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案例震撼錄
「醫師你看我這粒紅腫塊,擦藥都不會消啦!」花蓮慈濟醫院診間裡,60歲陳姓農夫顫抖著掀起衣袖。只見他從右手臂延伸到手腕,隆起一顆比雞蛋還大的暗紅色腫塊,表皮泛著詭異光澤,周圍皮膚緊繃發亮…
驚人病程揭密:從刺傷到巨瘤的8個月
原來陳伯伯八個月前在田裡工作時,曾被植物細刺扎傷手腕。當時他覺得只是小傷口,隨手擠出些許膿血就沒理會。沒想到三個月後,傷口處開始詭異膨脹,從花生米大小一路長到6×5公分巨瘤!
「我以為是普通發炎,去診所拿消炎藥擦也沒用,它就像吹氣球一樣變大…」陳伯伯語氣滿是懊悔。更可怕的是,腫塊日夜抽痛,連拿鋤頭的力氣都沒有,這才驚覺事態嚴重。
手術房直擊:切開腫塊驚見「黴菌巢穴」
花蓮慈濟醫院整形外科張凱閎醫師回憶:「觸診時就發現硬塊深扎肌腱層,病理報告更嚇人——竟是罕見『黑色真菌症』(phaeohyphomycosis)作祟!」
手術團隊動用高倍顯微鏡精準切除感染組織時,發現病灶區佈滿黑色絲狀黴菌,像樹根般纏繞在筋膜層。張醫師面色凝重解釋:「這種黴菌會分泌溶解酶啃食組織,患者拖到第八個月才就醫,感染層已深達骨膜!」
黴菌感染三類型|致命指數比一比
感染類型 | 高風險族群 | 致命風險 | 常見感染途徑 |
---|---|---|---|
表皮黴菌增生 | 一般民眾 | ★☆☆☆☆ | 皮屑接觸/公共場所 |
植入性感染 | 農工/園藝工作者 | ★★★★☆ | 植物刺傷帶入菌體 |
侵襲性感染 | 免疫缺陷患者 | ★★★★★ | 血液擴散全身器官 |
張醫師拿著病理解剖圖強調:「陳伯伯中的就是第二類植入性感染!別以為黴菌只會長在牆壁,當它隨著植物碎片刺進皮下組織,比普通細菌更難清除!」
四類人=黴菌養分庫|這些症狀快就醫
「這四種人傷口感染,絕對不能當普通發炎處理!」 張醫師在病房衛教時疾呼:
- 糖尿病患:高血糖是黴菌的養分庫,感染速度比常人快3倍
- 慢性病族群:高血壓、腎病患的微循環差,抗生素難到達患部
- 免疫抑制者:接受化療或服用類固醇者,抵抗力形同破網
- 務農工作者:長期接觸腐植土,傷口藏菌風險高出8倍
「陳伯伯就是典型糖尿病+務農的雙重高危險群!」專科護理師林怡萱補充:「他受傷後還犯了大忌——手擠膿血!反而把表層黴菌推得更深層。」
救命3階段治療|抗黴戰爭實錄
- 手術清創生死鬥:先切除全部感染組織,保留肌腱功能
- 藥劑雙重夾殺:靜脈注射抗黴菌藥Voriconazole+口服抗生素
- 重建期魔鬼訓練:每天換藥時用碘酒紗布深層填塞,刺激肉芽新生
「最煎熬的是等待病理培養報告那七天!」陳伯伯苦笑:「護理師每次換藥都像在挖礦,痛到咬毛巾…」總算在住院第35天,傷口長出健康粉紅新肉,順利縫合出院。
農友必學|5大防黴保命守則
- 防護升級:務必穿雙層乳膠手套+防水雨鞋,袖口用膠帶密封
- 傷口SOP:被植物刺傷立刻用清水沖15分鐘,勿擠壓!
- 觀察重點:若傷口周圍出現環形紅斑或黑色素沉澱,速就醫
- 工具消毒:農具每週用70%酒精擦拭,剪枝刀要火焰滅菌
- 免疫力監測:三高患者每三個月驗發炎指數CRP
醫師真心話|這些迷思會害命
「門診常遇到患者拿草藥膏亂敷,反而給黴菌加菜!」張醫師搖頭說出關鍵:
✘ 錯誤1:塗優碘就能殺黴菌
→ 黴菌細胞壁厚,需專用抗真菌劑
✘ 錯誤2:腫塊熱敷助消退
→ 高溫反加速菌絲繁殖
✘ 錯誤3:等傷口化膿再處理
→ 黑色真菌症初期不會化膿,等到腫脹已晚
最後他語重心長提醒:「務農受傷別鐵齒!尤其手指腳趾這些末梢部位,一旦發現傷口持續腫硬超過兩週,馬上掛感染科+整形外科雙評估,這才是保命關鍵!」
陳伯伯現在下田都隨身帶著抗菌噴劑,他摸著手腕上那道淡粉色疤痕說:「這粒腫塊用八個月教我:小傷口可能是索命開端…」夕陽下,他重新握緊鋤頭的雙手,多了雙防刺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