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做完胃鏡檢查,看到報告寫著「胃息肉」三個字就開始緊張兮兮,腦中立刻浮現「會不會變胃癌?」的念頭。先別自己嚇自己!台灣胃息肉發生率其實不到10%,而且絕大多數都是良性,跟大腸息肉的狀況不太一樣。今天就帶大家搞懂胃息肉的大小事!
💡 胃息肉其實很常見!先搞懂三大類型
門診常遇到病人拿著健檢報告緊張問:「醫生啊,我胃裡長了息肉,你怎麼沒幫我切掉?會不會變癌症啊?」這種心情我完全理解!但先別急著把胃息肉跟大腸息肉畫上等號,它們的風險差很大!
目前醫學上把胃息肉主要分成三種,處理方式也完全不同:
1. 胃底腺息肉:90%都是這種,最安全!
- 特徵:通常小於1公分,長在胃體或胃底部
- 好發族群:女性多於男性,長期吃強效胃藥(PPI)超過1年的人
- 會不會變癌症:幾乎不會!醫師通常建議「放著就好」
- 什麼情況要切:
- 超過1公分
- 長在胃竇部(靠近幽門)
- 表面有潰瘍
- 一次冒出20顆以上(要懷疑家族遺傳問題)
📌 醫師小叮嚀:這種息肉連定期追蹤胃鏡都不用太頻繁,除非合併十二指腸腺瘤才需加做大腸鏡檢查。
2. 增生性息肉:跟幽門桿菌有關聯!
- 特徵:約佔5-10%,表面容易糜爛
- 好發族群:感染幽門桿菌、慢性胃炎患者、做過胃部手術的人
- 會不會變癌症:超過1公分要小心!有低度癌變風險
- 關鍵處理:
- 先檢查有沒有幽門桿菌感染!
- 殺菌治療後,息肉常常自己縮小或消失
- 大於1公分建議切除
3. 腺瘤性息肉:最危險!一定要處理
- 特徵:只佔1-2%,多數長在胃竇
- 好發族群:60歲以上長輩、有萎縮性胃炎或家族病史
- 會不會變癌症:40%含癌細胞!是公認的胃癌前身
- 處理原則:
- 只要發現馬上切除
- 之後每年固定追蹤胃鏡
- 務必檢查幽門桿菌
🚨 胃息肉會出現症狀嗎?這兩種狀況快就醫
好消息是:90%的胃息肉根本不會讓你有感覺! 很多人都是健檢照胃鏡才意外發現。但如果出現以下兩種狀況就要特別注意:
- 解黑便或吐血 → 可能是息肉表面潰瘍出血
- 吃一點就脹、噁心嘔吐 → 恐是息肉堵住胃竇通道
👨⚕️ 真實案例:門診遇過一位阿姨胃脹兩個月沒改善,胃鏡一看發現一顆2.5公分的息肉卡在胃竇口,切掉後症狀馬上緩解!
❓ 民眾最常問的關鍵問題
Q:醫生不切除我的息肉,是不是不用理它?
不一定! 要看息肉類型。如果是胃底腺小息肉確實可放著,但如果是腺瘤性息肉絕對要處理。記得主動問清楚:「我這是哪一種息肉?為什麼不用切?」
Q:如何預防胃息肉長出來?
- 先驗幽門桿菌: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都跟它有關,陽性務必殺菌治療
- 胃藥別亂吃:長期吃PPI強效制酸劑可能誘發胃底腺息肉
- 高風險族群定期檢查:有家族史者建議3-5年追蹤胃鏡
Q:胃息肉切除後還會復發嗎?
有可能!特別是沒根治幽門桿菌、或繼續長期吃強效胃藥的人。腺瘤性息肉切除後更要嚴格每年追蹤。
🛡️ 醫師的良心建議
下次健檢報告看到胃息肉先深呼吸!記得做三件事:
1️⃣ 拿報告跟醫師討論息肉類型
2️⃣ 確認是否需要切片或切除
3️⃣ 問清楚追蹤時間
別怕多問!我曾遇過病人帶著五年前的報告來,上面寫著「胃腺瘤性息肉建議切除」,但他當時不敢處理,後來轉變成胃癌… 定期追蹤真的能救命!
如果醫師判斷不用處理,也請把心放回肚子裡。多數胃息肉就像皮膚上的痣,和平共存完全沒問題。保持好心情、治療幽門桿菌、避免亂吃胃藥,就是最好的保胃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