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以為,量血壓就是把壓脈帶綁上去、按個按鈕,看看螢幕跳出數字就完事了? 哎喲,這樣真的母湯啦!在診間,我(洪惠風醫師)看過太多病人,辛辛苦苦在家量了老半天,結果方法統統搞錯,量出來的數字根本沒參考價值,白白浪費時間又可能耽誤病情。
血壓量錯比不量更可怕!這些誤區你中了幾個?
讓我先講個真實案例。有位跟著我好幾年的阿伯病人,他可是超級模範生!每次回診,都帶著他密密麻麻的血壓紀錄來。有次更誇張,他把小紙條一張一張黏成長長的「卷軸」,一拉開來,高度居然跟旁邊150幾公分的護理師一樣高!不用懷疑,這位阿伯的血壓控制得超級穩,數字漂漂亮亮。
但另一種病人就讓人頭痛了…
「洪醫師啊,我那個血壓藥…一次要吃好幾顆捏,會不會太重了?可不可以減一點啊?」病人一臉憂心忡忡地問。
我直接回他:「我怎麼知道!」
「蛤?」病人當場傻眼,滿臉問號。
我接著解釋:「你在醫院量的不準,回家又不自己乖乖量,現在要調整用藥,根本就像叫你閉著眼睛開車! 你怎麼知道前面是直路還是懸崖?會不會撞車?」看他表情有點尷尬,我繼續說:「在家規律量血壓,就像開車睜大眼睛看路, 該左轉(減藥)還是右轉(加藥)才有依據。你都不量,我哪知道該幫你調多少?這跟閉眼開車一樣危險啊!」
「啊… 那… 那血壓計要去哪裡買?」病人這才恍然大悟。
回到過去:古早高血壓治療真的很「隨性」
講到量血壓的重要性,讓我回憶一下在台北榮總當住院醫師的年代(民國70幾年)。那時候新進的住院醫師馬上就要看門診,一週三個半天。菜鳥最常被分到的,就是病人多到爆炸、幾乎清一色診斷高血壓的「榮民心臟內科門診」。
那時看診的主要任務是什麼?就是「量血壓」跟「開30天的藥」! 病歷上除了血壓數字,常常只寫著:
Ditto
(照樣)或Do
(Ditto的縮寫)- 或是
1D + 2S
這是什麼意思?就是開兩種現在幾乎沒人在用、便宜到不行的藥:一天一顆的利尿劑D
(Dichlortride) 和一天兩次的降壓藥S
(Serpasil Reserpine)。有些診間甚至備好印章,直接「咚!咚!」蓋下去,連寫都懶得寫,省時省力。如果血壓還是高?頂多再加個也很便宜、一天三次的血管擴張劑3A
(Apresoline)。
那時候啊,「看診速度」比什麼都重要! 快慢關鍵就在「用水銀血壓計量血壓的手速」。有些醫師咻一下把汞柱打上去,一秒鐘就把氣放光,幾秒搞定!還有些醫師更神,所有病人量出來的血壓,通通是「剛剛好」的130/80(準不準?嗯…你懂的)。量得快的醫師,就能早點閃人回病房工作。當年我也曾羨慕那些「神速」同事,但內心總覺得這樣太草率。過了這麼多年,我才真正明白:那些在門診匆匆忙忙量出來的數字,參考價值真的很有限!
驚人真相:醫院量的血壓 vs. 你家量的血壓,差很大!
隨著家用血壓計越來越普及(從水銀的進化到電子的),大家很快發現:「咦?怎麼在家量的跟在醫院量的,數字差這麼多?」
研究早就告訴我們:在醫院量到的血壓,平均比在家裡量的「高出22」! 舉個例子,在醫院量到160,在家量可能只有138左右!為什麼會這樣?原因超多:
- 「白袍恐懼症」: 看到醫生護士就緊張,血壓咻一下飆高。
- 「隱匿型高血壓」: 在醫院莫名正常,回家就原形畢露變高。
- 「機器或方法出包」: 家裡血壓計沒校正、剛吃完大餐或洗完澡就量。
- 「左右手大不同」: 在醫院量右手,回家卻量左手(或反過來),偏偏兩手血壓本來就可能不一樣!
- 「時間點差很多」: 醫院通常是白天量,你回家卻在清晨或深夜量。
所以啊,血壓不是「有量就好」,細節錯一點點,量出來的數字可能天差地遠,對判斷病情一點幫助都沒有,甚至可能誤導!
手把手教學:正確量血壓的「眉眉角角」一次搞懂
🩺 第一步:選對「武器」很重要!血壓計怎麼挑?
- 認明「認證標章」是基本! 買之前看清楚有沒有通過國際標準驗證(例如 BHS、AAMI、ESH)。
- 「手臂式」比「手腕式」準確多了! 手腕式容易受姿勢影響,誤差較大。
- 附加功能是加分項: 能偵測心律不整、量中央血壓、或可以連手機APP紀錄,有當然好,沒有也不用強求。核心是「準確」!
✋ 第二步:關鍵步驟!找出你「血壓高的那隻手」
- 剛開始量,請「兩手都量」! 連續量個幾天,比對一下。
- 找出你「慣性血壓較高」的那隻手: 大部分人是「右手」血壓較高,但也有人是左手高,甚至兩手差不多。
- 為什麼左右手血壓會不同?跟「身體構造」有關!
- 心臟偏左,血液打出來後,第一個大分叉是往「右邊」的血管(供應右手和右腦),走比較直的路。
- 接著主動脈會來個大轉彎(像髮夾彎),之後才分出往「左邊」的血管(供應左手和左腦),路徑比較彎曲。
- 通常「路徑直」的那邊(多數人是右手)血壓會高一點點。
- 但每個人的血管長相不一樣!有些人是主動脈一出來就轉彎,反而讓左手路徑變直,這時「左手」量出來的血壓就會比較高。
- 「以後只量高的那隻手」! 這隻手的血壓比較能代表你身體中央的血壓,也更能預測未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別小看那一點點差別」! 有時兩手只差個3-5mmHg,卻剛好是「血壓達標(130/80)」和「沒達標」的關鍵分水嶺,直接影響醫生判斷要不要幫你調整藥物!
- 「警訊!兩手差太多」: 如果發現兩手收縮壓差距「持續超過20mmHg」,要高度懷疑是不是有血管狹窄或阻塞(例如鎖骨下動脈狹窄),請務必趕快就醫檢查!
🌡 第三步:打造完美「量測環境」與「準備動作」
- 「地點」要安靜溫暖: 找個舒服、不會被打擾的地方。
- 「量前30分鐘」嚴禁這些事:
- 吃東西(尤其大餐)。
- 喝刺激性飲料:咖啡、濃茶、酒類通通不行。
- 運動、洗澡(身體還處在亢奮狀態)。
- 使用含血管收縮劑的鼻噴劑(會讓血壓升高)。
- 「量前5分鐘」乖乖坐好:
- 安靜坐著,背靠椅背,全身放鬆。
- 手臂自然平放桌面,與心臟同高。
- 雙腳平踩地面,千萬別翹腳或交叉(會影響血流!)。
- 先去上廁所! 憋尿也會讓血壓升高。
- 「量測當下」要注意:
- 手臂要「露出來」量! 隔著厚衣服或把袖子「捲很高勒住手臂」都不行,會壓迫血管導致量不準。
- 壓脈帶要綁在「上臂」,鬆緊以能塞進1-2根手指為原則,下緣離手肘彎約2-3公分。
- 根據手臂粗細選擇合適尺寸的壓脈帶(太鬆會量高,太緊會量低)。大人小孩尺寸不同,購買時要注意。
⏰ 第四步:抓對「黃金時間」量才準!
- 每個人的血壓高峰時間不一樣(有人清晨高、有人下午高、有人晚上高)。
- 重點是避開「干擾因素」! 吃飯、運動、洗澡、排便、剛吃藥…都會影響血壓。
- 台灣最新高血壓指引推薦的「黃金時段」:
- 「起床後1小時內」: 通常是吃早餐、吃藥「之前」。
- 「睡覺前1小時內」: 通常是洗澡、吃宵夜「之後」,準備要休息時。
- 特別注意「清晨高血壓」: 如果你發現都是清晨血壓特別高,除了找原因(如睡眠呼吸中止症),也要考慮是不是「藥物效力」撐不到清晨?雖然2022年有個歐洲研究(TIME研究)說早上吃藥或晚上吃藥效果差不多,但這研究設計有點爭議(睡前組的利尿劑也改晚上吃,可能影響服藥順從性)。結論是:目前沒有定論,乖乖聽你的主治醫師指示吃藥就對了,別自己亂改時間!
💊 醫師苦口婆心:血壓藥「千萬不能自己亂減」!
年紀越大,血壓變化越要注意:
- 年輕到中年: 收縮壓(高的數字)和舒張壓(低的數字)通常一起慢慢升高。
- 約50-60歲後: 收縮壓繼續往上爬,但「舒張壓」開始反轉往下降!
- 到80歲以上: 收縮壓也可能開始慢慢下降。
- 重點來了!到了7、80歲,很多長輩的舒張壓會變得很低(甚至只有40幾、30幾mmHg),但只要沒有頭暈等不舒服症狀,「通常沒關係」!
超級重要觀念:
60歲以後,關鍵是看「收縮壓」有沒有控制好! 舒張壓低一點真的不用太緊張。絕對不要因為看到舒張壓數字低,就自己把藥減量或停掉! 這樣做會讓收縮壓失控飆高,中風和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會「大大大大增加」!任何藥物調整,一定要跟你的醫師討論!
📌 台灣高血壓治療新聖經:「722法則」必學!
台灣在2022年5月更新了高血壓治療指引,最大變革就是:
- 「居家血壓」地位大提升! 比門診血壓更重要!
- 隆重推出「722法則」:
7
:連續「7」天量測。2
:每天「2」個時段量:「起床1小時內」 + 「睡前1小時內」。2
:每個時段「隔1分鐘」量「2」次,然後取平均值。
- 居家血壓控制目標: 無論年齡或有沒有其他疾病(少數特殊狀況除外),通通以「130/80 mmHg」為達標標準! 比過去更嚴格!
🔍 規律量血壓,你會發現身體的「秘密訊號」!
當你開始認真執行「722法則」,規律紀錄一段時間後,常常會發現一些以前根本沒注意到的「身體密碼」:
- 「星期一症候群」: 有人週一早上血壓特別高(想到上班就壓力大?),週末就正常。
- 「下班前飆高」: 快下班時血壓就開始往上爬(累積一天的壓力?)。
- 「喝湯就上升」: 喝完一碗熱湯或鹹湯,血壓立刻有反應(鈉攝取過多?)。
- 「天氣變就變」: 寒流一來或溫度驟變,血壓就跟著不穩。
- 「姿勢性低血壓」: 從坐著或躺著突然站起來,會頭暈眼花?量血壓可能發現站起來時血壓瞬間掉很多!這毛病平常不容易發現,但規律量(尤其是變換姿勢後量)就可能抓到。
這些「意外場景」浮現,才能真正幫助醫師和你一起找出最適合你生活型態的「個人化」血壓控制策略! 量血壓,真的不只是看數字那麼簡單。用對方法、長期記錄,才是守護心血管健康的關鍵第一步!
本文專業諮詢依據: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並參考洪惠風醫師(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之衛教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