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膳食營養

譚敦慈驚曝!4種蛋吃多恐傷心臟 這款蛋最不推 專家教你安心吃蛋秘訣

雞蛋是超級營養庫,但吃錯方法反而傷健康?專家點名4大地雷吃法!

雞蛋在台灣人的餐桌超常見,從早餐的荷包蛋、午餐的滷蛋、到晚餐的蒸蛋,根本是國民食材!它被叫做「完全營養品」真的不是沒道理,裡頭的優質蛋白質、各種必需胺基酸,對增肌、抗老都超有幫助,連日本營養師票選「天天該吃」的食物,它都名列前茅!不過啊,好東西也要用對方法吃,有些常見的雞蛋料理方式或吃法,一個不小心,可能就把多餘的油脂、超量鹽分、甚至細菌通通吃下肚,反而對身體造成負擔。林口長庚的「防毒教母」譚敦慈護理師就特別提醒大家要留意!

🚫 地雷1:滷到黑嚕嚕的「萬年滷蛋」、「鍋底茶葉蛋」小心氧化膽固醇傷血管

  • 問題在哪裡? 你是不是也覺得滷到醬色超深、連蛋黃都變咖啡色的滷蛋或茶葉蛋特別香、特別入味?阿嬷的滷鍋裡那顆滷了好幾天的蛋,看起來超誘人對吧?但譚敦慈在節目《醫點不誇張》裡就點出一個大問題:蛋白質如果滷煮超過2個小時,尤其是反覆加熱滷煮,會產生一種叫「氧化膽固醇」的壞東西!
  • 氧化膽固醇有多可怕? 這傢伙跟食物裡原本的膽固醇不太一樣。一般膽固醇適量攝取對身體是有功能的,但氧化膽固醇就真的比較「傷感情」了!它被認為更容易引起血管的發炎反應,對心臟和血管的健康威脅更大,長期累積下來,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也就是為什麼譚敦慈最不推這種滷過久的蛋!
  • 茶葉蛋怎麼挑? 路過超商或攤販想買顆茶葉蛋解饞?譚敦慈建議:別貪圖顏色深就以為比較入味好吃!盡量挑選放在鍋子上層、顏色比較淺白的茶葉蛋,這通常代表它泡在滷汁裡的時間比較短。那種沉在鍋底、顏色深到發黑的,往往就是滷最久、氧化膽固醇可能最多的「高風險蛋」!
  • 📌 安心吃蛋小秘訣:
    • 家裡自己滷蛋,時間控制很重要,別一鍋滷天荒地老。
    • 避免把蛋反覆丟回滷汁裡加熱,滷好就撈起來保存。
    • 想吃茶葉蛋,選「年輕一點」(顏色淺)的比較安全。

🚫 地雷2:追求流心口感?「半熟蛋」、「溫泉蛋」、「糖心蛋」暗藏細菌危機!

  • 問題在哪裡? 戳破蛋黃那瞬間,金黃蛋液緩緩流下… 視覺口感都滿分!日式拉麵上的溏心蛋、丼飯上的溫泉蛋,或是自己煎的半熟太陽蛋,真的讓人難以抗拒。但是!雞蛋如果沒有徹底煮熟,最大的風險就是「沙門氏菌」這類的細菌污染。
  • 沙門氏菌不是開玩笑的! 這細菌很常見於雞蛋殼上,有時甚至會污染到蛋液內部。中國就曾發生過令人心痛的案例:有小朋友吃了在冰箱放了好幾天、細菌大量滋生的溏心蛋,結果引發嚴重不適,甚至昏迷,最後搶救無效… 這真的提醒我們不能輕忽!
  • 誰要特別小心? 以下這幾類人,拜託!雞蛋一定要吃全熟的:
    • 免疫力比較弱的人: 像是正在化療、或天生免疫力較差的朋友。
    • 小朋友: 他們的免疫系統還在發展,抵抗力沒大人好。
    • 銀髮族: 長輩的身體機能退化,對抗細菌的能力下降。
    • 慢性病患者: 例如糖尿病、肝病、腎病患者等。
    • 腸胃敏感或腸躁症患者: 不熟的蛋不僅有細菌風險,有些腸躁症患者對「沒煮熟的蛋白」特別敏感,吃了容易引發腹脹、腹痛甚至腸絞痛,超級不舒服!
  • 就算愛吃半熟,也要極度謹慎! 如果你身體健康,就是愛那個流心口感,那務必確保:
    • 選購非常新鮮、來源可靠的洗選蛋(蛋殼有CAS標章較有保障)。
    • 買回家立刻冷藏,並在有效期限內吃完。
    • 如果要製作溏心蛋、溫泉蛋,做好的成品務必當天吃完!日本卵業協會就明確建議:已經剝殼的半熟水煮蛋,絕對不能放隔夜,風險太高。
  • 📌 安心吃蛋小秘訣:
    • 對高風險族群來說,「全熟蛋」是最安全的選擇!水煮蛋煮到蛋黃完全凝固,煎蛋煎到蛋黃熟透。
    • 愛吃半熟口感,請嚴格控管蛋的新鮮度、保存條件與食用時間,絕不隔餐
    • 腸胃敏感者,留意自己對「未熟蛋白」的反應。

🚫 地雷3:追求「恰恰」口感?「炸彈」、「油煎蛋」當心油脂爆表又氧化!

  • 問題在哪裡? 早餐店那顆邊緣煎得焦香酥脆、蛋黃半熟的「恰恰」荷包蛋,淋上醬油膏,配碗肉燥飯,是很多人的最愛!或是夜市小吃「炸蛋蔥油餅」,那顆吸飽熱油、膨脹酥脆的炸蛋,光用想的就流口水。但是,這種高溫、多油的烹調方式,有雙重危機!
  • 危機一:膽固醇氧化! 雞蛋本身含有膽固醇,當你用大量油脂、以高溫(尤其大火)長時間油煎或油炸時,這個過程很容易讓膽固醇發生氧化,產生前面提過的「氧化膽固醇」。這些氧化後的產物進入身體,被研究認為更容易促進血管發炎反應,對心血管健康不利。
  • 危機二:熱量、油脂大爆表! 要讓一顆蛋煎得酥脆或炸得蓬鬆,需要的油量絕對比你以為的多很多!這些額外添加的食用油(無論是沙拉油、豬油還是其他油),都默默地讓這顆蛋的熱量飆高好幾倍,長期這樣吃,不只體重容易上升,過多的油脂也容易刺激胃酸分泌。胃腸肝膽科醫師李柏賢就提醒過,對於有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問題的人來說,這種油滋滋的煎蛋、炸蛋,常常是引發不適的「兇手」之一!
  • 焦掉的部分更不好! 如果煎蛋時火候沒控制好,邊緣甚至整顆蛋都煎到焦黑,那更糟糕。食物燒焦產生的物質,是公認對健康不利的。
  • 📌 安心吃蛋小秘訣:
    • 控制用油量: 改用不沾鍋,只需噴一點點油或抹薄薄一層,就能煎出漂亮的蛋。
    • 降低烹調溫度: 用中小火慢慢煎,避免大火猛燒產生過多有害物質。
    • 捨棄「恰恰」口感: 別追求過度焦脆的邊緣,蛋煎到金黃色即可,絕對不吃燒焦的部分
    • 選擇更健康的烹調法: 水煮蛋、蒸蛋、水波蛋、或用少量水炒蛋(水炒法),都是好選擇。

🚫 地雷4:鹹蛋、皮蛋天天吃?當心鈉含量破表,腎臟、血管吃不消!

  • 問題在哪裡? 皮蛋豆腐、鹹蛋苦瓜、鹹蛋炒杏鮑菇… 這些用皮蛋或鹹蛋入菜的料理,充滿台灣風味,鹹香夠味超下飯!偶爾吃當然很OK,享受美食無罪。但是,如果把鹹蛋、皮蛋當成日常補充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天天吃、大量吃,那問題就大了! 因為它們本質上就是「加工蛋製品」。
  • 隱形殺手:超高鈉含量! 製作皮蛋和鹹蛋的過程中,會加入大量的鹽(鈉)或其他含鈉添加物(如鹹蛋會浸泡鹽水或裹鹽泥)。一顆小小的鹹鴨蛋,鈉含量輕鬆就能超過1200毫克!這幾乎是衛福部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限量(2400毫克)的一半了!皮蛋的鈉含量雖然可能比鹹蛋低一些,但通常也相當可觀。如果一餐吃半顆鹹蛋配粥,再吃點其他菜(通常台灣菜也偏鹹),鈉攝取量很容易就爆表。
  • 長期高鈉的危害: 吃太鹹、鈉攝取過高,是導致高血壓的關鍵因素之一。而高血壓正是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重大風險因子!此外,過多的鈉也需要腎臟努力代謝排出,對腎臟功能也是一種負擔。所以,本身就有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或屬於高風險族群(如中老年人)的朋友,對鹹蛋、皮蛋真的要特別節制!
  • 📌 安心吃蛋小秘訣:
    • 明確定位: 把鹹蛋、皮蛋視為「調味品」或「偶爾享用的風味食材」,而非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就像你不會天天吃醃漬醬菜當蔬菜吃一樣。
    • 控制份量與頻率: 一次吃少量(例如半顆或更少),且不要天天吃。一周吃個1-2次就很多了。
    • 聰明搭配: 像皮蛋豆腐是個不錯的組合(皮蛋提供風味,豆腐提供主要蛋白質),適合牙口不好的長輩。但切記,淋在上面的醬油膏或豆瓣醬也要減量,否則鈉含量更是雪上加霜!
    • 閱讀營養標示: 購買時注意包裝上的鈉含量標示(雖然很多散裝的沒有),選擇相對低鈉的產品。

雞蛋還是好食物!避開地雷,聰明吃出滿滿健康

講了這麼多要小心的吃法,絕對不是要大家「因噎廢食」,從此不敢吃蛋!相反的,雞蛋絕對是CP值超高的營養寶庫。看看日本那位76歲的抗老名醫鎌田實,他可是天天吃3到4顆蛋,當成保養身體、增加肌肉、強健骨骼、甚至預防失智的重要法寶呢!

關鍵就在於「怎麼吃」!只要掌握幾個大原則:

  1. 煮熟最安全: 尤其給孩子、長輩、或自己腸胃比較弱時,全熟蛋是首選,徹底殺滅沙門氏菌。
  2. 烹調用油少少就好: 善用不沾鍋、蒸煮、水炒等方式,減少油脂攝取與氧化膽固醇產生。
  3. 避開久滷深色蛋: 滷蛋、茶葉蛋淺嚐即止,別挑顏色太深的,也別反覆滷煮。
  4. 加工蛋製品淺嘗即止: 鹹蛋、皮蛋是調味好朋友,但不是天天吃的蛋白質主力。
  5. 多樣化烹調: 別只會用煎的!水煮蛋方便攜帶當點心;蒸蛋滑嫩好入口,老少咸宜;蛋花湯快速又暖胃;簡單的炒蛋(用少油)也很百搭。

想要吃得跟鎌田醫師一樣養生?不妨參考他的「長壽蛋食譜」概念,把雞蛋自然地融入三餐中。例如:

  • 早餐: 一顆水煮蛋 + 全麥吐司 + 一份水果。
  • 午餐: 蔬菜豆腐味噌湯裡打顆蛋花,或是帶一顆茶葉蛋(選顏色淺的)配便當。
  • 晚餐: 蒸蛋(裡面可以加點雞肉末、香菇、毛豆)作為一道菜,或是做份蕃茄炒蛋(用少油)。

總結來說,雞蛋本身無罪,是超級好食材! 譚敦慈護理師的提醒,是希望大家避開那些「隱藏陷阱」的吃法。了解背後的風險(氧化膽固醇、細菌、過量油脂與鈉),選擇更安全、更清爽的烹調方式,你就能安心享受雞蛋帶來的豐富蛋白質與營養,吃出活力與健康,不用擔心膽固醇或心血管負擔啦!下次吃蛋前,花一秒鐘想想怎麼煮最健康,你的身體會感謝你的聰明選擇哦!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