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是把雙面刃:活得久,癌症風險跟著漲
現代人愈活愈長壽,這當然是好事,但你可能沒想到:活得久,碰上癌症的機會也跟著變高! 為什麼咧?簡單比喻:就像一台車子開得愈久,零件耗損、接觸外在風險的時間就愈長。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隨著「使用期限」拉長,暴露在環境危險因子中的時間變多,癌症風險自然就往上爬。
👉 台灣高齡化現況驚人:
- 2025年就要邁入「超高齡社會」啦!
- 不算基因突變的話,過去五年癌症人數每年平均增加3%
- 65歲以上長輩,每3人就有1人可能罹癌,這數字夠嚇人吧?
七成癌症患者沒有家族史!別再以為自己很安全
很多人以為「家裡沒人得癌症,我就不用擔心」,這觀念大錯特錯!台大權威醫師根據研究數據指出:
- 只有10%-15%的癌症是單純基因缺陷造成的
- 高達70%的癌症患者,根本沒有癌症家族病史!
- 環境污染、飲食西化(炸雞漢堡吃太多啦)、生活習慣…都是隱形推手
但好消息是:癌症早就不是絕症! 關鍵就在於你能不能「超前部署」— 也就是在癌症還沒囂張前就先逮到它!腫瘤的大小、數量、位置,還有確診時是第幾期,直接決定你能不能輕鬆治療,甚至跟癌症說掰掰。
早期發現 vs. 晚期發現:存活率天差地遠
| 癌症期別 | 五年存活率 | 醫師真心話 | 
|---|---|---|
| 第一期 | 高達90%以上 | 乳癌、肺癌、子宮體癌甚至可達95%-100% | 
| 第四期 | 大幅下降 | 某些癌症幾乎不可能治癒 | 
🩺 肺癌權威陳晉興醫師的臨床觀察:
「肺癌治療的關鍵,各國技術其實差不多,差就差在『早期篩檢』做得好不好!」他舉日本當例子:
- 日本人超愛做健檢,X光、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在一般診所就能做
- 方便又親民,民眾篩檢意願自然高
🚨 台灣的危機:疫情讓篩檢率暴跌!
- 國健署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全球篩檢人數直直落
- 英國慘況:癌症患者確診數少6成,大腸癌患者更暴跌71.1% — 這不是癌症消失,是還沒被發現!
- 台大邱瀚模醫師電腦模擬更嚇人:延遲篩檢半年,晚期癌症風險飆25%、死亡率增26%!
- 以台灣最常見的大腸癌為例:
- 超過半年篩檢 → 陽性風險 翻2倍
- 超過一年篩檢 → 陽性風險 暴衝2.8倍
 
 
- 以台灣最常見的大腸癌為例:
陳晉興醫師在三級警戒期間超憂心:「癌症治療像跟時間賽跑!」很多化療患者中斷治療長達三個月,腫瘤指數可能回升、病情惡化。拜託大家,該做的篩檢千萬別拖!
真實案例:十年空窗期是抗癌黃金機會
子宮頸癌就是最好例子:
- 八成感染HPV病毒的人,兩年內身體會自己清除
- 但若持續感染高危險型病毒(HPV 16, 18等),子宮頸細胞就可能癌化
- 從感染到罹癌通常要10-20年!這段空窗期就是救命關鍵!
- 國健署分析:從未做抹片者,罹癌風險高3.4倍!
- 第零~一期:五年存活率95%
- 第四期:存活率 暴跌到不到20%
 
林口長庚放射腫瘤科張東杰醫師語重心長:「故事絕對可以有不一樣的發展!口腔癌、頭頸癌、乳癌、肺癌… 第一期治癒率超高,但拖到第四期,神仙也難救。」
別讓Google當你的醫生!醫病溝通有技巧
張東杰醫師分享一個震撼案例:有位老師手術順利,醫師建議隔天可出院,她卻在當天清晨跳樓… 原來她對出院後的生活充滿未知恐懼。這凸顯了癌症患者心理支持的重要!
✅ 建立良好醫病關係這樣做:
- 醫院現在超貼心: 提供出院評估表、個案管理師聯絡樹狀圖,從確診到追蹤全程守護
- 別讓Google當醫生: 醫師們大吐苦水:「現在醫師的天敵就是Google!病人寧可信網路也不信我!」問題是網路資訊未經篩選,負面訊息看多只會更絕望
- 溝通小技巧: 把症狀、疑問寫下來,回診時一條條問!小細節可能是救命關鍵
保健品別亂吃!單一飲食風險超高
🐟 愛斯基摩人的啟示:
- 兩位美國心臟科醫師發現:愛斯基摩人狂吃魚(Omega-3超高),心臟病超少
- 研究讓他們成為1968年諾貝爾獎候選人
- 但另一面真相: Omega-3會抗凝血!愛斯基摩人滑倒撞到頭,常因大出血死亡
⚠️ 這些食物保健品也有「雙面刃」:
- 阿司匹靈: 防心臟病,但也增加腦出血風險(企業家溫世仁天天吃魚,傳因腦溢血猝逝)
- 葡萄酒、葡萄/蔓越莓/藍莓: 葡萄皮的白藜蘆醇會抗凝血
- 菇類、木耳: 也有抗凝血效果
林口長庚癌症中心主任王宏銘常看到:「先生得癌,太太就逼他狂吃某類『健康食物』,結果夫妻吵架、病人拒吃!」他強調:
「營養很重要,但『適量、多樣化』才是王道!強迫進食只會降低免疫力。」 「同一種東西吃太多,就是不斷累積毒素!」 例如蔬菜肥料中的氨轉化成亞硝酸,過量就是致癌物
生活中隱藏致癌陷阱!醫師點名這幾項
🔥 女性肺癌激增的三大隱形殺手:
- 廚房油煙: 煮飯記得開抽油煙機!
- 洗熱水澡太久: 自來水加氯消毒,加熱後會產生致癌物「三氯甲烷」,吸入恐增風險 → 解決方案:加裝除氯濾水器,或改洗「溫水快洗」
- 空氣污染: 出門注意空品指標,嚴重時戴口罩
🤔 癌症患者最常問:「怎樣避免復發?」
王宏銘主任的回答超哲理:
「復發機會只有零或一百,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醫生沒辦法給你絕對保證… 與其每天提心吊膽,不如做好三件事:健康吃、規律動、保持好心情!」
「做你能控制的事(避開危險因子),別糾結控制不了的事(癌細胞是否復發)。不觸發危險開關,就是最好的抗癌!」
他解釋:接觸致癌物後,細胞要反覆被刺激才會惡化成癌。除非先天基因突變,否則偶爾接觸並不可怕,重點是別「長期累積」!
醫師的三大抗癌生活守則
- 篩檢要積極: 符合資格就去做國健署免費篩檢(乳攝、子宮頸抹片、糞便潛血、LDCT)
- 飲食多元不過量: 彩虹飲食法,拒絕單一保健品狂灌
- 心態是關鍵:
- 運動提升免疫力(居家深蹲、散步都好)
- 壓力要釋放(找朋友哭訴、唱歌、運動)
- 別追求100分! 王宏銘主任提醒:「要求完美造成壓力,免疫力反而下降,根本本末倒置!」
 
💡 重點結論: 別被「沒家族史」騙了!70%癌症是後天環境與習慣累積。贏得十倍存活率的唯一絕招就是 「定期篩檢 + 均衡生活」。與其怕東怕西,不如今天就預約檢查,真正為自己的健康「超前部署」!
本文觀點整合自臨床醫師第一線經驗,內容引自《如果不是那一次檢查,我已不在人世:贏得十倍存活率的癌症真相》/林肇堂 著/今周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