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疫情死亡飆新高!18%確診者3天內猝逝,專家急推4大救命對策
最近打開電視看疫情記者會,心臟真的會揪一下!指揮中心天天開記者會,前陣子本來看確診數字好像有緩一點點,結果死亡人數跟坐火箭一樣往上衝。6月4日那天21個人走了,平了最高紀錄,大家已經覺得很沉重,沒想到隔天(6/5)直接跳到37例,6/6也36例,死亡人數根本是翻倍在跳。這波真的不是開玩笑,指揮中心仔細分析這些走掉的鄉親,發現幾個讓人頭皮發麻的現象:
- 平均年齡偏高:大部分都是年紀較大的長輩
- 八成有慢性病:超過80%本身就有糖尿病、高血壓或心臟病這些問題
- 病程快得嚇人:從發病到離開平均只有8.3天,比你想像中快很多
醫療應變組的副組長羅一鈞直接點出關鍵:「死亡變多,最主要就是反映5月中那波大爆發啦!」 當時確診人數爆量,而且中老年人比例高,這些人一旦感染,轉成重症甚至死亡的風險本來就比較高。
死亡率超車全球!「無症狀確診後猝死」案例激增
講到6月7日的最新數字,雖然死亡案例降到26例,但裡面藏著更讓人不安的訊息——有3個人是「採檢時完全沒症狀」,還有4個人是確診當天或隔天就直接走了。這樣累積下來,台灣因為新冠肺炎走掉的人已經有286位,死亡率衝到2.48%,大家知道全球平均是多少嗎?2.16%!台灣這次已經超過全球平均了啦!
指揮中心專家小組的頭兒張上淳教授也坦承,看到這種「快速死亡」的案例變多,真的需要好好研究到底發生什麼事。他眉頭深鎖地說:「這幾天確實觀察到有些個案確診後『狀況急轉直下』的速度非常快。」
張上淳曝驚人數據:3天內死亡案例高達18%
張教授拿出5月11日到6月6日的死亡病例分析,幾個重點讓人看了心驚驚:
- 年齡是超級關鍵:91.5%的死者都是60歲以上的長輩,年紀越大風險真的越高。
- 病程短得可怕:雖然大部分人是發病後8到14天離開(佔40%),但竟然有高達18%的人,從發病到死亡「不到3天」! 等於今天覺得不舒服,後天人就沒了,這種速度誰能不害怕?
- 病毒監測加緊中:因為擔心是不是病毒變得更兇猛,張教授說已經請疾管署的昆陽實驗室加速做病毒基因定序,看有沒有什麼「特殊狀況」。
張教授也提醒大家,影響死亡率的原因其實很複雜。很多中高齡長輩本身就有慢性病,這本來就是高風險因子。他強調:「全球數據是各種狀況混在一起,直接比較要小心。」而且疫情高峰過後,本來就會有1-2週是死亡高峰期,這點也需要持續觀察。
柯文哲喊話:別被死亡數字嚇到!重點在「這指標」
台北市長柯P,畢竟是台大重症加護病房出身的專家,他特別呼籲市民:「不要被死亡數字嚇到,這不是最有效的參數啦!」他解釋,確診到死亡本來就有時間差,因為中間會有治療期。國外很多數據顯示,從發病到死亡拖到2、3週的也不少。柯P認為,與其一直盯著死亡數,不如看「快篩陽性總數」更能抓準疫情趨勢。
四大救命對策出爐!全力壓制重症死亡率
看到重症率和死亡率一直往上衝,指揮中心真的是卯起來了!趕緊端出四大救命策略,目標只有一個:壓住重症,降低死亡! 特別是保護好我們的高風險長輩們。
🔥 對策一:124萬劑AZ疫苗優先灌給「高危險群」!
日本送的124萬劑AZ疫苗,簡直是及時雨!行政院長蘇貞昌掛保證,這批疫苗最快本週完成檢驗封緘(就是確認品質安全啦)就會開打!重點來了:誰能先打到?
- 前線醫護:這個不用說,保護他們才能保護大家。
- 75歲以上長者:保留超大一塊給阿公阿嬤! 年紀是最大風險,先打先保命。
- 養護機構住民和工作者:群聚高風險區,一定要守住。
- 洗腎患者:免疫力通常較差,屬於高風險族群。
蘇院長強調:「6月7日起,全台公費疫苗通通免費打!」 這招就是要拚命拉高中高齡族群的保護力,直接從源頭降低重症機會!
🔥 對策二:雙管齊下!「單株抗體」防輕症變重症、「瑞德西韋」救重症患者
指揮官陳時中這次出手很快,緊急採購了兩種關鍵藥物:
- 
單株抗體藥物 (Monoclonal Antibodies): - 這不是給重症用的!專門對付「輕症到中症」的患者,特別是那些高風險族群(像有糖尿病、肥胖、免疫差的人)。
- 張上淳教授解釋,美國很多輕症患者在家休養時就用這個,實證顯示可以大大降低變重症或需要住院的機率! 原理就像直接給身體補充「超級精準的免疫士兵」去對抗病毒。
- 目標很明確:早期用藥,把病毒壓住,別讓它惡化!
 
- 
瑞德西韋 (Remdesivir): - 這個就是老面孔了,主要用在已經住院的「重症患者」身上。
- 作用是干擾病毒複製,幫病人爭取時間,讓自己的免疫系統有機會反攻。
 
簡單講,指揮中心的策略就是:「輕中症靠單株抗體擋住別惡化,重症靠瑞德西韋救命!」
🔥 對策三:救命小物「血氧機」發放評估中!在家就能抓出「隱形缺氧」
這個點子很實際!羅一鈞副組長提出,針對在雙北地區居家隔離、在家療養的輕症確診者,正在評估是否要提供「血氧機」!為什麼這麼重要?
- 隱形殺手「快樂缺氧」:很多新冠患者會出現「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血氧濃度明明已經低到危險程度(正常要95%以上,掉到94%以下就該警覺),但人卻沒感覺喘或不舒服!等到突然覺得呼吸困難時,常常已經嚴重惡化,送醫都來不及。
- 在家自我監測:如果確診者手上有血氧機,可以自己定時量(像每天量3-4次),只要發現血氧掉到94%以下或比平常基礎值降超過3-4%,就馬上求救!
- 即時搶救:這樣就能在輕症變重症前趕快送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羅副說:「這就是要避免等到症狀急遽出現才送,往往已經太遲的狀況。」
🔥 對策四:升級呼吸治療!「高流量鼻管」60升氧氣直送,避免惡化
醫院裡的重症患者,如果是嚴重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ARDS),呼吸困難是最大難關。過去常用的方法:
- 傳統鼻導管:就是插兩根細管子到鼻孔給氧氣,但每分鐘最多只能給到6公升左右的流量。對嚴重缺氧的病人來說,根本是杯水車薪。
- 插管接呼吸器:這是最後手段,但插管本身有風險,病人也很痛苦,而且佔用寶貴的加護病房資源。
指揮中心現在緊急添購的是「高流量鼻導管氧氣治療儀」(HFNC)!它的強項在哪?
- 氧氣流量超大:每分鐘可以送到高達60公升!是傳統鼻導管的10倍!
- 更接近呼吸器效果:能提供高濃度氧氣加上一定的壓力,有效改善缺氧,讓很多病人可以「暫時不用插管」。
- 降低插管風險:對病人來說舒適度比插管好很多,也能減少插管可能帶來的併發症(像肺炎惡化)。對醫療體系來說,可以緩解呼吸器不足的壓力。
這招就是要在病人還沒走到必須插管那一步前,先用強大的氧氣支援把他們拉回來!
關鍵時刻!保護自己、保護家人這樣做
看到這麼多長輩快速離開,真的很心痛。張上淳教授不斷強調「年紀」和「慢性病」是兩大殺手。現在疫情還沒完全退燒,大家一定要更提高警覺:
- 高風險長輩絕對避免外出:拜託阿公阿嬤,這段時間真的忍一忍,別去市場、別串門子。家人也要幫忙補給物資。
- 慢性病藥物備好備滿: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的,確認藥夠吃1-2個月,按時吃藥控制好病情,萬一感染才有本錢對抗病毒。
- 留意長輩身體變化:同住家人多關心長輩狀況。「沒發燒」不代表沒事! 特別注意有沒有異常疲倦、食慾超差、反應變遲鈍、嘴唇或指甲發紫(缺氧跡象)。
- 輪到疫苗就去打:只要符合資格,特別是75歲以上長者、養護機構、洗腎患者,疫苗來就去打! 別猶豫,這是現階段最有效的防重症武器。
- 確診在家,血氧監測不能少:如果不幸確診被安排在家隔離,務必想辦法弄到血氧機(或詢問是否可申請),定時監測。發現血氧低於94%或快速下降,立刻打119或聯繫衛生局!
這次疫情真的讓我們看到病毒對長輩的殺傷力有多可怕。指揮中心推的四大策略,從疫苗、藥物、監測到治療,方向是對的,但關鍵是執行速度要夠快、資源要趕快到位!尤其是雙北以外的縣市,醫療量能相對更緊繃,更要提前部署這些救命武器。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度過這一關,別再看到更多令人心碎的數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