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各位爸爸媽媽注意啦!今天要分享一個真實故事,可能會讓你嚇一跳。一個才六歲的小男孩,肚子痛到不行,家長一開始還以為是吃壞肚子,結果送到醫院一查,居然是罕見的膽結石!沒錯,你沒聽錯,不是大人專利,連小娃兒都可能中招。這可不是小事,延誤治療的話,後果超嚴重。讓我帶你一步步看看這個案例,順便教大家怎麼防範,保護寶貝健康。
陳小弟的驚魂記:從腹痛到開刀的全過程
2022年8月中的一天,花蓮有個六歲小男孩,我們叫他陳小弟好了。他突然喊肚子痛,痛到在床上打滾,眼淚直流。家長一開始想說,唉呀,可能是昨天吃太多油炸的,腸胃不適啦,先給點胃藥試試。結果呢?痛了兩天都沒好,反而越來越嚴重,連飯都吃不下,整個人虛弱到不行。這下爸媽急了,趕緊帶去診所。
診所醫生看了看,也覺得像腸胃炎,開了些藥。但回家後,陳小弟還是痛到睡不著,半夜哭醒好幾次。爸媽心都碎了,隔天直奔大醫院。這故事告訴我們,小孩肚子痛真的不能輕忽,有時候背後藏著大問題!
檢查揪出元兇:膽囊裡的大片結石
到了花蓮慈濟醫院,小兒部的陳明群醫師接手。陳醫師經驗老道,他沒馬上斷定是腸胃問題,而是仔細問診。陳小弟指著肚子說痛在「上面偏右邊」,這點讓陳醫師警覺起來——因為腸胃炎通常是整個肚子痛,或集中在肚臍周圍。他馬上安排超音波檢查,一照下去,哇塞!膽囊腫得像顆氣球,裡頭還有一堆白白的小石頭,堵在膽管出口。
為了確認,又做了電腦斷層(CT)。結果更驚人:那些小石頭已經連成一大片,卡得死死的,害膽囊發炎腫脹。紅色圈起來的地方就是發炎的膽囊,白色部分全是結石!陳醫師解釋說,這叫「小兒膽結石」,在台灣超少見,平均一千個小孩才有一個會得。陳小弟才六歲,更是罕見中的罕見,通常這病好發在新生兒或十歲以上青少年。
跨團隊聯手救治:膽囊切除手術大成功
確診後,問題來了:怎麼治療?小兒科的張雲傑醫師和陳明群醫師會診討論。張醫師說,先試試內科療法,用藥物控制,看能不能讓結石變小。但三個月後回診,超音波一照,結石沒變小反而變大,連成一片卡更緊,造成慢性發炎。陳小弟又痛到掛急診,這次不能再拖了!
小兒科趕緊照會兒童外科的楊筱惠醫師。楊醫師一看報告就搖頭:「這情況非得開刀不可了。」她解釋,膽結石反覆發作會引發膽囊炎,嚴重可能膽管破裂,那就大條了。和家長詳細溝通後,決定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用微創方式,在肚皮打幾個小洞,把膽囊整個拿掉。
手術那天,爸媽緊張到不行。楊醫師親自主刀,過程超順利,只花一個多小時。術後陳小弟恢復超快,住院三天就能蹦蹦跳跳回家。楊醫師笑說:「小朋友復原力就是強,連疤痕都幾乎看不見!」但她也提醒,膽囊沒了,消化會受影響,後續飲食要特別注意。
小兒膽結石大解密:為什麼小孩也會得?
你可能想問,膽結石不是肥宅大叔的專利嗎?怎麼連六歲娃都中招?張雲傑醫師說,小兒膽結石分成兩大類:新生兒型和青少年型。陳小弟這種低齡案例,真的很少見。根據統計:
- 約五成病童會上腹痛:痛的位置在右上腹,有時痛到背或肩膀。
- 好發族群:新生兒(尤其有溶血疾病、或打過靜脈營養的寶寶),以及十歲以上小胖子、懷孕少女。
- 三大原因:
- 先天體質:像陳小弟,沒家族史也沒風險因子,純屬體質問題。
- 溶血性疾病:紅血球容易破裂,膽汁成分失衡。
- 後天因素:肥胖、高脂飲食、或腸道手術後。
楊筱惠醫師補充,高達三成案例找不到原因!像陳小弟飲食正常、體重標準,年紀又不在好發期,連醫生都查不出確切病因。這代表家長更要提高警覺,別以為「小孩不會得這種病」。
3大症狀警訊:別再誤當腸胃不適!
很多家長一聽小孩喊肚子痛,就直覺是吃壞肚子。但陳明群醫師警告,如果出現以下3種症狀,千萬別拖,快送醫檢查:
-
右上腹持續劇痛:痛點在肋骨下方偏右,壓了更痛,吃藥也緩解不了。和腸胃炎痛在肚臍周圍不同。
-
反覆發作伴隨發燒:痛一陣好一陣,反覆來襲,還可能發燒或噁心。這表示膽囊發炎了。
-
尿液變深、糞便變淺:膽管阻塞時,膽汁排不出去,尿會像茶色,大便反而灰白。
陳小弟三月就曾腹痛就醫,當時X光片顯示膽囊位置有陰影(就是那些結石啦),但被當成便秘處理。張醫師嘆氣說:「很多案例都被誤診成腸炎、盲腸炎或泌尿道感染。」如果家長早點注意這些警訊,或許能避免後續開刀。
治療與術後照護:沒膽囊了怎麼辦?
小兒膽結石治療分兩階段:內科控制和外科手術。張雲傑醫師說,像陳小弟初期結石小,可用藥物溶解或阻止變大。但若結石卡住引發發炎,就非得動刀。腹腔鏡手術是首選,傷口小、復原快。楊筱惠醫師強調:「小朋友手術風險低,術後九成以上都能正常生活。」
不過,膽囊切除後,身體少個儲存膽汁的器官,消化功能會變差。陳小弟出院後,爸媽嚴格控制飲食,以下是醫師建議的術後照護重點:
- 飲食調整:頭三個月避開高油脂食物,像炸雞、薯條、奶油。改成清淡蒸煮,多吃高纖蔬果助消化。
- 少量多餐:一餐吃太多易腹瀉或脹氣,改成一天五到六小餐。
- 觀察症狀:若常反胃或拉肚子,可能是消化不良,要回診調整治療。
陳小弟媽咪分享:「現在他早餐改吃粥配青菜,放學點心是水果,炸物全戒了。一開始常脹氣,但兩個月後就適應啦!」醫師也說,多數孩子半年後就能恢復正常飲食,只要別暴飲暴食。
家長必學預防術:守住孩子的膽囊健康
小兒膽結石雖罕見,但預防勝於治療。綜合醫師建議,家長可以這樣做:
-
飲食把關:少給小孩吃油炸、高糖零食。多攝取蔬果和全穀類,保持膽汁流動順暢。
-
控制體重:肥胖是青少年膽結石主因,多帶孩子運動,避免變成小胖墩。
-
定期健檢:若孩子有反覆腹痛,別怕麻煩,做個超音波檢查安心又準確。
陳明群醫師感嘆:「像陳小弟這種無預警案例,提醒我們健康無常。」現在陳小弟完全康復,能跑能跳,但這段經歷讓全家更重視飲食。爸媽說:「以前常讓他吃速食,現在都自己煮,全家一起健康啦!」
總之,小孩肚子痛別輕視。那3大警訊——右上腹痛、反覆發燒、尿便變色——記牢了!及早發現,就能避免像陳小弟這樣挨一刀。健康是寶,從日常守護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