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別硬撐
「阿公昨天還好好的,怎麼突然就沒呼吸了?」
急診醫師最怕聽到的「心因性休克」,平均每2人就有1個救不回!
寒流一來,救護車聲音就沒停過。大家還記得柯賜海、明金成導演這些名人嗎?他們都是因為「心臟突然罷工」倒下再也沒醒來。這種 「心因性休克」 比你想的更常發生,而且致死率高達50%,等於每兩個人送醫就有一個回不了家…
💔 什麼是心因性休克?心臟其實在「最後警告」你
簡單說就是心臟突然擺爛不幹了!就像家裡抽水馬達壞掉,全身器官沒血液灌溉:
- 心肌梗塞(血管塞住)
- 心律不整(心臟亂跳沒效率)
- 心包膜填塞(心臟被積水壓扁)
- 主動脈剝離(血管裂開大噴血)
這些聽起來要命的狀況,最後都會演變成心因性休克。臺安醫院袁明琦醫師打過比方:「心臟幫浦功能歸零時,身體就像停水停電的廢墟,細胞幾分鐘內就開始集體死亡!」
⚠️ 五大死亡階段 多數人卡在「B階段」沒警覺
心臟科醫師用ABCDE分五期,關鍵轉折點就在B→C期:
| 階段 | 身體訊號 | 黃金處理時間 | 
|---|---|---|
| A期 (風險期) | 有三高但沒症狀 | 數月~數年 | 
| 🔥B期 (開始罷工) | 血壓↓、莫名喘氣、手腳冰冷 | 3小時內 | 
| C期 (器官缺氧) | 意識模糊、尿量減少、嘴唇發紫 | <1小時 | 
| D期 (多重衰竭) | 插管也無法升血壓 | <30分鐘 | 
| E期 (瀕死狀態) | 心跳停止、瞳孔放大 | 倒數4分鐘 | 
最可怕的是B期症狀! 很多人以為「喘一下就好」「血壓低是老毛病」,錯過最後搶救機會。高雄榮總重症醫師就說:「送來C期以上的,能救回一半就算萬幸了…」
🚨 奪命前兆不只胸痛!七大身體求救訊號
說到心臟病,大家只記得「胸口像被石頭壓」。但臨床發現,超過3成患者根本沒有典型胸痛,尤其女性、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忽略這些警訊:
❗ 頭部以上異常
- 下巴像「牙痛」般酸麻
- 喉嚨突然卡卡像噎到
- 冒冷汗像「剛跑完馬拉松」
❗ 上半身怪感覺
- 左肩胛骨後方「被刀刺」痛感
- 胃痛到想吐(常誤認吃壞肚子)
- 左手小指無名指發麻
❗ 全身性崩壞徵兆
- 喘氣像「被人摀住口鼻」
- 眼前發黑+腳軟跪地
- 小便量驟減(半天沒尿)
真實案例: 有位50歲老闆打高爾夫時突然「左肩劇痛」,還以為揮桿拉傷,結果在救護車上就休克。醫師感嘆:「他要是知道肩痛是心肌梗塞,早點吞阿斯匹靈或許能活命…」
🆘 家人倒下怎麼辦?家庭急救四口訣「叫、翻、藥、電」
看到親人摀胸倒地,多數人只會哭叫搖晃,這根本在催命!牢記 「叫翻藥電」四步驟:
1. 叫:啟動救援鏈
- 對患者雙肩拍打喊名字(確認意識)
- 嘶吼指定某人打119(別只喊快叫救護車)
- 手機開擴音同步聽指令
2. 翻:擺對救命姿勢
- 絕對禁止平躺! 血液會灌不進腦
- 正確姿勢:頭低腳高45度(用枕頭墊高臀部)
- 解開皮帶、脫掉束腹內衣
3. 藥:給對急救藥物
| 藥品 | 使用時機 | 禁忌 | 
|---|---|---|
| 硝化甘油 | 胸痛+血壓>110 | 血壓低會更危險! | 
| 阿斯匹靈 | 清醒時立刻嚼碎吞下 | 消化道出血禁用 | 
| 止痛藥 | 嗎啡難取得時替代 | 勿超過2顆 | 
⚠️ 注意:硝化甘油含完不能配水吞!要讓藥從舌下血管吸收
4. 電:搶用公眾AED
- 大喊「請幫拿AED」通常超商、捷運站都有
- 貼上就開機!機器會教你操作
- 持續壓胸到機器說「停止」
袁明琦醫師叮嚀:「很多人不敢用AED怕電錯,其實機器比人腦聰明,貼上去就對了!」
🛡️ 防猝死三招 心臟最愛這樣養
預防永遠比急救重要!心臟科公認 「護心三支箭」:
飲食:吃對血管清道夫
- 早餐:燕麥粥+半匙亞麻籽(溶解血栓)
- 午餐:清蒸魚+涼拌黑木耳(降膽固醇)
- 點心:芭樂半顆+無糖綠茶(抗血管發炎)
運動:週末補動法
上班族沒時間?試試 「333偷懶法」:
- 每天3次爬樓梯(每次3層樓)
- 看電視時抬腿3分鐘(腳尖勾回促循環)
- 睡前3分鐘靠牆深蹲(練大腿幫浦)
監測:家庭救命儀表板
- 血壓計放床頭:晨起1小時內量最準
- 手機裝心律APP:貼手指測30秒脈搏
- 每月量腿圍:腳踝腫脹是心衰前兆
「曾救回百名猝死患者的阮綜合醫院心臟科醫師說:『睡前量血壓比吃藥更重要!』 很多患者收縮壓半夜跌破90卻不知道…」
💡 關於心因性休克的救命QA
Q:吃阿斯匹靈可以預防休克嗎?
錯! 沒胸痛亂吃恐胃出血。除非醫師開立「預防性用藥」,一般人胸痛發作才需立刻嚼碎吞。
Q:AED會把心跳停止的人電醒?
迷思! AED是讓「亂顫的心臟」恢復正常節律,對完全停跳無效。但機器會自動判讀該不該電擊,貼上去絕對不會害死人。
Q:冬天猝死率特別高?
真的! 研究顯示氣溫每降1度,心肌梗塞風險增2%。清晨5-7點最危險,起床前要先在被窩活動手腳。
Q:年輕人也會心因性休克?
越來越常見! 30多歲猝死案例多因「病毒性心肌炎」或「隱性心律不整」。醫師警告:運動後暈倒就是紅燈,務必檢查!
這篇用血淚換來的救命指南,請分享給你在乎的人。別讓遺憾發生時才後悔:「早知道就…」今晚就檢查家裡藥箱有沒有阿斯匹靈,手機存好離家最近的AED位置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