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生活智識

區間操作害你少賺18%!三大盲點不破解,當心賺5%賠15%

你是不是常聽人炫耀:「這檔股票我都在○○元買、××元賣,輕鬆賺價差!」聽起來很簡單對吧?但老實說啦,如果沒有真正搞懂公司價值,只會看價格高低進出場,實戰中根本很難賺到大錢。尤其那些整天喊「區間操作」的人,往往被自己的心魔綁架,賺個2%就急著賣,結果眼睜睜看股價噴上去,白白放掉後面18%的漲幅,真的會搥心肝啊!

🤔 區間操作真有那麼神?多數人誤會大了!

所謂區間操作,就是認為某些股票「下有支撐、上有壓力」,股價會在某個範圍內來回震盪。理論上在支撐價買進、壓力價賣出就能賺錢。這種說法在投顧節目、臉書社團傳得沸沸揚揚,搞得大家以為穩賺不賠

但現實是殘酷的!區間操作根本沒有你想的那麼美好,反而會讓你養成三大致命壞習慣。今天就用代工大廠仁寶(2324)的真實案例拆解給你看,搞懂這些陷阱,你才能抱穩好股賺足波段!

💸 仁寶實戰案例:理想賺11%,為何你只拿到5.5%?

先講結論:同樣操作仁寶,別人說能賺11%,但多數人實際只賺到一半!為什麼?看下去:

📉 情境還原(2019-2020操作週期):

  1. 2019年8月:股價跌到18元「支撐價」,你開心跳上車
    → 結果繼續跌到17.5元(你開始冒冷汗)
    → 緩慢回升到18元…再到18.5元(你鬆口氣)
    突然又跌破18元! 你內心OS:「早知道18.5就先賣一波!」

  2. 2019年11月:股價彈到19元,你秒賣獲利5.5%(持有3個月)

  3. 2020年1月:疫情爆發!股價暴跌到15.25元(跌破你認知的支撐)
    → 你每天看確診新聞嚇到失眠
    → 3月底彈回18元,4月到19元,你立刻賣掉再賺5.5%

帳面賺11%很漂亮?錯!過程完全暴露三大致命傷👇

🚫 區間操作三大盲點,害你越操作越窮!

❌ 盲點1:操作區間越玩越小|賺5%就跑,賠15%才停損

當你天天盯盤,股價每跳1毛錢都牽動你的神經!就像仁寶案例:

  • 第一次漲到18.5元又跌回18元,你後悔沒賣
  • 下次漲到18.5元,你絕對秒賣「落袋為安」
    結果咧?原本能賺1元價差(18→19),變成只賺0.5元(18→18.5)!
    人性弱點→賺錢怕飛掉、賠錢不甘心,最後變成「小賺就跑,套牢就裝死」的惡性循環!

❌ 盲點2:沒主見跟風操作|股災來襲直接崩潰

如果買賣理由只是「別人說18元買19元賣」,遇到突發事件保證傻眼!
→ 疫情爆發仁寶跌到15.25元,你完全沒預案
→ 看著新聞恐慌自問:「要停損?加碼?還是躺平?」
缺乏獨立判斷→市場恐慌時,你絕對是最早被洗出場的那批人!

❌ 盲點3:亂槍打鳥換股|賣A買B結果兩頭空

區間操作者最愛搞「豪華股票清單」。仁寶空窗期4個月沒買點,你手癢把錢投進其他股票:

  • 新買的C股沒到賣點,仁寶突然出現18元買點!
  • 你咬牙認賠賣C股→轉買仁寶
    → 結果C股你賣完就漲,仁寶買進又套牢
    頻繁換股→手續費吃掉利潤+總是買在高點賣在低點!

💡 破解心法:抱緊存股才是真贏家

與其每天猜高低點,不如老實做三件事:

✅ 策略1:用「股利防禦線」取代區間買價

算清楚這檔股票「跌到多少股息率值得撿」。例如仁寶:

  • 每年配息約0.6元
  • 若你想領5%股息,股價低於12元(0.6÷12=5%)才進場
    用股利當安全網→股價跌反而開心加碼!

✅ 策略2:設「目標報酬率」取代區間賣價

抱股前先問:「這檔公司成長性如何?」

  • 穩定股(如仁寶):設定15-20%報酬率才考慮賣
  • 成長股:可拉高到30-50%
    拒絕蠅頭小利→沒達標就刪APP不看盤!

✅ 策略3:建立「核心持股」清單

與其追10檔股票,不如聚焦3-5檔:

  1. 產業龍頭(如台積電、中華電)
  2. 年年填息(如中信金、兆豐金)
  3. 趨勢產業(如電動車、綠能)
    縮小戰場→才能深入研究公司基本面!

📌 關鍵結論:忍耐,是為了更大的魚

仁寶案例告訴我們:

  • 區間操作理論賺11%,實戰只剩5.5%
  • 頻繁交易導致手續費+稅金吃掉1-2%利潤
  • 錯過2020年6月後仁寶漲到23元(+27%波段)

真正賺大錢的人,都是:
🔥 跌到價值區間→勇敢分批買
🔥 沒達目標報酬→刪APP去爬山
🔥 閒錢投資→不怕套牢等翻身

與其當「區間操作」的打工仔,不如學會「看準就抱緊」的富人心態!

(本文改編自股海老牛著作,投資有風險,進場前務必獨立思考)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