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摸到孩子額頭燙燙的,量體溫發現超過37.5°C,很多爸媽都會心跳加速!先別急著衝急診,其實38.5°C以下的發燒,只要孩子精神活動力還OK,台灣兒科醫師普遍認同可以先在家用物理降溫法觀察看看。這篇就來分享超實用的居家護理技巧,讓你在深夜診所沒開時也能淡定應對!
一、先搞懂「怎樣才算發燒」?台灣爸媽常見迷思破解
孩子體溫本來就比較高!
很多阿公阿嬤一摸孫子額頭就喊:「夭壽喔!燒起來了!」先冷靜~幼兒體溫調節能力還沒成熟,這些情況體溫升高是正常的:
- 剛吃飽奶或副食品後
- 大哭大鬧或玩得太瘋
- 穿太多(台灣老人家超愛包粽子!)
- 房間悶熱沒開冷氣(尤其夏天午後)
真正的「發燒」要看這裡:
- 腋溫 > 37.5°C(最常用)
- 耳溫 > 38°C(幼兒常用)
- 肛溫 > 38°C(最準確)
⚠️ 注意!如果孩子出現這些狀況別猶豫快送醫:
- 體溫飆過39°C像小火爐
- 抽筋、眼神呆滯或叫不醒
- 呼吸急促像跑完百米
- 發燒超過3天沒退趨勢
二、物理降溫7大招!台灣家庭實測有效
當體溫卡在38°C左右,孩子又睡不安穩,試試這些不用吃藥的自然退燒法:
🌟 1. 頭部冷敷:退熱貼這樣用才有效!
- 準備:不是整片冰貼直接上!先用常溫水(25°C左右)沾濕毛巾,擰到不滴水狀態
- 位置:蓋額頭+太陽穴(避開眼睛)
- 關鍵:每5分鐘翻面或重浸水,持續20分鐘。別用冰塊!太刺激可能讓身體更努力產熱
🛁 2. 溫水澡:水溫是成敗關鍵!
- 最佳水溫:比孩子體溫低1°C就好(例:體溫38°C → 水溫37°C)
- 手法:用海綿或紗布巾,從脖子→腋下→手肘→腹股溝→膝蓋後方,單方向輕輕按擦
- 禁忌:正在發抖或手腳冰冷時別洗澡!會更不舒服
👣 3. 足部保暖:超重要卻常被忽略!
腳底冰冷會讓大腦誤判「需要加溫」,記得:
- 穿雙薄棉襪保持腳暖
- 泡腳水溫可比體溫稍高(38-39°C)
👚 4. 穿衣法則:台灣家長最常犯的錯!
「發燒要捂汗」是錯的!正確做法:
- 發熱期(臉紅身體燙):穿寬鬆棉質衣,蓋薄毯就好
- 發冷期(手腳冰冷發抖):加件背心或薄外套
🌬 5. 環境降溫:冷氣開幾度有學問!
- 維持室溫24-26°C(不是越低越好!)
- 搭配電扇對牆壁吹讓空氣流通
- 濕度控制在50-60%(放盆水或開除濕機)
💦 6. 喝水策略:小口頻喝比狂灌有用!
- 每15-20分鐘給1-2湯匙水
- 自製補水液:開水+微量鹽+蜂蜜(1歲以上)
- 拒絕市售運動飲料!糖分太高反而脫水
❄️ 7. 退熱貼創意用法:貼對位置效果加倍!
除了額頭,可以貼在:
- 後頸部髮際線處
- 腋下(衣服外層)
- 大腿根部(腹股溝)
三、中醫師親授!小兒退燒按摩5步驟(圖解手法)
幫發燒孩子按摩時,記得:
- 手指先抹嬰兒乳液或薄荷油(稀釋過)
- 在避開冷氣直吹的溫暖角落進行
- 孩子哭鬧時先安撫,硬按反而會反效果
✋ STEP 1 清肺經:幫呼吸道散熱
- 位置:無名指指腹,從指尖到指根一條線
- 手法:用大拇指側面,從指根往指尖單方向推(像在輕輕刮手機螢幕)
- 次數:左右手各推100-150下
💧 STEP 2 清天河水:身體的退熱開關
- 位置:手臂內側正中,從手腕橫紋到手肘橫紋
- 手法:食指中指併攏,從手腕往手肘方向快速輕刷
- 技巧:想像在拂去灰塵的力道,皮膚微紅即可
❄️ STEP 3 退六腑:專治高熱煩躁
- 位置:前臂內側靠小指那邊,從手肘到手腕
- 手法:大拇指指腹直線往下推,速度要比清天河水慢
- 時機:體溫超過38.5°C時加強這個手法
🔀 STEP 4 分推腹陰陽:緩解脹氣不適
- 位置:肚臍兩旁約三指寬的軟肉處
- 手法:雙手大拇指從肚臍出發,同時往腰側方向推開
- 節奏:配合孩子呼吸,吐氣時往外推
☀️ STEP 5 揉太陽穴:頭痛退散!
- 位置:眼角外側一指寬,摸到的凹陷處
- 手法:大拇指腹畫小圓按摩,力道要輕柔
- 加強:可搭配少量薄荷精油(1滴混10滴基底油)
💡 按摩後小提醒: 按完30分鐘內別吹風、別洗澡 通常按完會微微出汗,記得換乾爽衣物
四、發燒飲食三要三不要!台灣營養師建議
✅ 要吃這些:
| 食物類型 | 推薦清單 | 備註 | 
|---|---|---|
| 流質類 | 米湯、稀藕粉、蘋果泥汁 | 米湯煮法:1杯米+10杯水熬45分鐘濾出 | 
| 清熱型 | 冬瓜蛤蜊湯、蘆筍汁 | 冬瓜連皮煮效果更好 | 
| 補電解質 | 自製補水液(500ml水+1茶匙糖+指尖鹽) | 用蜂蜜取代糖(限1歲以上) | 
❌ 絕對別碰:
- 濃奶製品:起司、鮮奶油(難消化)
- 油炸物:雞排、薯條(發炎指數飆升)
- 甜飲料:珍珠奶茶、果汁(血糖震盪)
五、什麼時候該吃退燒藥?台灣爸媽必知用藥守則
雖然物理方法有效,但必要時還是得用藥:
- 用藥時機:體溫>38.5°C 且 孩子明顯不舒服
- 選擇建議:
- 栓劑:嘔吐時用(塞完需夾屁股5分鐘)
- 藥水:較好控制劑量(用量筒別用湯匙!)
 
- 禁忌提醒:
- 勿交替使用不同退燒藥
- 用藥間隔至少4-6小時
- 服用後30分鐘才可喝奶
 
六、這些狀況快送醫!急診黃金判斷表
當孩子出現以下任何一種狀況,請立即前往急診:
| 症狀表現 | 可能風險 | 
|---|---|
| 🔸 高燒超過41°C | 熱痙攣風險 | 
| 🔸 皮膚出現紫斑 | 敗血症警訊 | 
| 🔸 呼吸時肋骨凹陷 | 肺炎徵兆 | 
| 🔸 哭到流不出淚 | 嚴重脫水 | 
| 🔸 脖子僵硬無法低頭 | 腦膜炎疑慮 | 
爸媽心法:照顧發燒兒的3個溫柔提醒
- 
別被數字綁架:體溫計數字只是參考,重點看孩子活動力。能吃能玩通常不必過度焦慮。 
- 
休息比退燒重要:與其不停量體溫,不如拉上窗簾創造安靜環境,睡眠是最好的復原劑。 
- 
相信你的直覺:沒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當覺得「不對勁」,寧可多跑一趟醫院求安心。 
🌟 本文參考台灣兒科醫學會發燒處置指南,並融合中醫師臨床經驗。每個孩子體質不同,若症狀持續請諮詢專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