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醫護病症

貧血背後藏危機!50歲女驚罹骨髓瘤 新藥接棒治療創奇蹟

新藥接棒治療創奇蹟

「醫師,我只是爬個樓梯就喘到不行…」50多歲的陳女士(化名)這半年總覺得身體不對勁。原本每天晨跑的習慣被迫中斷,連走到巷口買菜都必須中途休息。起初以為是更年期造成的體力衰退,直到臉色蒼白到被同事提醒「要不要去抽個血檢查」,才驚覺事情大條了。

貧血竟是癌警訊!不可輕忽的CRAB症狀

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診間裡,血液腫瘤科廖裕民醫師看著陳女士的報告皺起眉頭:「妳的血紅素掉到7點多啊,這不是普通貧血!」經過骨髓穿刺檢查,真相令人震驚──陳女士罹患了多發性骨髓瘤,一種源自漿細胞惡性病變的血癌

「很多患者都像陳女士這樣,初期只覺得容易累。」廖醫師拿著筆在紙上畫出四個英文字母:「我們叫它『CRAB症狀』,是骨髓瘤的典型警訊:」

  1. C(高血鈣):莫名口渴、頻尿、噁心想吐
  2. R(腎功能差):泡泡尿、水腫、排尿困難
  3. A(貧血):爬樓梯喘、臉色蒼白、頭暈目眩
  4. B(骨頭痛):腰背劇痛、容易骨折、身高縮水

「陳女士的漿細胞就像失控的工廠,」廖醫師解釋:「它們狂造異常抗體蛋白擠壓正常細胞,這些壞蛋白會蛀空骨頭、堵住腎臟,更可怕的是會讓免疫力崩壞,小小感冒都可能變肺炎!」

治療馬拉松!三階段藥物接棒作戰

第一棒:三合一誘導治療

陳女士首先接受「三合一療法」,包含:

  • 💊 蛋白酶體抑制劑(阻斷癌細胞廢物處理系統)
  • 💊 免疫調節藥物(切斷腫瘤生長訊號)
  • 💊 類固醇(強化前兩者效果並減輕發炎)

「這種組合就像特種部隊聯合作戰,」廖醫師比劃著:「四個多月療程後,陳女士的癌細胞指數降了八成!」

第二棒:自體幹細胞移植

考慮陳女士年紀相對輕(小於65歲),醫療團隊啟動第二階段攻擊

  1. 抽取她的造血幹細胞冷凍保存
  2. 高劑量化療殲滅殘存癌細胞
  3. 將幹細胞回輸重建骨髓

「這過程像把骨髓『格式化重灌』,」廖醫師形容:「雖然有兩週嗜睡期感染風險,但換來近一年的完全緩解!」

第三棒:標靶藥物長期抗戰

當癌細胞在一年後死灰復燃,新型標靶藥物上場救援:

  • 🎯 CD38單株抗體:標記癌細胞讓免疫系統精準狙殺
  • 💊 口服免疫調節劑:持續壓制腫瘤生長訊號

「現在的武器庫很豐富,」廖醫師翻開治療手冊:「當A藥失效就換B藥,甚至雙標靶組合,陳女士靠這策略已穩定控制超過兩年!」

年輕化警訊!30歲就可能中標

令人震驚的是,這種過去被視為「老人癌」的疾病,30多歲患者比例正在攀升。廖醫師分析可能原因:

年齡層 確診比例 高風險族群特徵
30-40歲 約5% 長期接觸有機溶劑/放射線
50-64歲 35%↑ 家族史+慢性發炎體質
65歲以上 60% 免疫力自然衰退

「年輕患者常因下背痛看復健科,或因為腎功能變差跑腎臟科,」廖醫師嘆氣:「等到轉來血液科時,三成患者已到晚期!」

治療新曙光!存活期從1年→6年的關鍵

回憶二十年前的困境,廖醫師感慨:「那時第三期患者平均活不過一年,現在完全不同了!」他列舉三大突破:

  1. 精準分層治療

    • 65歲以下:誘導治療+自體移植(無病期延長3倍)
    • 65歲以上:調整劑量三合一套餐(避免過度治療)
  2. 接力式用藥策略

    graph LR
    A[第一線三合一] --> B[幹細胞移植]
    B --> C[維持治療]
    C --> D{若復發}
    D --> E[CD38單抗組合]
    E --> F[新一代核輸出抑制劑]
  3. 副作用管理革命

    • 神經痛→低神經毒性新藥
    • 骨頭空洞→每月打保骨針
    • 免疫力差→預防性抗病毒藥

「現在平均存活期突破6年,門診甚至有帶瘤生存十多年的老戰友!」廖醫師笑著展示患者回傳的登山照片。

健保困境與未來希望

目前骨髓瘤用藥雖有健保給付,但復發三次後就可能面臨自費壓力。廖醫師舉例:「像去年核准的核輸出蛋白抑制劑,每月要十幾萬台幣,不是普通家庭負擔得起。」

他特別提到關鍵趨勢:「國際上正發展BCMA標靶藥物,包括:

  • 抗體藥物複合體(精準投放化療彈頭)
  • 雙特異性抗體(同時抓住癌細胞和免疫細胞)
  • CAR-T細胞治療(改造T細胞當癌細胞殺手)

「這些新武器在台灣都已完成臨床試驗,」廖醫師眼神發亮:「只要健保給付跟上,骨髓瘤變成慢性病指日可待!」

給患者的救命提醒

採訪最後,廖醫師給出三大救命建議:

  1. 貧血合併骨痛務必抽血驗「免疫電泳
  2. 確診後要求檢測細胞遺傳學風險(關係治療強度)
  3. 治療期間每日量體重(早發現腎積水)

「有位患者因為每天量體重,發現三天胖兩公斤,」廖醫師強調:「緊急檢查發現腎功能惡化,即時換藥救回腎臟!」

看著陳女士最新檢查報告上穩定的數據,廖醫師在診間掛起患者送的書法──「與瘤同行」四個大字,正是當代骨髓瘤治療的最佳寫照。這條命是患者拚來的,也是醫療團隊用接續治療策略,一棒一棒傳下來的生命奇蹟。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