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教3招逆轉危機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早上洗臉時,毛巾怎麼擰都擰不乾,感覺力氣像被偷走一樣。或是爬個兩層樓梯就喘到像跑完馬拉松,明明以前輕鬆得很!這些可不是單純的「老了」或「最近懶得動」,台大北護分院家庭醫學科黎家銘醫師提醒,這很可能是肌肉悄悄流失的警訊。如果放著不管,不只體力會直直落,還可能讓你提早面對一堆健康問題,像是容易跌倒、抵抗力變差,甚至連出門玩都變得好困難。今天,我就來跟你聊聊這個「無聲危機」,並分享黎醫師的實用建議,讓你在家就能輕鬆存夠「肌本」,老了照樣活跳跳!
肌肉流失的日常警訊 別再以為只是「老咧等」
黎家銘醫師說,很多人以為老人動作慢、力氣小是自然現象,但其實這背後藏著肌肉流失的大問題。肌肉就像身體的發電廠,沒了它,新陳代謝會變慢、體力會衰退,整個人就「老得快」。以下是幾個超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警訊,快來自我檢測一下:
-
毛巾擰不乾:這可不是開玩笑!擰毛巾需要手臂和背部的肌肉力量,如果你發現以前輕鬆搞定,現在卻擰半天還濕答答,可能就是肌肉在喊救命了。黎醫師解釋,因為肌肉量少,握力和上肢力量不足,連帶影響日常小事。
-
爬樓梯喘到不行:爬十階就腿軟、心跳飆升?這顯示腿部肌肉不夠力,心肺功能也跟著下滑。肌肉流失會讓身體耗氧效率變差,所以稍微動一下就喘,不像年輕時那樣游刃有餘。
-
瓶蓋扭不開或提不動重物:想喝瓶裝飲料卻扭不開蓋子,或是提個5公斤的米袋就手抖?這些都是典型的上肢肌肉不足症狀。黎醫師分享,門診中不少50歲以上的人抱怨「最近手沒力」,一檢查才發現肌肉已流失超過10%。
-
走路變超慢 綠燈過不完:別人輕鬆過馬路,你卻走到一半燈就變紅?這反映下半身肌肉衰弱,步行速度變慢。黎醫師強調,這不只是「腿腳無力」,更可能提高跌倒風險,因為肌肉是關節的保護墊,一少就容易失衡。
-
動不動就累 體重莫名減輕:沒做啥事就覺得疲憊,或是體重一年內掉超過5%(例如60公斤的人瘦3公斤以上),要特別小心!黎醫師說,這常是肌肉快速流失的徵兆,因為肌肉比脂肪重,流失時體重會減輕,但換來的是體力變差和抵抗力下降。
如果你中了好幾項,別慌!黎醫師教大家簡單的居家測試:
- 椅子站立測試:找張穩固的椅子,雙手抱胸,試著在15秒內站起來再坐下5次。如果做不到,表示下肢肌肉可能不足。
- 提重物測試:試著提起一桶5公升的礦泉水(約5公斤),看能不能一口氣提到腰高。如果吃力或手抖,上肢肌肉可能有問題。
這些警訊很多人以為「年紀大都會這樣」,但黎醫師警告,肌肉流失從30歲就開始,每年掉1-2%,50歲後更快。如果不及早處理,會陷入惡性循環:肌肉少 → 新陳代謝慢 → 變胖 → 發炎因子多 → 更容易生病 → 肌肉再流失。門診裡就有老人家,一場小感冒就臥床,結果肌肉萎縮到走不了路,超可怕!
為什麼肌肉這麼重要?不只關體力 還護關節防慢性病
你可能想問:肌肉不就是讓人有力氣嗎?流失就流失啊,少吃多動就好啦!錯!黎家銘醫師解釋,肌肉是身體的「多功能工具」,沒了它,健康會全面崩盤:
肌肉是能量工廠 新陳代謝不能沒有它
肌肉不只幫你動,還負責燃燒熱量。黎醫師說,肌肉多的人,新陳代謝率高,吃進去的食物轉成能量快,不容易堆積脂肪。反之,肌肉少的話,代謝變慢,脂肪細胞會釋放一堆發炎因子(像身體裡的「垃圾」),讓抵抗力變弱。舉例來說,很多老人家體重正常但體脂肪高,就是肌肉流失的結果,這種人容易得糖尿病、高血壓,因為發炎讓身體「卡卡的」。
肌肉是關節的守護神 防跌倒靠這招
黎醫師特別強調,肌肉包著骨頭和關節,像天然的避震器。如果肌肉不夠,走路或轉身時關節負擔變大,容易受傷。常見的就是膝蓋痛或腰痛,其實不一定是關節退化,而是支撐的肌肉太少!更危險的是跌倒風險:肌肉弱,平衡感差,一絆倒就可能骨折。黎醫師遇過病例,一個60歲阿姨只是在家絆到地毯,大腿骨就斷了,結果臥床半年,肌肉掉光光,從此要靠輪椅。
肌肉流失會引爆「健康連環爆」
最恐怖的是,肌肉少會讓小病變大病。黎醫師舉例:當你感冒時,身體處在發炎狀態,如果肌肉不足,康復期會拉長,肌肉又進一步流失。惡性循環下,一場肺炎就可能讓行動力歸零。數據顯示,肌肉流失嚴重的老人,住院時間比別人長兩倍,死亡率也高。這不是嚇你,而是提醒:存肌肉就是存老本!
逆轉肌肉流失3大招 蛋白質+運動是關鍵
聽到這裡,你可能急了:那我該怎麼辦?黎家銘醫師笑著說,肌肉流失不是絕症,只要用對方法,50歲後也能長肌肉!重點是「吃夠蛋白質」和「做對運動」,他分享超實用的3招,在家就能做:
第一招:蛋白質吃夠量 每餐都要「有肉有豆」
黎醫師強調,蛋白質是肌肉的建材,不吃夠,練再多也沒用!他給出簡單公式:
- 腎功能正常的人:每公斤體重每天要吃1-1.2克蛋白質。例如60公斤的人,一天要60-72克。
- 怎麼算? 早餐吃兩顆蛋+一杯豆漿約20克;午餐一份雞胸肉(手掌大)約30克;晚餐一塊魚+半碗豆腐約20克。這樣加起來才達標!
但問題來了:很多老人家習慣「粗茶淡飯」,早餐只吃饅頭配醬菜,蛋白質不到5克,根本不夠。黎醫師建議:
- 每餐均衡攝取:別把蛋白質擠在一餐,分散吃吸收更好。早餐可改蛋餅+牛奶;午晚餐要有肉、魚或豆製品。
- 牙口不好或吸收差? 試試營養補充品:像高蛋白飲或營養素粉,泡在飲品裡喝。黎醫師說,門診裡不少長輩靠這招,三個月肌肉量就回升。
- 食物清單:優先選「優質蛋白」:雞肉、魚肉(鮭魚超推)、豆腐、毛豆、堅果(一天一小把)。避免只吃澱粉如稀飯配醬瓜,那會讓肌肉掉更快。
第二招:運動不能只散步 要「練肌力+心肺+柔軟」
黎醫師搖頭說,很多人以為「有動就好」,但光散步或太極不夠長肌肉!他設計的「全能運動包」:
-
肌力訓練:每週2-3次,每次20分鐘。重點是「負重」:
- 深蹲:扶椅子慢慢蹲下再站起,練大腿和屁股。
- 舉水瓶:用保特瓶裝水(1-2公斤),舉上舉下練手臂。
- 伏地挺身(初學者靠牆做):練胸背肌肉。
黎醫師說,不用去健身房,在家看電視就能做,每組10-15下,做3組。
-
心肺訓練:每週3-5次,每次30分鐘。健走、騎單車、游泳都好,讓心跳微喘。這能提升血液循環,幫助肌肉修復。
-
柔軟度訓練:每天拉筋5分鐘,像伸展操或瑜珈。黎醫師提醒,這能防關節僵硬,運動前後做,減少受傷。
他分享案例:一個55歲大叔原本擰毛巾都吃力,開始每週做深蹲和舉重,三個月後肌肉量升10%,現在爬樓梯不喘了!關鍵是「持續」:每天花30分鐘動一動,比週末狂練有效。
第三招:定期追蹤 別讓肌肉「無聲消失」
黎醫師苦口婆心說,肌肉流失是漸進的,平常就要監控:
- 量體重:每月量一次,如果半年減超過5%,快去檢查。
- 簡單測試:每月做椅子站立或提重物測試,紀錄進步。
- 諮詢專業:如果沒改善,找家醫科醫師評估,必要時做肌肉量檢測。
他還破解迷思:有人怕運動傷關節,但黎醫師說,「不動更傷」!肌肉夠了,關節壓力反減輕。也別以為「吃蛋白質會傷腎」,除非腎臟有問題,否則正常吃很安全。
年輕就開始存「肌本」 老年才能快樂趴趴走
黎家銘醫師最後鼓勵,肌肉保養要趁早!30歲起就該養成習慣,別等老了才後悔。他建議:
- 多元興趣:把運動當玩樂,例如加入健行團或社區舞蹈班,讓動身體變有趣。
- 健康循環:肌肉多 → 代謝好 → 不胖 → 少生病 → 體力更棒。這樣才能打破「老化魔咒」。
- 心理影響:體力好,人自信,老年照樣旅行、帶孫子,生活品質超高。
總之,毛巾擰不乾不是小事,它是身體的求救信號!從今天起,每餐加點蛋白質,每天動一動肌肉,你就能存夠「健康養老本」。黎醫師笑說:「與其擔心老後沒錢,不如擔心沒肌肉!」快行動吧,別讓肌肉流失偷走你的精彩人生!
黎家銘醫師小檔案
- 現職:台大北護分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台大北護分院住院中心主任/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秘書長
- 專長:老人醫學、家庭醫學、慢性病防治、預防醫學
- 給大家的話:肌肉是抗老關鍵,存肌本要從日常做起!
(以上內容由黎家銘醫師觀點改寫,加入生活化案例與實用技巧,助你遠離肌肉流失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