片,指著一顆表面潰瘍的瘜肉:「這種不規則凸起就像未爆彈,若晚半年發現,恐怕就得化療了…」

📈 腸癌年輕化3大元凶 炸雞珍奶是幫兇

陳先生並非特例!台灣大腸癌已連續15年居癌症榜首,30-49歲罹癌人數10年暴增1.3倍。王醫師點名加速腸癌年輕化的兇手:

🍟 飲食西化:每天喝含糖飲料者罹癌風險高2.6倍  
📱 久坐不動:糞便停留大腸逾48小時,毒素狂吸收  
😰 輕忽血便:「十男九痔」迷思延誤就醫  

「很多年輕人看到馬桶有血,第一反應是『昨天吃太辣』」醫師搖頭說,其實痔瘡血便多呈鮮紅色、血滴在糞便表面;但若是腸癌出血,血液常混在糞便中呈暗紅色,還可能伴隨腹痛、體重減輕。

🛡️ 防腸癌必做3件事 這類人20歲就要篩檢

確診黑斑瘜肉症候群的陳先生,後續還需定期追蹤胃部、小腸瘜肉。王醫師提醒所有人:

🔸 有家族史者:20歲起每2年做腸鏡  
🔸 一般人:35歲做首次腸鏡,依結果調整頻率  
🔸 突現黑斑+腹痛:立即掛肝膽腸胃科  

他特別強調:「別以為健檢糞便潛血陰性就安全!像陳先生這種瘜肉未必持續出血,腸鏡才是黃金標準。」平時要多吃高纖「護腸三寶」:

✅ 帶皮蘋果(果膠促排便)  
✅ 黑木耳(水溶纖維吸附毒素)  
✅ 地瓜葉(膳食纖維是菠菜3倍)  

💡 醫嘆:口罩耽誤診斷!這些徵兆快脫罩檢查

疫情期間醫師問診少要求脫口罩,卻可能錯失救命線索!王柏政分享關鍵判讀技巧:

👄 唇斑:多發性、不對稱、界線不規則  
🆚 痣:通常單顆、圓形、邊緣平滑  

他呼籲民眾就診時主動告知:「我嘴邊有奇怪黑斑」,尤其合併長期貧血、莫名腹痛、大便變細,很可能是胃腸道瘜肉作祟。現陳先生每半年追蹤,笑說:「現在看到黑芝麻都會緊張,但能及早發現,算不幸中的大幸啦!」

📌 專家警語:黑斑瘜肉症候群患者終生需監測!女性每年加做婦科超音波,男性定期睪丸檢查,才能攔截其他器官癌變。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