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痛到轉門把、擰毛巾都爆汗?當心!這可能不是普通扭傷!
35歲的李先生,是位狂熱的健身愛好者,尤其沉迷於挑戰大重量的啞鈴臥推,追求那種突破自我的成就感。然而,一次再平常不過的訓練,卻成了他惡夢的開始。就在下放啞鈴的瞬間,右手腕傳來「喀」一聲,緊接著是劇烈到讓人頭皮發麻的疼痛!當下他冷汗直流,連啞鈴都差點抓不住。
休息、復健都無效!生活小動作變成大折磨
李先生心想:「扭到嘛,休息幾天應該就好了。」乖乖暫停訓練,也認真去診所「做復健」 ── 熱敷、電療、超音波都試了。幾週過去,疼痛雖然有減輕,但手腕深處總是有股揮之不去的酸痛感,更糟的是,力氣好像被抽乾了!
他這才驚覺,平常根本不在意的生活小動作,現在都成了酷刑:
- 轉門把開門? 手腕一使力就痛到皺眉!
- 擰乾一條毛巾? 簡直像要他的命,根本使不上力!
- 想轉開寶特瓶蓋? 手指發軟,手腕痠軟無力,得改用左手或找別人幫忙。
- 甚至拿個稍重的鍋子,手腕就隱隱作痛。
「不是都休息、做復健了嗎?怎麼還會這樣?」李先生滿心疑惑與挫折,熱愛的健身更是遙不可及。在診所醫師的建議下,他轉診到了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骨科,找上了專精手部問題的吳俊毅醫師。
揪出隱形殺手:手腕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傷!
吳俊毅醫師仔細詢問受傷過程,並進行了詳盡的「理學檢查」。他特別測試李先生手腕尺側(小拇指那側)的壓痛點,以及做前後旋轉動作(比如轉門把、擰毛巾的動作)時的疼痛感與穩定度。檢查結果高度懷疑是手腕裡一個關鍵但常被忽略的構造受傷了 ──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TFCC)。
💡 什麼是「三角纖維軟骨」(TFCC)?為什麼它這麼重要? 想像你的手腕是由好幾塊小骨頭組合而成的精密關節。在手腕靠近小拇指的那一側(尺側),有一塊由韌帶、軟骨和纖維組織共同組成的三角形結構,它就是TFCC。它的功能超級關鍵:
- 手腕的避震器: 吸收手腕承受的衝擊力(特別是從手外側來的力,比如跌倒用手撐地,或是重訓下放重量時)。
- 旋轉的穩定器: 當你轉動門把、擰毛巾、轉開瓶蓋,甚至打網球、羽球做反手拍動作時,TFCC 負責維持手腕尺側的穩定,讓尺骨(前臂內側較小的骨頭)和腕骨不會亂跑、互相摩擦。
- 負重的支撐者: 幫忙支撐手腕承受的部分重量。簡單說,沒有健康的TFCC,你的手腕就沒辦法靈活、有力又穩定地做扭轉動作!
吳醫師解釋:「單靠一般的X光檢查,只能看骨頭有沒有斷裂或移位,但TFCC是軟組織,X光照不出它的損傷。」為了確診,吳醫師安排李先生接受手腕的核磁共振檢查(MRI)。果不其然,影像清晰地顯示:李先生的手腕三角纖維軟骨發生了「深層撕裂傷」! (就像圖1示意的那樣)
為什麼復健沒用?關鍵在「撕裂」的性質與錯過黃金期
李先生很困惑:「我有乖乖做復健啊,為什麼好不了?」吳俊毅醫師解釋了關鍵原因:
- 傷勢性質: TFCC 撕裂傷,特別是全層的撕裂或是位置在血液循環較差的區域(如中央部分),自我癒合的能力非常有限。單純的休息和物理治療(復健),效果可能不佳。
- 錯過黃金保守治療期: 對於「急性」的 TFCC 撕裂傷(受傷初期),最標準的保守治療是用石膏或特製的副木,將手腕完全固定在一個有利於軟骨癒合的角度(通常是稍微背屈、尺偏),固定時間需要4到6週。目的是讓撕裂的軟骨邊緣有機會接觸、癒合,避免活動時不斷拉扯造成二次傷害。
- 李先生的狀況: 他受傷後雖然有休息和復健,但並未接受「完整固定」的治療(例如打石膏)。復健的儀器治療(熱、電療)主要作用在減輕發炎疼痛,對於深層撕裂的癒合幫助不大。加上他可能不自覺地在生活中仍會使用手腕(如前述的開門、擰毛巾),撕裂處根本沒有機會好好長回去,演變成慢性疼痛與無力。
復健無效怎麼辦?「腕關節微創手術」成解方
面對像李先生這樣,已經錯過急性期石膏固定黃金期,或經保守治療無效的慢性TFCC撕裂傷,吳俊毅醫師建議的積極治療方式是:「腕關節鏡微創手術」。
微創手術怎麼做?過程大解密
- 幾個小洞洞: 不像傳統開放手術需要大傷口,微創手術只在手腕附近開2到3個約0.5公分的小切口(就像幾個小鑰匙孔)。
- 關節鏡進場: 透過其中一個小切口,放入細長的「關節鏡」(一種內視鏡,前端有鏡頭和光源)。鏡頭會將手腕關節內的影像,即時傳送到手術室的大螢幕上,讓醫師能清晰放大檢視TFCC的受傷情況(如撕裂的位置、大小、形態)。
- 精準修補: 從另一個小切口放入精細的微創手術器械。醫師會先小心地清理撕裂傷口邊緣不健康的組織,創造一個較易癒合的環境。接著,就像縫衣服一樣,使用特殊的縫線和縫合錨釘(一種小釘子,固定縫線用),將撕裂的TFCC組織穩固地縫合回它原本該附著的位置(如尺骨莖突旁的韌帶或骨膜上)。這個「穿針引線」的過程在關節鏡下完成,極其考驗醫師技術(如圖2示意)。
- 確認修復成果: 縫合完成後,醫師會再次透過關節鏡檢查修補的牢固度以及手腕旋轉時的穩定性是否恢復(如圖3示意)。
微創手術的優勢在哪裡?
- 傷口小、疤痕少: 美觀度高。
- 組織破壞少: 大幅減少對手腕周邊健康組織(如韌帶、神經、血管)的傷害。
- 術後疼痛較輕: 恢復速度相對較快。
- 降低關節沾黏風險: 傳統大傷口手術後,關節容易因組織修復反應而產生沾黏僵硬,微創手術大大降低了這個風險。
- 診斷治療一次完成: 能最直接確認病灶並當下處理。
術後復健是關鍵!重回健身房不是夢
吳俊毅醫師強調:「手術成功只是第一步,術後正確的保護與復健計畫,才是決定最終功能恢復好壞的關鍵!」李先生的術後療程是這樣的:
- 嚴格保護期(0-6週): 手術後立刻使用手腕護具或石膏固定,絕對避免手腕的旋轉動作和負重。讓剛縫合好的TFCC在安全的環境下開始癒合。
- 漸進式活動期(約6-12週): 在醫師和物理治療師指導下,逐步開始「被動」到「主動輔助」再到「主動」的手腕關節活動度訓練,重點在恢復手腕的伸展、彎曲,特別是「旋前」(掌心向下)和「旋後」(掌心向上)的角度。同時進行輕柔的前臂肌肉等長收縮訓練(肌肉用力但關節不產生動作)。
- 肌力強化期(約12週後): 當確認TFCC癒合良好後,開始漸進式負重的肌力訓練,強化手腕屈肌、伸肌、橈側與尺側的肌群,以及前臂的旋前、旋後肌群。同時加入本體感覺與神經肌肉控制訓練,提升手腕的動態穩定性。
- 功能訓練期(約3個月後): 依據個人需求(如李先生想重回健身),開始模擬特定動作的訓練,例如:輕重量的握推動作(避免手腕過度伸展)、模擬擰毛巾的阻力訓練等,逐步挑戰並恢復受傷前的運動水平。
李先生嚴格遵守了這套復健計畫。術後約三個月,他終於能「無痛」地轉門把、擰乾毛巾,更重要的是,在醫師允許下,他謹慎地、逐步地恢復了他最熱愛的臥推訓練! 雖然初期重量不敢衝,但那種「手腕不再扯後腿」的感覺,讓他充滿感激。
吳俊毅醫師的關鍵提醒:手腕痛別輕忽!
吳醫師語重心長地提醒所有民眾,特別是運動愛好者、常需使用手腕工作的人:
- 疼痛是警訊: 如果手腕(特別是尺側,小指頭下方那一塊)在車禍、跌倒撐地、運動扭傷後持續疼痛,或者有長期不明原因的酸痛無力,尤其是做扭轉動作(開瓶蓋、擰毛巾、轉門把)時特別痛,千萬不要以為只是「筋拉傷」而置之不理或只尋求偏方。
- 錯過治療黃金期,後果可能很嚴重:
- 慢性疼痛與無力: 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
- 手腕活動角度受限: 變得僵硬,旋轉卡卡。
- 創傷後關節炎: 長期的不穩定會加速手腕關節軟骨的磨損,導致提早退化、關節炎,疼痛加劇。
- 遠端橈尺關節不穩定: 影響前臂旋轉功能。
- 尋求專業評估: 務必盡早尋求「骨科醫師」,特別是專精「手外科」的醫師進行評估。手外科醫師對於手腕複雜的構造、生物力學和細微的病灶有更深入的專研與診斷經驗。
- 檢查要到位: 完整的評估需要詳細的理學檢查,必要時搭配高階影像檢查如核磁共振(MRI),才能精準診斷是否為TFCC損傷或其他問題(如韌帶斷裂、小骨頭骨折、關節軟骨損傷等)。「單靠X光無法排除TFCC問題!」
- 治療選擇因人而異: 是該先嘗試石膏固定保守治療?還是像李先生一樣需要關節鏡微創手術修補?這取決於受傷的類型、嚴重程度、撕裂的位置、是否合併其他損傷、以及病患的年齡、活動需求、就醫的時間點(是否急性期) 等多重因素。專業的手外科醫師能提供最適合個人狀況的治療建議。
預防勝於治療!健身族、運動愛好者請注意
最後,針對像李先生這樣的健身愛好者,以及常需手腕負重、旋轉的運動(如網球、羽球、高爾夫、棒壘球),吳醫師也給出預防TFCC受傷的建議:
- 重視暖身與收操: 運動前充分活動手腕關節,動態伸展前臂肌肉;運動後靜態伸展放鬆。
- 強化前臂肌群: 針對性的訓練手腕屈肌、伸肌、旋前肌、旋後肌的肌力與耐力,提升關節穩定度。
- 注意動作形式:
- 臥推時: 避免手腕過度向後彎折(背屈),槓鈴/啞鈴的重量應落在掌根靠近前臂的位置,保持手腕中立或微屈。使用護腕纏繞提供額外支撐是常見且有效的保護方式。
- 伏地挺身時: 同樣注意手腕角度,或可改用「握拳」姿勢或以「伏地挺身支架」進行,減輕手腕背屈壓力。
- 抓握重物時: 保持手腕穩定,避免在手腕彎曲或旋轉角度過大的情況下突然發力或承受衝擊。
- 循序漸進增加負荷: 避免短時間內過度增加訓練重量或強度,讓手腕周邊組織有時間適應。
- 傾聽身體聲音: 訓練中或訓練後若感到手腕不適、酸痛,務必休息,不要硬撐。輕微不適應冰敷並觀察,若持續或加劇應就醫。
手腕雖小,卻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關鍵樞紐。別讓小小的TFCC撕裂傷,成為生活與運動熱情的絆腳石。當手腕痛持續困擾,復健不見效時,記得尋求手外科專家的協助,精準診斷,即時治療,才能有效避免後遺症,早日重拾靈活有力的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