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醫護病症

腋下紅腫刺痛!醫師親授2招快速KO對磨疹

最近診間來了一個六年級的小男生,走路姿勢超奇怪,兩隻手臂像企鵝一樣撐得開開的,口罩上頭那雙眼睛還水汪汪的,一看就知道在忍痛。媽媽急吼吼地衝進門就喊:「醫師啊!他說手痛三天了啦,現在連走路手都不敢甩,像機器人一樣!」

我仔細看他手臂關節,外觀根本看不出問題,只好請他自己舉手。小朋友扭扭捏捏掀起衣服,手才舉到一半就「嘶——」地抽氣。哇!原來是胳肢窩底下整片紅通通,兩邊腋下皮膚像煮熟的蝦子,還帶點濕濕亮亮的光澤,難怪痛到投降姿勢都做不了!

這種情況在台灣濕黏悶熱的季節超級常見!尤其最近午後雷陣雨下不停,衣服晾不晾得乾都是問題,皮膚整天泡在汗水裡,胳肢窩、大腿根部、屁股縫這些「夾緊緊」的地方,馬上就發出抗議啦!

🔍 對磨疹是什麼?為什麼專找「皺摺地帶」?

對磨疹(intertrigo)說白了就是「皮膚磨皮膚發炎」。醫師間也會叫它「摩擦性皮膚炎」,最愛出現在兩片皮膚緊貼互磨的濕熱角落

好發部位 高風險族群 引爆關鍵
► 腋下(胳肢窩) ► 肉肉的小朋友 ► 汗水悶住不散
► 脖子的皺褶處 ► 行動不便長輩 ► 皮膚持續摩擦
► 腹股溝(鼠蹊部) ► 糖尿病患 ► 潮濕環境
► 屁股縫&胯下 ► 免疫較差者 ► 清潔不易

像這個小病人就是典型例子!仔細看他腋下,兩片皮膚接觸面都發紅,像照鏡子似的對稱紅斑。有些家長會誤以為是黴菌感染,但對磨疹通常來得又急又痛,不像黴菌感染多半是慢吞吞的癢。

💦 為什麼會「越摩擦越嚴重」?

比利時皮膚科醫師芙拉葛西爾講得很傳神:「皮膚角質層被汗水泡到『膨皮』時,摩擦係數會飆高!」簡單說就是:

  1. 汗水狂流 ➜ 皮膚像泡水海綿脹起來
  2. 兩片濕皮膚互搓 ➜ 角質層防禦力崩潰
  3. 細菌黴菌趁虛而入 ➜ 紅腫痛還可能飄異味

最麻煩的是破皮後可能引發二次感染!那個小男生的媽媽就說:「他連舉手拿筷子都痛到哭!」這種刺痛感很可能就是細菌在作怪了。

🛡️ 醫師實戰2招!擺脫紅腫刺痛

第一招:派出「和事佬」隔離戰場

既然問題是兩片皮膚打架,就要派出隔離專家當和事佬!我最推薦這幾種:

隔離產品 使用時機 塗抹技巧
氧化鋅藥膏 ► 紅腫滲組織液時

► 預防尿布疹
像抹防曬乳般均勻薄擦
純凡士林 ► 輕微發紅時

► 運動前預防
洗澡後擦乾皮膚立刻塗
弱效類固醇藥膏 ► 急性發炎期

► 醫師處方使用
米粒大小就夠兩邊腋下

💡 關鍵提示:藥膏要「薄到透光」才有效!塗太厚反而阻礙散熱。

第二招:打造「乾爽通風」環境

濕氣是對磨疹的幫兇!我教家長這樣做:

  1. [衣著對策]

    • 改穿「腋下無縫線」的背心
    • 純棉或機能排汗材質優先
    • 流汗立刻用「按壓吸汗」取代摩擦擦拭
  2. [環境降濕]

    • 冷氣開除濕模式(26℃+50%濕度)
    • 在沙發縫隙放「除濕盒」
    • 洗澡後用冷風吹乾皺摺處
  3. [緊急舒緩] → 用冰袋裹毛巾夾腋下5分鐘 → 濕敷生理食鹽水(勿用優碘!)

💊 什麼情況要趕快看醫生?

如果做到隔離和乾燥還出現這些警訊,48小時內一定要就醫

⚠️ 皮膚裂開滲血水
⚠️ 冒出白色膿點或黃痂
⚠️ 飄出酸臭味
⚠️ 發燒或淋巴結腫痛

像門診那個男孩,因為已經痛到影響生活,我除了開弱效類固醇藥膏(每天薄擦兩次),還加了口服抗生素預防感染。媽媽第四天傳照片給我,腋下紅腫幾乎消光光,小男孩還比YA說可以去游泳了!

🌿 日常保養3重點!拒絕復發

要避免對磨疹陰魂不散,你得把保養變習慣:

保養時段 動作 細節提醒
洗澡後 ► 皺摺處「按乾」不擦

► 吹風機冷風低檔吹10秒
忌用熱風!皮膚微濕時塗隔離膏
運動前 ► 腋下撲薄薄一層「玉米爽身粉」

► 穿無袖運動服
選無香精配方,避免堵塞毛孔
睡眠時 ► 空調定時3小時

► 手臂張開「大字形」睡
抱長型枕頭幫助姿勢維持

特別提醒糖尿病或肥胖族群:除了控血糖,建議在易摩擦處預先貼上親水性敷料,醫療材料行都買得到,剪成條狀貼在腋下或大腿根,像給皮膚穿隱形盔甲!

📌 陳醫師小筆記
對磨疹最怕「悶濕磨」三兄弟聯手!門診常看到家長狂擦痱子粉,結果粉末結塊反而更刺激。其實氧化鋅才是隱藏版高手,既能隔離又能收斂,藥局買純度40%的就很夠用。記得保養的核心是:「乾爽要像海風吹,隔離要像隱形膜」!

最後提醒大家,台灣氣候濕熱,肉肉的孩子或長輩要特別注意皺摺處保養。發現紅腫別硬撐,把握黃金72小時處理,才不會小問題變大麻煩喔!(貼心小叮嚀:腋下脫毛建議用剪的取代刮的,避免顯微傷口釀大禍!)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