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醫護病症

半夜拳打腳踢?當心失智前兆!神經科醫揭密:這種睡眠障礙7成會腦退化

枕邊人睡到一半突然揮拳踢腿,
別急著帶去收驚——
這可能是大腦發出的危險訊號!

“醫師,我先生是不是卡到陰?”
70歲的林太太頂著黑眼圈,帶著一臉無奈的林伯伯走進診間。原來這半年來,林伯伯睡覺時常突然手腳亂揮,有次甚至把床頭燈掃落在地,更曾一拳打在林太太手臂上留下大片瘀青。夫妻倆為此跑遍廟宇收驚,連枕頭下都壓了符咒,情況卻越來越嚴重⋯⋯

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RBD)是啥?

澄清醫院神經內科鄧浩文醫師解釋,這種在醫學上稱為 “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RBD) 的狀況,其實是腦部控制系統故障的警報!

🔍 睡眠三階段與RBD的關聯

  1. 淺眠期:剛入睡容易醒來,占睡眠時間50%
  2. 深眠期:身體修復的黃金時段,占20-25%
  3. 快速動眼期(REM期):作夢主要階段,占20-25%

關鍵來了! 正常人在REM期時,大腦會啟動”安全鎖”機制,讓全身肌肉(除了呼吸肌和眼肌)處於癱軟狀態。這樣就算夢到被追殺或打架,身體也不會真的動起來。

但RBD患者的腦幹功能異常,安全鎖失效了!這時夢境內容就會直接轉化成肢體動作:

夢境內容 真實身體動作
與人打架 揮拳、踢腿、大聲叫罵
跌落懸崖 突然劇烈翻身或彈跳
被動物追趕 手腳快速擺動作奔跑狀
水中掙扎 雙手划水動作伴隨窒息感

真實案例:從收驚到確診的曲折路

林伯伯一開始只覺得自己“睡不好”。白天散步增加運動量、睡前喝溫牛奶、換過三種枕頭都沒用。直到某天半夜整個人摔下床撞到衣櫃,驚醒發現自己正對著牆壁猛捶,這才驚覺事態嚴重。

🛌 睡眠檢查室直擊

醫師安排林伯伯住進睡眠中心,貼上密密麻麻的偵測貼片。關鍵發現有兩點

  1. 腦波圖顯示:肢體劇烈抽動時,腦波正處於REM睡眠期
  2. 肌電圖異常:下巴和四肢肌肉在REM期未放鬆,反而異常活躍

“這就像電腦進入睡眠模式,螢幕關了但主機還在狂轉!”鄧醫師用比喻解釋檢查結果。確診RBD後,透過低劑量助眠藥物調節腦部訊號,林伯伯的夜間武打戲碼終於落幕,分房三個月的妻子也搬回臥室了。

比中邪更該怕的真相:腦退化前兆

最令人心驚的是醫學數據
⚠️ 高達70-80%的RBD患者
⚠️ 會在10-15年內發展出神經退化疾病!

🧠 RBD與腦部疾病的關聯性

graph LR
A[RBD確診] --> B{後續發展}
B -->|約70-80%| C[帕金森氏症]
B -->|約50-60%| D[路易體失智症]
B -->|約30%| E[多系統萎縮症]
B -->|約20%| F[阿茲海默症]

為什麼會這樣? 鄧醫師指出關鍵在於腦幹的黑質區。這個區域的神經細胞負責分泌多巴胺,並協調肌肉張力抑制。當此處開始退化,睡眠安全鎖機制就會先出問題,數年後才逐漸出現手抖、動作遲緩等典型帕金森症狀。

中老年男性最要當心!RBD高風險群特徵

從臨床觀察發現,RBD患者有這些共通點:

  • 50歲以上男性佔8成(女性較少見)
  • ✅ 常在入睡後1-3小時發作
  • ✅ 動作多與暴力型夢境相關(被攻擊、逃亡等)
  • 事後能清晰回憶夢境內容
  • ✅ 白天沒有手抖或動作遲緩症狀(與帕金森病區別)

“很多家屬以為患者’作惡夢’而已,”鄧醫師嘆氣說:”等到五年後出現走路小碎步,才驚覺當初的睡眠問題是警訊!”

確診黃金標準:多項睡眠檢查(PSG)怎麼做?

當醫師懷疑RBD時,會安排過夜睡眠檢查。別擔心,過程就像住旅館:

  1. 下午報到:專屬睡眠房(附衛浴、電視)
  2. 貼導極:頭皮貼8導極測腦波,臉部貼2導極測眼動,下巴和雙腿各2導極測肌電圖
  3. 胸腹綁帶:記錄呼吸起伏
  4. 手指夾:偵測血氧濃度
  5. 鼻前管:監測氣流流量

重點是全程錄影! 技術人員會同步記錄肢體動作,比對是否發生在REM期。曾有阿伯檢查時夢到打麻將,監視器拍到他雙手在空中摸牌,腦波圖同時顯示REM期特徵波,成為確診鐵證。

治療雙管齊下:藥物+環境防護

💊 藥物治療主力

  • Clonazepam(克隆azepam):7成患者有效,睡前低劑量服用
  • Melatonin(褪黑激素):適合擔心藥物依賴者,需較高劑量

🛏️ 居家安全改造清單

  1. 床鋪防護

    • 加裝床欄或改用矮床墊(離地<30公分)
    • 移除尖銳床頭板
  2. 臥室淨空

    • 搬走床邊桌椅、檯燈
    • 衣櫃門加兒童安全鎖(防夢遊開櫃撞傷)
  3. 伴侶自保

    • 分被而眠,保持一臂距離
    • 必要時暫時分床睡

曾有阿嬤機智地把老伴的睡褲兩側縫上泡棉,笑稱:”當成穿羽絨服睡覺,被打到比較不痛啦!”

出現這些症狀,快掛神經內科!

鄧浩文醫師強調,別把異常睡眠行為當成”老了自然這樣”!若符合以下任一情況,建議盡早就醫:

  • 🔺 每月超過2次夢中大叫或肢體動作
  • 🔺 曾因睡眠動作讓自己或伴侶受傷
  • 🔺 動作與夢境內容高度相關(如夢到打架就揮拳)
  • 🔺 醒來後能清晰描述激烈夢境

“特別是60歲後才出現這些症狀的人,”鄧醫師語氣轉為嚴肅:”寧可多做檢查,也不要錯過黃金介入期!

超前部署!腦退化預防行動清單

就算確診RBD也別絕望。研究顯示積極保養可延緩退化

🧩 腦神經防護三支柱

飲食策略 運動處方 生活習慣改造
每日吃深綠色蔬菜3拳頭 每週快走150分鐘 維持社交活動
補充維生素D3+Omega3 太極拳鍛鍊平衡感 學習新技能(如語言)
地中海飲食法 手指操活化小腦 建立規律睡眠

最新研究亮點:2023年《神經科學期刊》發現,RBD患者若每週喝3次綠茶,腦脊髓液中的神經保護因子GDNF濃度較高,可能減緩退化速度。

重要提醒
不是所有睡夢中動來動去都是RBD!
孩童夢遊:好發於深睡期,與夢境無關
週期性肢體抽動:像腳突然踢一下,不會有複雜動作
夜間癲癇:動作刻板重複,伴隨意識模糊

鄧醫師最後呼籲:”當枕邊人開始’睡相不佳’,錄段影片帶到門診,比形容一百遍都有用!抓住腦部退化的蛛絲馬跡,才能為健康爭取更多籌碼。”

畢竟誰能想到,半夜揮出的一拳,竟是大腦在呼救?與其疑神疑鬼,不如用科學解碼身體警訊!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