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都有過長痘痘的經驗吧?但如果你的腋下、鼠蹊部或屁股反覆冒出又痛又硬的腫塊,甚至還會流膿、發出異味,這可能不是普通的痘痘或細菌感染喔!今天要分享一個真實案例,帶你認識這個容易被誤診的皮膚問題——化膿性汗腺炎(俗稱:臭鼬病)。
🩺 真實故事:他以為只是清潔沒做好…拖了十年才確診!
42歲的黃先生這十年來過得超級煎熬,他的雙側腋下、鼠蹊部跟臀部像被詛咒一樣,反覆長出一顆顆紅腫發痛的硬塊。初期他以為是流汗太多、清潔不夠,導致細菌感染,每次去看醫生都是拿抗生素回家吃。
“每次吃藥就好一點,但過幾個月又開始發作,到後來皮膚變得像石頭一樣硬,還會滲出帶臭味的膿水…上班坐著痛、走路摩擦也痛,連跟同事吃飯都怕被聞到味道。”
黃先生跑遍診所,診斷不是蜂窩性組織炎就是慢性感染,治療效果卻很差。直到去年症狀大爆發,膿瘡蔓延到整個背部,才到新竹臺大分院皮膚科找到答案——原來是化膿性汗腺炎(Hidradenitis Suppurativa, HS)在作怪!
🔍 什麼是「化膿性汗腺炎」?破除三大迷思!
新竹臺大分院皮膚科陳威宇醫師解釋,這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皮膚病,和你想的不一樣:
常見誤解 | 真相說明 |
---|---|
⚠️ 是細菌感染 | ❌ 不是感染病!是自體發炎反應 |
⚠️ 因為沒洗澡 | ❌ 與清潔無關!好發部位在摩擦區 |
⚠️ 會傳染給人 | ❌ 完全不具傳染性! |
▶ 初期症狀別輕忽:
- 在腋窩、乳房下緣、腹股溝、臀部出現 “深層痛性腫塊”(像超大痘痘)
- 腫塊會自行破裂或形成膿瘡
- 癒合後留下暗黑色疤痕
▶ 中後期恐怖發展:
- 皮膚底下形成 “隧道”(瘻管) 互相連通
- 持續滲出帶血膿液與惡臭
- 疤痕組織硬化像盔甲,影響手腳活動
“很多病患因為長在私密部位,拖到流膿才就醫,甚至有人用偏方貼膏藥,導致整個胸部潰爛…” 陳威宇醫師感嘆。
👩⚕️ 高危險群注意!這些因子加速惡化
▶ 好發族群:
- 20-30歲年輕族群最常見
- 女性發生率是男性3倍(尤其經前易發作)
- 有家族病史者風險高
▶ 六大惡化因子:
- 抽菸(尼古丁破壞毛囊)
- 肥胖(皮膚摩擦加劇)
- 荷爾蒙失調
- 免疫功能異常
- 長期穿緊身衣
- 高糖高油飲食
醫師臨床觀察:超過8成患者有抽菸習慣!戒菸是控制關鍵!
💊 治療策略大公開!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
▶ 階段性治療法:
graph LR
A[輕度] -->|口服抗生素| B(控制發炎)
A -->|外用藥膏| B
C[中重度] -->|口服A酸| D(抑制毛囊角化)
C -->|生物製劑| E(阻斷發炎因子)
F[併發瘻管] -->|手術清創| G(切除病變組織)
▶ 最新治療選擇:
- 生物製劑(如抗TNF-α製劑):健保有條件給付,每週自行皮下注射
- 二氧化碳雷射:汽化病變組織,保留健康皮膚
- 引流術合併光療法:減輕急性膿腫
“有位女患者腋下瘻管深達5公分,我們用組織擴張器先撐開皮膚,再進行切除,術後終於能抬手梳頭…” 陳醫師分享成功案例。
🚨 拖越久越危險!四大併發症不可逆
如果放任反覆發炎,可能引發全身性問題:
-
淋巴水腫
腋下疤痕壓迫淋巴管,導致手臂腫成兩倍大 -
鱗狀細胞癌
慢性發炎部位可能癌變(尤其臀周瘻管區) -
貧血與感染
長期滲液造成營養流失,引發敗血症 -
憂鬱與社交恐懼
體味與外觀造成心理創傷
國際研究警示:超過10年病史者,癌變風險增50%!
✋ 自救守則:三要三不要
✅ 要做的:
- 用無香精抗菌沐浴露清潔患部
- 穿著純棉寬鬆衣物減少摩擦
- 減重5% 就有助改善
❌ 禁止的:
- 自行擠壓腫塊(會加劇發炎)
- 塗抹草藥膏(恐引發過敏)
- 用蜜蠟除毛(破壞毛囊)
💡 醫師良心建議:皮膚專科才能救你!
陳威宇醫師強調:“這病需要長期抗戰!” 由於症狀容易與毛囊炎、癤瘡混淆,建議:
- 把握黃金治療期:出現 “同一部位反覆腫痛超過3個月” 就該警覺
- 拍照記錄病程:就診時出示腫塊變化照片
- 定期追蹤別中斷:即使穩定仍需每3個月回診
最新福音:2024年起,中度以上患者申請生物製劑,健保最多給付兩年!大幅減輕經濟負擔。
目前雖無法根治,但透過醫病合作,超過7成患者可有效控制。別讓害羞耽誤治療,那些流膿的腫塊,是身體正在求救的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