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健康保養

肥胖是癌症推手!醫曝3關鍵數字降風險,助長輩避開50%罹癌危機

阿公阿嬤們照過來! 你知道嗎?身上多出來的幾公斤肉肉,不只是褲頭變緊這麼簡單,它根本是藏在身體裡的隱形殺手!衛福部最新報告真的嚇死人,心臟病、腦中風這些要命的毛病,一直排在台灣十大死因前幾名。更恐怖的是,研究發現胖大叔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瘦子多40%,胖大姊更高出53%!這不是嚇唬你,BMI數字每往上爬5,心血管死亡風險就直接跳40%,你說誇不誇張?

肥胖害你「倒床」時間提早報到

關節先罷工

人老了肌肉本來就會「縮水」,動作越來越卡。如果體重還超標?膝蓋簡直像被卡車輾過!醫生用數據說話啦:BMI過重的人,得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是瘦子的2.5倍;如果到肥胖等級,直接飆到4.5倍!重點是BMI每多5,關節壞掉的風險就多35%。想像一下,連走去菜市場買個菜都痛到唉唉叫,生活品質怎麼會好?

癌症找上門

這點最恐怖!脂肪細胞不是乖乖呆著就好,它會讓身體一直發炎,發炎久了細胞就「走鐘」變癌細胞。國際研究看得清清楚楚:BMI每增加5,大腸癌風險多50%、食道癌多50%、子宮內膜癌也多20%!這數字你敢忽視?根本是拿自己的命開玩笑!

逆轉致命風險!3個數字一定要盯緊

第一個數字:BMI值(身體質量指數)

這是最基本的肥胖警報器,算法超簡單: BMI = 體重(公斤) ÷ 身高(公尺) ÷ 身高(公尺) 舉例:陳伯伯體重80公斤,身高170公分(1.7公尺)
80 ÷ 1.7 ÷ 1.7 = 27.7超過27算肥胖!

📌 台灣標準看這裡:

  • 正常:18.5 ≦ BMI < 24
  • 過重:24 ≦ BMI < 27
  • 肥胖:BMI ≧ 27

小提醒:老人家肌肉少,BMI標準可以稍微放寬一點點(例如22-26.9),但超過27絕對不行!建議每個月量一次,跟量血壓一樣當成習慣。

第二個數字:體脂肪率

BMI正常就安全?錯! 很多阿伯是「瘦胖子」——四肢細細但肚子超大!這就是內臟脂肪堆太多,比皮下脂肪更毒!體脂肪率就是全身脂肪佔體重的百分比。

📌 這樣測才準:

  1. 黃金時間:早上起床排尿後、吃早餐前
  2. 機器選擇:市售體脂計(用生物電阻抗原理)就可用,但記得光腳站、腳底擦乾
  3. 標準值
    • 阿公們:< 23%
    • 阿嬤們:< 25% 超過就是過重警訊!

注意喔:醫院用的雙能量X光(DXA)最準,但有輻射不適合常做。家裡體脂計數字如果跳來跳去別緊張,看長期趨勢比單次數字重要!

第三個數字:腰圍

啤酒肚、鮪魚肚絕對是健康地雷! 脂肪堆在肚子裡,緊緊包著肝、腸這些內臟,就是代謝症候群(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元凶!

📌 量腰圍「眉角」很多:

  1. 脫掉外套:只留單薄內衣或襯衫
  2. 找到正確點
    • 兩手叉腰,摸到骨盆最突出的那塊骨頭(腸骨嵴)
    • 另一手摸肋骨最下緣
    • 兩點中間就是量測點!
  3. 皮尺要水平:貼著皮膚但別勒進去,自然吐氣時量
  4. 安全標準
    • 男性:< 90公分(約35.5吋)
    • 女性:< 80公分(約31.5吋)

真人實證:林阿姨腰圍從92cm減到85cm,飯前血糖直接從110降到95!醫生都說她藥可以減量了!

長輩減重3大招 安全又有效

飲食調整:吃對比少吃重要

  • 蛋白質要夠:早上吃顆蛋、午晚餐掌心大的豆魚蛋肉,防肌肉流失
  • 挑抗發炎食物:糙米取代白飯、每餐2種不同顏色蔬菜(深綠色+紅黃色)
  • 戒掉糖飲陷阱:手搖杯改無糖茶、運動飲料加水稀釋1:1
  • 吃飯順序:湯→菜→肉→飯,血糖不飆升

居家運動:坐著也能練

  • 看電視練肌力
    • 扶椅子深蹲(10下×3組)
    • 坐姿抬腿(腳尖上勾,停5秒,換腳做15次)
  • 散步加點料
    • 快走3分鐘 → 慢走1分鐘 → 重複
    • 加入斜坡或樓梯(扶好扶手!)

中醫輔助:溫和調體質

  • 埋線選時機:體重停滯期用,避開感冒或皮膚發炎時
  • 茶飲消腫:荷葉3g + 玉米鬚5g + 陳皮2g,500cc熱水泡,當水喝
  • 穴位按摩
    • 豐隆穴(小腿外側膝眼、外踝連線中點):按揉3分鐘,助代謝
    • 天樞穴(肚臍旁開3指寬):順時針按壓,促腸蠕動

醫師真心話:降數字不是拚瘦,是拚健康

不要追求年輕人的體態! 長輩減重重點是「降風險」。BMI從30降到27、腰圍少5公分,即使還在過重範圍,癌症和心血管風險已經大幅下降!與其逼長輩餓肚子,不如陪他們:

  1. 每週量1次腰圍(孫子幫忙量更有趣)
  2. 煮飯時用小一點的油壺,倒油時自然變少
  3. 小一號的碗盤,視覺上還是滿滿一碗飯

健康不是數字遊戲,是讓阿公阿嬤能牽著你的手,走去公園看孫子玩耍的每一天。 從今天開始盯緊這三個數字,就是幫他們遠離臥床、抗癌保命的最實際行動!

(作者:賴信甫中醫師 / 長庚大學中、西醫雙主修 / 專攻健康減重與慢性病調理)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