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醫護病症

心臟殺手心肌梗塞,8成事前沒警報!名醫洪惠風揭「血管土石流」真相

你可能有聽過身邊朋友抱怨:「明明上個月健檢心臟還好好的,怎麼突然就心肌梗塞?」或是「他從來沒喊過胸悶胸痛啊!」這不是特例,而是高達80%的心肌梗塞患者,發作前根本沒有典型症狀!心臟科權威洪惠風醫師用超生動的「土石流理論」告訴你為什麼,顛覆你對血管阻塞的想像。

💥 心肌梗塞不是水管塞住!關鍵藏在「血管壁」裡的戰爭

很多人以為心肌梗塞就像家裡水管用久了會卡水垢,血管內徑慢慢變窄,最後完全堵死。但洪惠風醫師指出,這個觀念大錯特錯!真相藏在1987年芝加哥病理學家格拉哥夫提出的「血管重塑」理論裡:

  1. 膽固醇沉積像「偷蓋違建」:動脈硬化剛開始時,膽固醇其實是偷偷沉積在「血管壁」裡面(想像成牆壁內部),不是在血液流動的管腔內。
  2. 違建先往外擴張:就像中學物理課的鐵環實驗——鐵環加熱膨脹時,中間的洞反而會變大!血管壁變厚初期,也是先向外擴張,不會立刻擠壓到中間的血流通路。所以這時候血管內徑還是好的,血流正常,你當然沒感覺!(就像用火烤瓶蓋讓它膨脹變好開一樣的道理)
  3. 「違建崩塌」才要命:心肌梗塞的瞬間,是這些藏在血管壁裡、充滿膽固醇的「粥狀斑塊」(想像成豆腐渣工程)突然破裂了!身體一看:「哎呀牆壁破洞了!」立刻派出修補大隊——血小板來形成血栓想堵住破口。沒想到這個「善意」的血栓瞬間把整條血管塞死,血流中斷,心臟肌肉開始壞死… 這才是心肌梗塞的真面目!
graph LR
A[膽固醇沉積血管壁] --> B[血管壁向外擴張] --> C[血管內徑暫時正常] --> D[斑塊突然破裂] --> E[血小板形成血栓] --> F[血管完全阻塞] --> G[心肌梗塞]

🛣️ 洪惠風醫師神比喻:心肌梗塞是「血管土石流」

洪醫師用台灣人超熟悉的「土石流」來比喻,秒懂兩者差異:

  • 心絞痛 = 道路狹窄:當血管壁不斷增厚,最後真的向內壓迫到血管內徑(道路變窄),血流不夠,心臟肌肉在需要大量氧氣時(如運動、生氣)就會缺血疼痛,這就是心絞痛。休息時需求降低,疼痛就緩解。
  • 心肌梗塞 = 山壁崩塌土石流:重點來了!心肌梗塞發生時,常常是血管沒嚴重狹窄的地方(研究顯示只有14%發生在嚴重狹窄處)。它像一場突如其來的土石流——是血管壁(山壁)不穩、崩塌(斑塊破裂),瞬間掩埋了整條道路(血管),後面村莊(心臟肌肉)立刻斷糧餓死(壞死)!跟道路原本寬不寬,根本沒直接關係!

💡 關鍵結論:
心肌梗塞的兇手是「血管壁的發炎與破裂」,跟「血管狹窄程度」無關!
胸口痛(心絞痛)則是「血管狹窄」造成,跟「血管壁狀態」無關!

❓ 三大靈魂問題破解!為什麼事前沒徵兆?裝支架能防嗎?

洪惠風醫師用土石流理論,一刀切開大眾最困惑的問題:

問題1:為什麼「裝支架」不能讓單純心絞痛的人活更久?

👉 這就像問「拓寬山路能預防土石流嗎?」當然不行!支架只是把「狹窄的道路」(血管內徑)撐開,改善血流(緩解心絞痛症狀),但它根本沒加固山壁(血管壁)!山該崩還是會崩(斑塊該破還是破)。所以對於穩定性心絞痛患者,裝支架主要改善生活品質(減少胸痛),但無法預防心肌梗塞或延長壽命

⚠️ 例外搶通! 但如果是急性心肌梗塞不穩定性心絞痛(等於土石流已經發生或瀕臨崩潰),這時搶通道路(緊急心導管+支架)就是救命關鍵!分秒必爭!

問題2:為什麼8成心肌梗塞事前沒警告?

👉 道理超簡單!因為出事的地方,血管常常沒明顯狹窄(塞不到70%),平常血流順暢,心臟不缺血,你當然不會胸悶胸痛。直到某天血管壁裡的「豆腐渣工程」毫無預警崩塌(斑塊破裂),土石流瞬間掩埋道路,猝死就發生了!沒狹窄 = 沒症狀 = 無預警!

問題3:為什麼有人心絞痛很久卻沒心肌梗塞?

👉 這群人雖然「道路狹窄」很嚴重(血管塞得很厲害,常心絞痛),但他們的「山壁」保養得還不錯(血管壁相對穩定,斑塊不易破),所以反而不容易發生土石流(心肌梗塞)。就像一條狹窄但邊坡穩固的山路,雖然車流慢(常胸痛),但不容易整條路消失。

🛡️ 保命關鍵不是通血管!「血管壁保養」才是根本

洪惠風醫師強調:預防心肌梗塞猝死,核心是「加固山壁」做好水土保持(血管壁保養),不是拼命挖路拓寬(通血管、裝支架)!那該怎麼保養?

🎯 血管壁的頭號敵人:發炎反應!

想像血管壁裡有膽固醇沉積(特別是「氧化的低密度膽固醇」),身體的免疫軍隊——白血球會把它當敵人攻擊!這場發生在血管壁裡的「戰爭」就是發炎。戰爭會破壞血管結構,讓斑塊變得不穩定。當斑塊破裂,修補隊(血小板)形成的血栓,就直接堵死血管了!發炎是斑塊破裂的導火線!

💊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醫生會驗「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hs-CRP)」當成心臟病風險指標,它反映的就是體內的發炎狀態!

🔧 血管壁保養實戰手冊:你能做的其實很多!

洪醫師點名影響血管壁健康的因素:

無法改變的 😔 可以改變的關鍵 🔑
年齡變老 嚴格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血管壁最大殺手!
家族遺傳 立刻戒菸:抽菸是血管發炎的超級推手!
規律運動: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抗發炎又強心!
健康減重:特別是甩掉內臟脂肪!
抗發炎飲食:多吃蔬果全穀、深海魚(Omega-3)、堅果,少油炸精緻糖!
壓力管理 & 充足睡眠:壓力荷爾蒙傷血管!
graph TD
Z[血管壁保養] --> A[控三高]
Z --> B[必戒菸]
Z --> C[規律運動]
Z --> D[健康減重]
Z --> E[抗發炎飲食]
Z --> F[管理壓力睡眠]
A --> A1[按時服藥]
A --> A2[定期監測]
E --> E1[多蔬果全穀]
E --> E2[吃好油-魚油/橄欖油]
E --> E3[少吃糖/炸物/加工品]

🚫 別迷信「通血管」能防心臟病!

裝支架或繞道手術,主要目的是解決已經嚴重狹窄造成的症狀(心絞痛),或在急性梗塞時搶通血管救命。但它們無法讓穩定的血管壁斑塊消失或變得更穩定。就像拓寬山路不能防止山崩一樣。保養好血管壁(控制風險因子+抗發炎)才是預防猝死的根本之道!

💭 洪醫師的震撼提醒:心導管正常≠血管健康!

文章最後點出一個關鍵迷思:為什麼有人心導管檢查正常(血管內徑沒狹窄),卻還是猝死,解剖發現血管壁有嚴重硬化?洪醫師解釋:

  • 心導管看「路寬」:心導管攝影主要看「血管內徑」有無狹窄。如果血管壁是向外增厚(重塑期),內徑正常,心導管就會判讀「正常」。
  • 解剖看「山壁」:解剖直接看到的是血管壁的實際厚度與斑塊,不管內徑。 兩者根本在講不同事情!這個病人猝死的原因,很可能就是看似正常的血管壁底下,藏著不穩定的斑塊突然破裂,引發了致命的「血管土石流」!

🔥 記住洪醫師的話:
「預防心肌梗塞,不是拚命檢查血管狹窄度或急著裝支架,而是從今天起,像做好水土保持一樣,認真保養你的血管壁!」 控制三高、戒菸、運動、吃對食物、管理壓力,才是真正守護心臟的硬道理!

資料來源: 洪惠風醫師著作《為什麼心臟病總是突然發作?》之核心觀念解析與延伸應用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