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醫護病症

「爵士一哥」沈鴻元49歲膽管癌驟逝!醫曝九成患者都有「這警訊」,這些族群要特別當心

那個陪伴無數樂迷度過夜晚的爽朗聲音,就此成為絕響…愛樂電台招牌主持人沈鴻元,驚傳於昨日因膽管癌驟然離世,年僅49歲。消息一出,不只樂迷震驚不捨,更讓「膽管癌」這個沉默殺手再次浮上檯面。

▍ 爵士樂壇的遺憾:沈鴻元抗癌未竟之路

  • 最後身影: 過世前一晚,沈鴻元還和家人溫馨聚餐,行動如常,完全看不出異樣。沒想到晚間突然發起高燒,短短一小時內就撒手人寰,走得非常突然,讓親友措手不及。
  • 抗癌歷程: 時間倒回去年五月,沈鴻元確診了「膽管癌」。經歷了四個月艱辛的住院治療,病情一度好轉到可以出院返家。這段期間,他甚至維持著對音樂的熱愛,就在上周日(2日),他才剛和好友蘇重錄製完最新一期的《布魯斯威力Blues Power》節目。蘇重在臉書悲痛寫下:「實在太震驚,到現在都不能相信。」字裡行間盡是對老友驟逝的無法接受。
  • 樂迷與同業的追思: 愛樂電台官方粉專沉痛證實了這個噩耗。主持超過20年的招牌節目《台北爵士樂》,曾為他贏得廣播金鐘獎「最佳流行音樂節目獎」的肯定。他的忠實聽眾、同樣是廣播人的馬世芳,在臉書上感嘆:「這樣帶著深度和溫度的爵士樂節目,以後沒有了。但是他爽朗的聲音,那句『各位親愛的聽眾朋友們,我是……沈鴻元』,很久很久以後,我都還是會深深記得。」沈鴻元畢業於中央大學法文系,做過法航代理,甚至考上華航機師,但最終因為對爵士樂無法割捨的熱愛,選擇進入台北愛樂電台,一待就是二十多個年頭,用聲音灌溉了無數樂迷的心田。

▍ 沉默的隱形殺手:「膽管癌」為何被稱為隱藏版癌王?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點出關鍵:大家對「胰臟癌」的兇險多少有耳聞,但同樣早期難發現、死亡率極高的「膽管癌」(也稱膽道癌),卻鮮少人了解,因此有 「隱藏版癌王」 的稱號。遺憾的是,因膽管癌離世的名人不在少數:

  • 資深歌手美黛
  • 本土劇資深演員楊采玹
  • 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之子辜啟允
  • 前駐泰國代表李應元

🔍 膽管在哪裡?跟肝臟有什麼關係?

常聽人說「肝膽相照」,這句話其實非常貼切!肝臟和膽的關係密不可分。

  • 膽管是什麼? 它就像身體裡的「膽汁輸送管」,是一條細細長長的管道。
  • 位置在哪? 它就位在肝臟和十二指腸中間
  • 功能是什麼? 肝臟每天辛苦製造出來的「膽汁」,就是透過這條「膽管通道」,一路輸送到十二指腸,主要任務就是幫我們消化食物,特別是分解吃進去的油脂。你可以把它想像成身體裡的重要「消化液輸送管線」

⚠️ 膽管癌小檔案

  • 發生率: 屬於相對少見的癌症,大概只佔所有惡性腫瘤的 2% 以下。在西方國家,發生率大約是每10萬人中有1到2人;但在台灣,發生率稍微高一點,每10萬人約有4.7個案例
  • 好發族群: 通常年紀較大的人風險較高,而且男性患者比例比女性稍微多一點
  • 分類: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高偉育說明,膽管癌(也稱膽道癌)主要依腫瘤生長位置區分:
    1. 膽囊癌: 長在膽囊上的癌。
    2. 肝內膽管癌: 長在肝臟「裡面」膽管上的癌。
    3. 肝外膽管癌: 長在肝臟「外面」膽管上的癌。

▍ 為什麼膽管癌這麼難早期發現?九成患者都有的「關鍵症狀」!

膽管癌之所以被稱為隱形殺手,關鍵就在於它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特異症狀,等到不舒服就醫時,常常已經是晚期了!原因在於:

  • 膽管的「備援」特性: 我們的膽管分左右兩邊,就像有雙線道。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顏旭亨醫師解釋,就算其中一邊(例如左邊)的膽管被腫瘤塞住了,另一邊(右邊)還能繼續工作,幫忙輸送膽汁,所以早期通常不會出現最典型的「黃疸」(皮膚、眼白變黃)症狀

🚨 醫師警告:出現「這些感覺」千萬別輕忽!

顏旭亨醫師臨床觀察指出,當膽管癌患者開始感覺到「不對勁」而就醫時,高達 90% 的人會出現以下三種症狀

  1. 上腹部悶痛: 感覺肚子(尤其是上腹)脹脹、悶悶的痛,不舒服感持續。
  2. 沒胃口、吃不下: 突然對食物失去興趣,看到以前愛吃的東西也不想碰。
  3. 體重迅速下降: 沒有刻意減肥,體重卻在短時間內明顯減輕,瘦很多。
    • ⚠️ 特別注意: 如果患者本身合併有膽結石問題,那腹部疼痛可能會更明顯、更嚴重,甚至會是劇痛!

▍ 誰是高危險群?膽結石一定會變癌症嗎?

⚠️ 膽管癌的潛在風險因子

高偉育醫師表示,醫學界目前認為最主要的病因有兩個:

  1. 膽道反覆發炎: 這是最被關注的原因。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但更常見的是 「膽道結石」 在作怪!膽管裡卡了結石,長期刺激、摩擦膽管壁,造成反覆發炎、受傷,久了就可能導致細胞癌變
  2. 飲食習慣: 醫師也特別點出,飲食習慣太油膩,長期攝取高油、高熱量的食物,可能也是危險因子之一。

🎯 膽管癌的高危險族群

  • 「膽結石」 病史的人(特別是膽管結石)。
  • 曾經反覆膽管發炎的人。
  • 「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 這種特殊疾病的人。
  • 「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控制不佳者。
  • 代謝症候群問題的人。
  • 長期抽菸、喝酒習慣的人。

❓ 有膽結石,一定會得膽管癌嗎?醫師給答案!

這是很多人擔心的問題。顏旭亨醫師特別澄清:

  • 統計顯示: 確實,高達九成的膽管癌患者被發現同時有膽道結石的問題。這數字看起來很嚇人!
  • 但是反過來看: 有膽結石的人,最後真正演變成膽囊癌或膽管癌的比例,其實只有大約 5%!所以,不是有膽結石就等於一定會得癌症,不必過度恐慌。
  • 關鍵在預防: 最重要的還是保持正常作息、養成良好飲食習慣、規律運動,並且定期接受健康檢查(特別是腹部超音波),才能有效預防膽道問題惡化。

▍ 膽管癌怎麼治療?存活率如何?

🏥 目前的治療方式

  • 手術切除: 「開刀切除腫瘤」 是目前公認最有效、最有機會根治的治療方式。但前提是腫瘤必須在「早期」且位置適合開刀。遺憾的是,很多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無法手術。
  • 電燒(射頻消融): 醫療科技進步,現在也能用 「電燒」 技術來對付膽道腫瘤。如果順利燒除,有機會殺死腫瘤細胞。但這個方法一樣只適用於「早期」且腫瘤位置合適、體積較小的患者
  • 化療、放療、標靶治療等: 對於無法開刀或晚期的患者,醫師會考慮使用這些方式來控制病情、延長生命或緩解症狀,但效果相對有限。

😢 膽管癌的治療挑戰與存活率

  • 早期診斷困難: 醫師坦言,膽管癌目前沒有很好的血液腫瘤標記,也很難透過一般健檢項目(如抽血、基本超音波)在早期精準抓出病灶。沒有好的篩檢工具,是早期發現的最大阻礙。
  • 存活率現實: 即使病人很幸運,腫瘤能夠被手術完全切除,術後五年的存活率,平均也只有大約 20% 左右,顯示這種癌症的兇險程度。無法手術的患者,預後更不樂觀。

▍ 不想膽管癌找上門?醫師教你「關鍵預防對策」

✅ 高危險族群必做的「定期檢查」

醫師強烈建議以下高風險族群,一定要定期追蹤檢查:

  1. 肝內膽管有結石的人。
  2. 反覆膽管發炎的人。
  3. 被診斷有「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的人。
    • 檢查項目: 「腹部超音波」 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工具。醫師可能會根據個案狀況,加做 「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尤其是磁振造影的膽胰管攝影(MRCP),對膽管結構看得更清楚。

🥗 從生活做起!降低風險的「保膽之道」

  1. 飲食控制是關鍵:
    • 嚴控 「油脂攝取量」,特別是動物性脂肪、油炸物、精緻糕點、酥皮類食物。
    • 多吃高纖蔬果,促進代謝。
    • 避免暴飲暴食,維持規律飲食。
  2. 維持健康體重: 肥胖是三高和代謝症候群的溫床,間接增加風險。透過飲食和運動控制體重。
  3. 戒除菸酒: 抽菸、喝酒都是明確的風險因子,能戒就戒。
  4. 控制三高與代謝症候群: 如果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務必配合醫師治療,好好控制。
  5. 規律運動習慣: 每週維持適度運動,有助於維持正常體重與代謝。

▍ 沈鴻元的離世,帶給我們的健康啟示

沈鴻元的驟逝,無疑是台灣音樂界的一大損失。他的聲音、他對爵士樂的熱情與專業,將長存樂迷心中。而這個令人心痛的事件,也再次用生命提醒我們:

「膽管癌」這個沉默的隱形殺手,可能就在你我身邊。 它沒有響亮的警報,初期症狀模糊不清,很容易被忽略成一般的腸胃不適。等到明顯的黃疸、劇痛出現,往往為時已晚。

特別是年過40歲、有膽結石病史、飲食習慣偏油膩、或是有三高問題的朋友,請務必將「上腹部悶脹不適、莫名胃口變差、體重減輕」這三大非特異性症狀放在心上。這不是要大家杯弓蛇影,而是提高警覺。別輕率地歸咎於「只是胃不好」或「最近太累」,尤其是當這些症狀持續存在或加劇時,「腹部超音波」 是一個相對簡單、非侵入性的檢查,值得考慮。

定期健康檢查、維持良好生活型態,永遠是對抗未知疾病最有力的武器。讓我們在懷念沈鴻元的同時,也好好關注自己的健康,別讓遺憾再次發生。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