喏,你聽過醫生幫病人開刀不收錢的故事嗎?不是那種上新聞的大善人,而是偷偷在帳單上畫個「0」,連病人自己都不曉得的那種。今天,我要講的就是這樣一段真實經歷,發生在台灣,一個普通醫師身上。這故事啊,不只關乎醫療,更關乎人性,還有那些藏在醫院白牆背後的無奈與溫暖。
從大醫院到小診所:醫師的承諾與掙扎
我記得剛從醫學院畢業那會兒,一股腦兒衝進馬偕醫院。那時候啊,大家都說大醫院才是正途,訓練扎實、規矩嚴明,不會讓你亂來。藍中基老師,就是我的導師,他總是用那種嚴肅又帶點慈祥的眼神盯著我,好像我就是他接班人一樣。結果咧?我學長們一個個跑去開診所,我也跟著溜了。藍老師知道後,整個臉垮下來,嘆著氣說:「你怎麼去開業呢?我一直看好你啊,以為你能繼承我的衣缽!」我當下心頭一揪,趕緊跟他保證:「藍大夫,你放心啦,我離開馬偕後做的每件事,絕對不會丟馬偕的臉,更不會違反醫療原則!」
那句話不是隨便講講的。在大醫院當住院醫師時,規矩多得跟牛毛一樣,行政流程又僵化,有時明明想幫病人省點錢或彈性處理,上頭一句「規定就是規定」就堵死你。我還記得第一年,有個產後感染的婦人被診所轉來,全身發高燒,是產褥熱,急著要用抗生素。那是1976年,健保還沒影子,家屬一看帳單就慌了,拉著我的手說:「醫師,我們真的沒錢住院了,得回家!」幾天後,婦人就走了。這件事像根刺卡在我心裡,每次半夜值班都會浮出來——醫療不是萬能,但連能救的都救不了,那種無力感比什麼都痛。
一場悄悄的手術:帳單上的「0」如何誕生
離開馬偕後,我在台北巷弄裡開了間小診所。空間不大,但至少我能作主。就在開業那年,來了一位五十歲的婦人,叫阿霞姐。她一進診間就縮著肩膀,手一直搓衣角,我一看就知不對勁。檢查後發現是卵巢腫瘤,得立刻開刀,但她家經濟超差,老公在工地打零工,兒子還在念高中。阿霞姐每次來複診,都低著頭問:「醫師,手術會不會很貴啊?」她老公更直接,有次在走廊拉住我,眼眶紅紅地說:「我們不是不想治,但錢真的湊不出來,能不能分期?」
那陣子,我常想起馬偕那個過世的婦人。這次,我決定不讓歷史重演。手術當天,我親自操刀,一切順利。阿霞姐恢復得很快,出院前護士把帳單拿給我簽核。我盯著那張紙,上面列了一堆費用:手術費、藥費、病房錢…加起來好幾萬。我拿起筆,猶豫了三秒,然後在總額那欄畫了個大大的「0」。護士在旁邊瞪大眼,小聲問:「醫師,你確定?」我點點頭,沒多解釋。阿霞姐來結帳時,一臉不可置信,反覆翻著帳單,嘴裡喃喃:「怎麼可能?是不是弄錯了?」我拍拍她肩說:「放心啦,醫院有補助專案。」其實哪來什麼專案?全是我自己扛下來。那晚,我作夢都在笑,不是驕傲,是種說不出的輕鬆——終於補上了心裡那個洞。
醫者仁心:醫療的真諦不只是治病
你以為故事結束了?才沒咧!幾個月後,阿霞姐帶著一籃水果來診所,不是什麼高級貨,就是自家種的芭樂。她兒子也跟來,靦腆地遞上一張卡片,上面寫著:「謝謝醫師救了我媽媽,我長大也要當醫生。」那一刻,我眼眶熱熱的。事後我才知道,阿霞姐老公後來找到穩定工作,兒子發奮念書,真考上醫學院。你說,帳單上那個「0」值多少錢?它不只救了一個人,還點亮了一個家的未來。
在台灣當醫師,常常被健保制度或醫院規矩綁得死死的。有人說開業是為了賺錢,我不否認診所要營運,但更多時候,我們要面對的是人性抉擇。像阿霞姐這種案例,在大醫院可能就被文書流程淹沒了。我還記得有次開業醫學會,老同學聚會,大家聊起類似經歷。一個在南部開業的醫師說,他常自掏腰包幫弱勢病患減免費用,理由很簡單:「看到他們的眼神,就想起自己當年當窮學生的日子。」這種事啊,上不了新聞頭條,卻是醫療現場最真實的溫度。
反思:當醫療遇上人性,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回頭看,藍老師當年那句「繼承衣缽」,我現在才懂真諦。不是要你待在大醫院當大教授,而是守住醫療的本心——不亂開刀、不濫開藥,更要在病人無助時伸出援手。台灣醫療環境變了很多,健保讓大家看得起病,但還是有漏洞。像單親家庭、低收戶,或突然失業的人,一場大病就能壓垮全家。我常跟年輕醫師說:「看病不只是技術活,你得看見病人的眼淚。」
這些年,我診所牆上貼滿病人送的感謝卡,每張背後都是一個「帳單上的0」。有人問我虧多少錢?說真的,數字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你半夜想起某個病患的笑臉,那種滿足感比什麼都值。醫療工作啊,說穿了就是給每個生命公平的機會。就像阿霞姐兒子那張卡片寫的:「醫師,你教會我,救人不用等長大。」
所以啦,下次你經過巷口小診所,別只當它是賺錢的地方。那裡頭,可能正上演著改變命運的故事。一個簽名、一句安慰,或帳單上那個簡單的「0」,都能成為別人生命裡的光。這,就是醫者的無聲救贖。
(故事改編自楊育正醫師真實經歷,融入台灣醫療場景細節,以通俗口語呈現人性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