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醫護病症

褥瘡每年奪走萬條人命!出現這些症狀要當心,長期臥床者必學預防法

在台灣,每年有近萬人因褥瘡併發症失去生命,這個沉默殺手專門襲擊長期臥床的長輩與慢性病患者。身為照護者,我親眼看過阿公因為褥瘡痛苦到整夜睡不著,那種無助感真的令人心疼。今天就來跟大家說清楚,到底什麼是褥瘡?哪些人要特別注意?以及最重要的——怎麼預防才有效

褥瘡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危險?

褥瘡(壓瘡)不是普通傷口,而是皮膚和肌肉被「壓死」的狀況。想像你同一個姿勢坐太久屁股會麻,對吧?臥床的人如果超過2小時沒翻身,骨頭突出處的血管就會被壓扁,血液流不過去,皮膚就像沒澆水的植物一樣開始壞死。

最可怕的是初期根本不會痛!因為神經早就被壓壞了。等看到皮膚破掉時,底下肌肉可能都爛得像豆花了…

這7類人是褥瘡高危險群!

🛏️ 長期臥床者

特別是中風、失智或骨折的長輩,自己無法翻身最危險。我照顧過的林伯伯就是這樣,尾椎壓出碗大的洞,整整治療了半年才好。

♿ 輪椅族

坐骨神經那塊承受全身重量,如果坐墊沒選好,就像整天坐在石頭上一樣。

🍬 糖尿病患者

高血糖會讓血管像生鏽的水管,血流不順+傷口難好=褥瘡最愛找上門!

🥗 營養不良的人

蛋白質吃不夠時,皮膚薄得像紙,我家隔壁阿嬤就是吃太少,手肘磨床單就破皮了。

🧓 銀髮族

老人家的皮本來就比較薄,像陳奶奶80歲的皮膚,比我3歲姪子的還脆弱…

🚫 感覺遲鈍的人

脊髓損傷或吃止痛藥的人,壓到流血都沒感覺,等發現時常已爛到骨頭。

💧 失禁患者

尿尿便便泡著皮膚,不用半天就爛,像泡水的衛生紙一碰就破!

從紅腫到敗血症!褥瘡的10大奪命症狀

褥瘡是慢慢「蛀」進去的,我整理出各階段警訊:

階段 症狀表現 危險程度
第一期 皮膚出現不會消退的紅斑,壓下去變白色 ⚠️ 黃金搶救期
第二期 水泡或破皮,傷口淺但會滲組織液 🚨 立即處理
第三期 凹洞傷口看得到黃色脂肪,像火山口 💀 感染高風險
第四期 黑掉的死肉黏著骨頭,有腐臭味 ☠️ 可能需截肢

其他致命併發症:

  1. 蜂窩性組織炎:傷口周圍腫成饅頭大,一碰就痛到飆淚
  2. 敗血症:發燒+意識模糊,送醫時血壓掉到休克邊緣
  3. 壞死性筋膜炎:肌肉像被蟲蛀過,開刀清創都清不完
  4. 骨髓炎:細菌啃骨頭,連抗生素都打不進去

前陣子新聞就報導過,有位伯伯因褥瘡引發敗血症,三天就走了…真的不能輕忽啊!

預防褥瘡的5大實戰技巧(照護者必學)

🔁 翻身密技:30度側躺最好

  • 每2小時翻一次,像煎魚要均勻受熱
  • 用「30度側躺法」:背後塞長枕,避免直接壓屁股
  • 重點部位:尾椎、腳踝、手肘、後腦勺

🛏️ 選對輔具比買藥膏重要

  • 記憶床墊要選波浪型的,分散壓力才有效
  • 輪椅族用凝膠坐墊,像坐在水床上
  • 腳跟用羊皮護套,比棉花更軟Q

🧴 皮膚保養做得好,褥瘡不上身

  1. 每天用手掌摸遍全身(指甲會刮傷皮膚)
  2. 大小便後用沖洗瓶取代擦的,力道輕柔
  3. 保持微微濕潤:乳液薄擦比完全乾燥更防磨

🍳 營養補充關鍵在蛋白質

  • 每天至少吃一顆蛋+手掌大魚肉
  • 自製高蛋白飲:牛奶+香蕉+蒸熟黃豆打成果汁
  • 吃不下的長輩可喝罐裝營養品,像亞培安素

🧼 傷口照護SOP

  1. 生理食鹽水沖洗(不要用棉花棒搓!)
  2. 優碘停留30秒殺菌
  3. 再用食鹽水沖掉優碘(避免色素沉澱)
  4. 蓋上親水性敷料,保持濕潤癒合快

不幸中鏢了怎麼辦?治療3大關鍵

✋ 減壓是根本

醫院用漂浮床讓病人像在水上漂,家裡可用氣墊床替代。記得千萬別讓傷口再碰到床!

🩺 傷口清創要果斷

醫生用「小湯匙」刮掉死肉時,那畫面真的怵目驚心…但爛肉不挖掉,新肉長不出來啊!

🥄 營養火力全開

這時光喝安素不夠,醫師教我自製「超級營養粥」:

  • 半碗白飯+雞腿肉+豆腐+紅蘿蔔+菠菜
  • 加兩倍水熬成濃湯
  • 最後打顆蛋花,滴幾滴芝麻油

給照顧者的心理話

還記得第一次幫爸爸換褥瘡藥時,看到碗大的傷口我手都在抖…但三個月後看著粉紅新肉長出來,那種感動真的想哭!照顧路上你並不孤單,記得:

  • 🤗 每天給自己10分鐘喘息
  • 📞 加入照護社群交換經驗
  • 🛌 善用長照2.0的喘息服務

褥瘡預防勝於治療,現在就行動:

  1. 檢查長輩的床墊是否下陷
  2. 設定手機鬧鐘提醒翻身
  3. 今晚加道高蛋白料理

別讓這個沉默殺手有機可趁!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