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到底是什麼?不是單純「孩子不乖」啦!
家裡小孩總是坐不住、寫功課漏東漏西、衝動插話甚至影響課堂秩序?很多家長會先懷疑是不是自己教養方式出問題,或是孩子個性太皮。但你知道嗎?這可能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典型特徵!台灣數據顯示,每100個學齡兒童就有3-7個有ADHD,但真正接受正規治療的卻不到四分之一!
關鍵差異點在哪? 身心科醫師張嘉芬一語點破:「活潑好動 vs 過動」的最大差別,在於 「孩子能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去完成當下該做的事」。比如:
- 活潑孩子:老師請他坐好5分鐘,他雖然覺得無聊但做得到。
- ADHD孩子:他知道要坐好,但身體就像裝了馬達,根本停不下來,完全無法控制自己。
不只過動!這些「小狀況」也是警訊
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坐不住、愛插話,ADHD孩子還常遇到這些困擾:
- 注意力像跳跳糖:上課時旁邊有人走過、窗外有聲音,立刻分心,自己也很懊惱。
- 日常掉漆王:橡皮擦天天搞丟、作業永遠漏寫一頁、聯絡簿三天兩頭忘記帶。
- 人際卡卡關:因為衝動或無法專心聽人說話,常和同學起衝突。
這些狀況如果已經影響到孩子的學習、生活或交朋友,真的建議家長下載 「ADHD過動兒家長量表」(SNAP-IV) 先初步評估,或直接帶去兒童精神科檢查!
ADHD診斷超嚴謹!不是看兩次診就貼標籤
「很多家長聽到ADHD診斷就嚇壞了,以為孩子從此就要被貼標籤、吃一輩子藥…」張嘉芬醫師搖頭說,其實診斷過程非常慎重:
- 多方蒐集情報:不只主要照顧者,還要請學校老師、安親班老師填寫SNAP-IV量表,連過去的聯絡簿、老師評語都是參考依據。
- 科學化檢測:安排孩子做電腦化的「持續性表現測驗」(CPT),就像玩專注力遊戲,客觀測出注意力持續度。
- 排除其他可能:曾有孩子因被霸凌情緒低落而恍神,被誤認是ADHD,詳談後才發現真相!
醫師強調:「必須符合DSM-5國際診斷標準(如文末表格),且在12歲前出現症狀、至少兩種場合(如學校+家庭)都發生、確實影響生活,才會確診ADHD!」
不吃藥會怎樣?醫師曝殘酷真相:不是長大就會好!
「ADHD是大腦發展稍慢的生理問題!」張嘉芬醫師拿出科學證據:
- 🧠 腦部成熟速度慢3-5年:影像學發現ADHD孩子大腦皮質發展較慢,前額葉管控專注力的迴路活性較弱。
- 📚 7歲身體,5歲心智:未治療的ADHD孩子,在國小就可能因心智年齡落差,陷入「課業跟不上→被罵不認真→同學排擠→自卑」的惡性循環。
更驚人的是長期追蹤數據:
「沒治療的ADHD孩子,青春期出現反抗行為、情緒暴衝的比例高很多!成年後更容易陷入憂鬱、焦慮、藥酒癮,甚至自傷風險也增加…這真的不只是『孩子調皮』而已!」
吃藥=戴眼鏡!破解家長最糾結的「用藥5大問」
💊 Q1:一定要吃藥嗎?行為治療沒用?
醫師比喻超易懂: 「ADHD藥物就像近視的眼鏡!眼鏡不會讓視力變好,但能幫你看清楚;藥物是幫孩子大腦找回『本來該有的專注力』。」行為治療雖不能改善核心症狀,但搭配藥物雙管齊下,效果更加倍!
⏳ Q2:藥要吃多久?會上癮或長不高嗎?
- 合法用藥超安全:台灣用的「利他能」、「專思達」、「思銳」等藥物,全球使用超過50年,研究證實不會成癮、不影響發育。
- 一年評估一次:通常建議用藥至少一年再評估是否調整。台灣教育環境對專注力要求高,多數孩子會持續用藥。
🏖️ Q3:暑假、週末能停藥嗎?副作用好困擾!
醫師急喊卡: 「不建議完全停藥!」原因很實際:
- 身體會抗議:停藥後重吃,副作用(噁心、頭痛)常更明顯!曾有孩子週一吃藥就吐,改採「週末減半劑量」才改善。
- 收假地獄期:暑假玩瘋了,最後幾天要突然切回上學模式?對ADHD孩子根本折磨!維持低劑量幫助孩子平穩過渡。
副作用對策:
- 優先選 長效型藥物(如專思達):藥效12小時平穩釋放,副作用較少。
- 腸胃不適、食慾差:多在吃藥 1-2個月內適應,可和醫師討論隨餐吃或調整劑量。
🔄 Q4:何時能減藥停藥?
「當孩子學會用自己的方式管理專注力,就是停藥時機!」醫師分享溫暖案例:曾有青少年用「畫心智圖」取代衝動發言,穩定半年後逐步減藥成功。關鍵是 減藥後觀察3個月,確定沒問題才完全停止。
❓ Q5:吃藥沒進步,還要繼續嗎?
可能是 劑量不足 或 環境有新困擾(如人際壓力)。務必找醫師討論,別自行停藥或加量!
給家長的行動指南:從「點線面」打造友善圈
✨ 校園吃藥免尷尬:
教孩子簡單回應:「這是我的專心維他命!」避免標籤化。
🤝 親師合作是關鍵:
主動和老師溝通,提高對ADHD特質的理解與包容。當老師接納了,才能引導同學友善互動!
🔄 互相學習的驚喜:
「ADHD孩子能從同學身上學克制;而同學也能學他們的創意跟勇氣!」張醫師笑說,台灣教育常要求乖乖聽話,ADHD孩子敢挑戰的特質反而是珍貴禮物。
🌍 社會包容從你我開始:
- 點:家長、老師、你我先建立正確認知。
- 線:親師、親子、同儕間建立支持網絡。
- 面:整個社會學會接納神經多樣性!
「ADHD不是缺陷,只是大腦運作不一樣。早治療、早支持,每個孩子都能找到發光的方式!」——張嘉芬醫師
【附錄】ADHD診斷標準(DSM-5精要版)
🎯 A.「注意力不足」至少中6項(17歲以上中5項):
- 常粗心出錯、忽略細節
- 難維持注意力(上課、遊戲)
- 對話時常放空
- 做事沒條理、丟三落四
- 逃避需專注的任務(如寫作業)
- 易受干擾分心
- 日常忘東忘西(帶文具、交作業)
🏃 B.「過動/衝動」至少中6項(17歲以上中5項):
- 坐著時手腳扭動、躁動不安
- 上課隨意離座
- 不當場合跑跳(青少年會主觀覺得「靜不下來」)
- 無法安靜玩遊戲
- 像裝了馬達停不下來
- 話多、搶答、插嘴
- 難輪流等待
✅ 還須符合:
- 12歲前就有症狀
- 在學校、家庭等2種以上場合發生
- 嚴重影響學習/社交
- 排除其他精神疾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