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健康保養

寶寶拉肚子別慌張!中醫親授「蘋果湯+蒸蘋果」營養止瀉食療

最近天氣變化大,家裡的小寶貝又開始拉肚子了嗎?看到寶寶一天跑好幾次廁所,便便稀稀水水的,當爸媽的心裡真的揪成一團!特別是新手爸媽,不敢隨便給寶寶吃止瀉藥,只能乾著急。其實啊,拉肚子看起來是小毛病,但長期下來會讓寶寶營養不良,整個人瘦巴巴的,抵抗力也跟著變差,更容易生病呢!

為什麼蘋果能救急?中醫的智慧解密

老一輩常說「拉肚子吃蘋果」,這可是有道理的!蘋果含有豐富的果膠,這種水溶性纖維在加熱後會轉化成「保護腸道的天然膜」,幫助吸收腸道多餘水分。更厲害的是,它還能吸附腸道裡的壞菌和毒素,讓便便慢慢成型。中醫也認為蘋果性平味甘,有健脾開胃、生津止瀉的效果,對嬌嫩的小腸胃特別溫和。

🍎 兩款蘋果食療方 手把手教你做

1. 蜂蜜蘋果湯|寶寶最愛酸甜飲

👉 材料準備(1人份)

  • 新鮮蘋果 1顆(推薦富士或五爪蘋果)
  • 純蜂蜜 1小匙(1歲以下寶寶改加半匙麥芽糖)
  • 過濾水 200ml

🔥 詳細步驟這樣做:

  1. 蘋果用流動清水搓洗表皮,建議用軟刷輕刷去除蠟質
  2. 連皮切成指甲大小的丁狀(營養精華在皮與肉之間!)
  3. 小湯鍋加水煮沸,放入蘋果丁轉「文火」(小火維持微滾狀態)
  4. 蓋鍋煮6-7分鐘,觀察湯色變淡黃、蘋果半透明即可
  5. 濾出湯汁放至40°C以下(手摸杯壁不燙手),再加蜂蜜攪勻
  6. 用奶瓶或學習杯少量多次餵食

✨ 關鍵技巧:

  • 1天可分4-5次飲用,每次30-50ml
  • 煮過的蘋果丁可壓成泥當副食品
  • 絕對不能加砂糖!會讓腸道滲透壓失衡,越拉越嚴重

2. 古法蒸蘋果|鎖住營養的止瀉點心

👉 材料準備

  • 帶皮蘋果 1顆(選紮實的綠蘋果效果更佳)

🍳 傳統做法超簡單:

  1. 蘋果用少量鹽巴搓洗沖淨,對半切後「仔細挖除果核」(果核容易殘留農藥)
  2. 果肉朝上放入瓷碗,電鍋外鍋加「半杯水」蒸煮
  3. 開關跳起後燜5分鐘,用筷子能輕鬆穿透表示完成
  4. 放涼到適口溫度,連湯汁一起用湯匙刮泥餵食

💡 營養師小叮嚀: 蒸過的蘋果會釋出更多鉀離子,正好補充足夠的電解質。其中的鞣酸經加熱轉化,反而產生收斂效果。我常建議家長當成「腹瀉專屬點心」,香甜軟糯的口感,連挑食寶寶都買單!

⚠️ 重要!這些情況不能只靠食療

雖然蘋果療法很溫和,但遇到以下狀況要立刻送醫:

  • 寶寶每小時拉水便超過3次
  • 尿量明顯減少或超過6小時沒排尿
  • 便便帶血絲或黏液
  • 發燒超過38°C並伴隨嘔吐
  • 出現嗜睡或眼眶凹陷等脫水徵兆

👉 特別提醒: 如果是病毒型(如輪狀病毒)或細菌性腸胃炎,蘋果食療只能當「輔助角色」,一定要配合醫師治療喔!

🍶 大人腹瀉救星:古早味楊梅酒

說到止瀉,台灣阿嬤的秘方絕對少不了楊梅!中醫古籍記載它能「滌腸胃、和五臟」,尤其適合吃壞肚子或夏季濕熱造成的腹瀉。但新鮮楊梅處理不當反而會拉更兇,我的私房做法是做成「楊梅酒」:

材料比例(家庭號)

材料 份量 挑選要點
本土楊梅 350g 選深紅色、指甲輕壓不出水的
高粱酒 500ml 38-45度清香型(公賣局白標)
黃冰糖 100g 塊狀為佳,甜度可依喜好調整

🫙 圖解釀造步驟

  1. 深度清潔:楊梅用「鹽水+小蘇打粉」浸泡15分鐘,流水沖淨瀝乾
  2. 徹底風乾:鋪廚房紙巾上,電風扇吹1小時(務必完全無水氣!)
  3. 消毒容器:玻璃罐用沸水煮過,倒扣晾乾
  4. 疊放藝術:底層鋪楊梅→撒冰糖→重複堆疊至八分滿
  5. 注入靈魂:緩緩倒入白酒淹過食材(留2cm空隙發酵)
  6. 等待魔法:密封存陰涼處,前三天每天輕晃瓶身助糖溶解
  7. 最佳賞味:一個月後可飲用,但半年後風味更醇厚

🍸 飲用時機: 輕微腹瀉時,取「酒汁5ml加溫水稀釋」飲用,或直接吃1-2顆酒漬楊梅。暑氣重時加冰塊當開胃酒,但每天別超過30ml喔!

🌿 楊梅安全食用守則

  • 清洗禁忌:千萬別去蒂頭再泡水!會讓農藥滲入果肉
  • 現泡現吃:鹽水泡超過15分鐘營養會流失
  • 挑選原則:表面有白膜是正常果粉,但「長白毛就是發霉」絕對丟棄
  • 止痛妙招:吃完牙齒酸軟?含一口濃茶或嚼無糖口香糖就能緩解

💪 腹瀉期營養三重補給術

除了蘋果和楊梅,照顧拉肚子的寶寶還要這樣補:

  1. 電解質優先:藥局買專用電解水,或用米湯加少量鹽替代
  2. 低渣飲食:白粥、軟麵條、蒸蛋分次供應
  3. 蛋白質補充:雞肉泥、嫩豆腐幫助修復腸道

📍 關鍵恢復期:停止腹瀉後「繼續吃3天溫熱食物」,避免油炸和乳製品,讓受傷的腸黏膜真正修復!

中醫講究「藥食同源」,這些天然食方都是祖先的生活智慧。下次看到寶寶腹瀉,別急著跑醫院,先試試溫和的蘋果療法。當然啦,如果症狀沒改善或越來越嚴重,一定要找專業醫師診斷。畢竟孩子的健康,永遠是爸媽最在乎的事!

(本文參考李志剛醫師養胃觀點,由在地中醫師實務經驗補充編寫)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