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醫護病症

手賤不是你的錯!摳手皮咬指甲竟是『摳皮症』?醫揭台灣人自救3招

你是不是也有這些困擾?明明知道不該做,但就是控制不了雙手:看到手指邊緣有脫皮,不摳掉渾身不對勁;臉上冒出小痘痘,非得擠到流血才甘心;甚至無意識就開始啃指甲、摳頭皮,弄得傷痕累累?別再以為這只是「壞習慣」啦!在美國、日本,這早就被正式認定是一種叫做「摳皮病(Skin-Picking Disorder)」或「皮膚剝落症」的心理疾病!台灣門診也越來越多這種案例,而且超過75%是女生

🤔 到底什麼是「摳皮症」?跟強迫症是親戚!

以前這種行為超尷尬,去看醫生都不知道該掛哪一科。皮膚科?但皮膚本身沒大問題。精神科?又怕被貼標籤。連很多醫生也搞不清楚,只會跟你說「啊你就不要摳啊!」廢話!能控制還需要看醫生嗎?

直到201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才在權威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裡,正式把這種「無法控制摳抓自己皮膚的衝動行為」命名為「摳皮病」。日本也跟進,叫它「皮膚剝落症」,把它跟「拔毛症」(狂拔自己頭髮)、「囤積症」歸在同一類,都是強迫症相關的新型疾病

🔍 摳皮症患者最常見的6大特徵:

  1. 攻擊目標明確:最愛摳「手部皮膚」(尤其指甲周圍)、「嘴唇死皮」、「臉部痘痘或小顆粒」、「頭皮屑或結痂」。
  2. 工具不設限:不只用手摳,還有人會用「指甲剪、鑷子、針頭」等「武器」,甚至直接用「牙齒咬」掉脫皮。
  3. 專挑小瑕疵下手:明明皮膚沒大問題,但就是對「微小凸起、角質變硬、一點點不平滑」的地方超級在意,不弄掉就焦慮。
  4. 摳到見血才停手:常常摳到流血、破皮、發炎,當下會痛才暫時停住。但過沒多久,看到結痂或傷口不平整… 手又賤了!開始新一輪破壞
  5. 事後遮遮掩掩:因為皮膚傷痕累累,夏天不敢穿短袖、要貼OK繃遮手指、靠化妝蓋臉部傷口,怕被別人問「你手怎麼了?」超尷尬。
  6. 內心超矛盾:理智上知道不該摳,但那股「摳掉它!」的衝動一來,根本擋不住。摳完又充滿罪惡感跟後悔,罵自己手賤,但下次照摳… 無限循環超痛苦。

🧐 誰最容易中招?台灣這4種人風險最高!

根據日本精神神經學會的調查,結合台灣臨床醫師觀察,發現最容易出現摳皮症的人,有這些共通點:

1. 剛經歷人生重大變化(壓力爆表型)

  • 換新工作、失業、結婚/離婚、搬家、親人過世… 這些大事會讓人壓力飆升。
  • 壓力一大,大腦就會不自覺想找「宣洩出口」,摳皮膚變成另類的「紓壓儀式」—— 雖然越摳皮膚越慘。

2. 太閒太無聊(放空手賤型)

  • 你有沒有發現?追劇、滑手機、看書、開會時… 手特別容易不安分
  • 當你「身體閒著、腦子沒全力運轉」時,摳皮膚就變成打發時間的「自動導航行為」,像有些人抖腳一樣自然。

3. 青春期少男少女(痘痘受害者型)

  • 滿臉青春痘的時期,看到一顆顆突起物,不擠掉真的手很癢!
  • 很多人是從「擠痘痘」開始,後來演變成連沒痘痘的地方也摳,變成習慣動作。

4. 成年女性(完美主義焦慮型)

  • 成人患者中,女生比例超高(超過75%)! 可能跟女性較容易焦慮、追求完美有關。
  • 很多女性患者同時合併「反覆洗手」(怕髒)、「檢查門窗瓦斯」(怕危險)等強迫行為。摳皮常是「焦慮實體化」的表現。

🚨 警訊!你以為的小習慣,正在毀掉生活!

摳皮症最可怕的是—— 患者常常不覺得這是「病」! 以為只是壞習慣改不掉。結果呢?

  • 傷口感染:手不乾淨又摳,細菌入侵,小傷口變蜂窩性組織炎。
  • 永久疤痕:臉部、手臂反覆摳抓,留下黑色素沉澱或凹凸疤,醫美也難救。
  • 不敢社交:夏天穿長袖遮手臂、拒絕握手、約會不敢素顏… 越來越孤僻。
  • 工作困擾:餐飲業、護理師、櫃檯等需露出手的工作,常被主管關切或客人異樣眼光。
  • 親友摩擦:家人伴侶一直念「別摳了!」,但你又控制不了,雙方都挫折。

🛑 救命錦囊!台灣醫師教你3階段擺脫「手賤」人生

日本專家原井宏明強調,治療摳皮症不能只靠意志力!台灣身心科醫師也認同,建議分階段進行:

📊 階段1:當自己的「抓耙子」!記錄摳皮黑歷史

  • 超關鍵第一步! 拿本小筆記或用手機備忘錄,每次想摳或摳完就立刻記下:
    • 時間點:何時發作的?(開會中?睡前?)
    • 觸發點:當時在幹嘛?看到什麼?(摸到皮膚不平?照鏡子?)
    • 情緒狀態:覺得壓力大?無聊?焦慮?
    • 摳了多久:這次摳了幾分鐘?
    • 工具部位:用手摳?用工具?摳哪裡?
  • 堅持記錄1-2週,你會嚇到:原來一天浪費這麼多時間在摳!看清問題嚴重性是改變的動力!

🔄 階段2:用「替代動作」騙過你的手跟腦!習慣逆轉法

  • 發現「手癢警報」要響起時(或正在記錄時),立刻啟動替代行為
    • 把手壓在屁股下坐著,或緊握拳頭10秒鐘
    • 馬上拿隨身攜帶的減壓玩具(捏捏球、橡皮筋、矽膠鑰匙圈)用力捏。
    • 超滋潤護手霜/護唇膏,讓手忙著按摩吸收,而且皮膚變滑不好摳。
    • 貼上OK繃或防水膠帶蓋住常摳部位(如指緣),物理隔絕!
    • 立刻起身去做一件需要雙手的事:洗碗、擦桌子、整理包包。
  • 重點是動作要「立刻」且「重複練習」!大腦會慢慢建立新迴路:「手癢→捏球」而非「手癢→摳皮」。

🧠 階段3:找專業助攻!心理治療與藥物雙管齊下

  • 如果前面兩招試了1-2個月還是破功,別硬撐!找身心科/精神科醫師就對了!
  • 認知行為治療(CBT):專業心理師幫你找出「觸發摳皮」的深層想法(例如:覺得皮膚不完美=我不夠好),練習轉念和應對技巧。
  • 藥物輔助:醫師可能開立低劑量的 SSRI類抗憂鬱藥物(如百憂解),不是讓你吃快樂,而是調節腦中控制「衝動與重複行為」的血清素,降低那股非摳不可的衝動。
  • 團體支持:台灣雖不像美國有專門摳皮症團體,但有些強迫症支持團體或線上社群(需慎選),分享經驗不孤單。

💡 給台灣患者的真心話:這不是你的錯!

在台灣,很多人(甚至部分醫療人員)對「摳皮症」仍很陌生,你可能被誤解是「手賤、衛生差、自虐」。請記住:

這不是缺乏紀律或意志力薄弱! 它是一個真實存在、與大腦神經傳導相關的疾病。就像氣喘會喘、糖尿病血糖高一樣,摳皮症就是會控制不住摳的衝動。接納自己生病了,願意面對和治療,才是真正的勇敢!

目前台灣對摳皮症的研究和治療資源正在增加,希望社會能更理解患者的痛苦。如果你正在經歷這種「摳了後悔,不摳焦慮」的地獄循環,從今天開始記錄你的摳皮行為吧!這是邁向康復最實在的第一步! 你不是孤單一人,越來越多台灣醫療團隊正在關注這個「手賤」背後的真相!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