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健康保養

吃太撐心悸胃脹好難受?中醫教你三招自救法,快速舒緩不適!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 和朋友聚餐時美食當前,一時沒忍住多吃了幾塊東坡肉、再掃光整盤炒飯,結果飽到胸口發悶、心跳怦怦亂跳,連呼吸都覺得吃力!這種「吃太飽後心悸」的狀況在台灣超常見,尤其是尾牙季或節慶聚餐後,診間總擠滿摀著胸口喊難受的上班族。

🤢 為什麼吃太撐會引發心悸?中醫揭關鍵機制

先別急著怪心臟出問題!樓中醫師在門診常強調:「八成吃飽後的心悸,根本兇手是『胃扛罷工』!」當你像塞行李箱般硬把食物往胃裡塞,會啟動三個連鎖反應:

  1. 胃脹成氣球→ 過量食物堆在胃裡發酵產氣,整個胃袋膨脹像吹飽的氣球
  2. 橫膈膜被頂上去→ 脹大的胃直接把橫膈膜往上推擠,目測可抬高3-5公分
  3. 心肺遭擠壓→ 被頂高的橫膈膜壓縮肺部空間,心臟像被「用手握住」般抽跳

更麻煩的是,胃脹氣時自律神經會大亂!身體誤以為是「危機狀態」,狂分泌壓力激素,導致心跳飆速、手冒冷汗,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誤以為自己心臟病發作。

🩺 這些症狀代表胃在求救!

  • 胸口像壓大石頭,深呼吸困難
  • 心臟突然「咚!咚!」重跳或漏拍
  • 胃部鼓脹按下去會痛,打嗝帶酸味
  • 伴隨噁心感或喉嚨酸澀(胃酸逆流前兆)

🌿 中醫調養方:快速緩解脹氣心悸

遇到這種狀況別慌!樓醫師分享臨床常用的「消脹寧心飲」,食材在台灣中藥房都買得到:

自製調養茶飲(當日見效)

材料 用量 功效說明
薑半夏 15克 專治胃脹+止嘔,化解胃部停滯食物
老生薑 20克 溫暖脾胃促進蠕動,切片效果更佳
茯苓 30克 排體內水濕,減輕胃部壓力

煮法超簡單:

  1. 藥材沖洗後放進鍋中
  2. 加1000cc冷水浸泡20分鐘
  3. 大火煮滾轉小火慢熬30分鐘
  4. 濾出藥汁分兩次喝(溫熱喝效果最佳)

💡 樓醫師小叮嚀:喝完半小時內會感覺胃部咕嚕蠕動、頻繁排氣(放屁),這是好現象!代表脹氣正在疏通。孕婦需諮詢醫師後使用。

✋ 緊急舒緩兩大招:不用等煮藥

如果臨時找不到藥材(例如聚餐結束在回家路上),這兩招立刻可用:

1. 穴位按壓法

  • 內關穴:手腕橫紋下三指寬,兩筋之間
    → 用拇指用力按壓10秒+深呼吸,重複5次
    效果:直接穩定心跳,緩解噁心感
  • 足三里:膝蓋外側凹陷下四指寬處
    → 用指關節頂住旋轉按揉,左右腿各2分鐘
    效果:促進胃排空,減輕頂脹感

2. 姿勢急救術

  • 千萬別躺平!這會讓胃酸更易逆流
  • 正確做法:身體坐直,雙手高舉過頭拉伸側腰,配合「鼻吸嘴吐」緩慢呼吸(吸氣4秒/吐氣6秒)
  • 進階版:靠牆做「貓拱背」姿勢,膝蓋微彎讓腹部放鬆

🥗 從根本預防:中醫的養胃之道

治標更要治本!樓醫師強調:「胃病靠七分養」,日常做到三件事,告別反覆發作:

飲食關鍵守則

  • 黃金飽足線:吃到「可再吃半碗飯」就停筷(七分飽)
  • 危險組合:避開「碳酸飲料+油炸物」(產氣雙魔王)
  • 順序戰略:先喝湯→再吃菜→最後吃飯肉,減緩進食速度

強健脾胃食療(每週2次)

  1. 四神湯:茯苓+蓮子+山藥+芡實各20克,加排骨燉煮
    → 修復脾胃功能
  2. 紫蘇梅茶:醃漬紫蘇梅3顆搗碎,加熱水沖泡
    → 助消化防脹氣

飯後保養儀式

  • 搓熱掌心「繞肚按摩」: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鐘畫圈36下
  • 飯後散步10分鐘:走動時擺動手臂,帶動橫膈膜放鬆

⚠️ 何時該就醫?這些警訊別輕忽

雖然多數吃太飽心悸是暫時性的,但如果出現以下狀況,務必立即就診: ❗ 心悸持續超過2小時未緩解
❗ 伴隨左臂麻木或冒冷汗
❗ 嘔吐物帶血絲或深咖啡色
❗ 單日發生超過3次

📌 樓醫師提醒:長期飯後心悸可能是「胃心症候群」,代表腸胃已嚴重虛弱,需系統性調理。建議做胃鏡檢查排除潰瘍或食道病變。

💭 真實案例分享:上班族阿翰的轉變

在科技業工作的阿翰長期被聚餐後心悸困擾,最嚴重時在燒烤店直接喘不過氣送急診。配合中醫調理三個月後,他分享關鍵改變: 「我現在隨身帶保溫杯裝紫蘇茶,聚餐前先喝半杯墊胃;夾菜時改用小碟子分裝控制份量;飯後必做『靠牆伸展操』(雙手貼牆高舉後仰)。最近一次部門吃Buffet,居然完全沒發作!」

腸胃是第二個大腦,吃太撐不只是不舒服,更是身體的警示!從今天起練習「七分飽哲學」,搭配中醫調養智慧,讓你吃得開心又無負擔~

🌟 養胃金句:「餓是享受的開始,飽是痛苦的源頭」-台灣古諺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