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今天要分享一個真實故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45歲李先生身上。這位老兄是個上班族,平時忙到爆,但最近卻被「反覆發燒」搞得快崩潰。一開始,他以為只是小感冒或中標新冠肺炎,結果搞了半天,居然是肝臟出大事——肝膿瘍!聽起來超可怕的吧?別急,我會從頭到尾細細講給你聽,讓你了解這到底是啥玩意兒,還有怎麼防範。尤其如果你或家人有糖尿病,更要瞪大眼睛看清楚囉!
李先生的故事:從發燒到急診的驚魂記
李先生是個標準的台灣中年大叔,在科技公司當工程師,每天加班到深夜是家常便飯。他本身有糖尿病,已經吃藥控制好幾年,血糖時高時低,但他總覺得「沒啥大礙啦」,照樣應酬喝兩杯。去年底開始,他發現自己動不動就發燒,體溫飆到38度以上,還伴隨全身發冷、狂打哆嗦。那陣子,電視新聞天天報BA.5疫情大爆發,李先生心裡超毛,想說:「該不會中標了吧?」趕緊跑去藥局買快篩試劑,連戳了好幾次鼻子,結果都是陰性。
「奇怪捏,明明沒中新冠,怎麼燒個不停?」李先生回憶那時,整個人虛到不行,上班時頭昏腦脹,右邊肚子還隱隱作痛,痛到連肩膀都痠麻。老婆看他臉色發白,催他去診所看看,但他硬撐著說:「安啦,吃個退燒藥就好。」結果拖了快一個禮拜,燒不但沒退,還開始噁心嘔吐,吃啥吐啥。最後是某天半夜,他冷到縮在被窩裡發抖,老婆嚇得直接飆車送他去急診。
在急診室,醫師一聽症狀就覺得不對勁,安排做電腦斷層掃描。這一掃可不得了,螢幕上清楚顯示:肝臟裡藏了一顆約2.4公分大的膿瘍!醫師當場解釋:「這不是感冒,是肝膿瘍,細菌感染造成的。」李先生當場傻眼,心想:「肝臟也會長膿喔?」後續住院打了快兩週抗生素,膿液慢慢消掉,總算撿回一條命。現在他逢人就說:「血糖沒控好,真的會害死人啊!」
肝膿瘍是啥?5大症狀別當小感冒
你可能會問:「肝膿瘍聽起來好陌生,到底是什麼鬼?」簡單說,它就是肝臟被細菌或寄生蟲入侵,導致局部組織發炎、壞死,最後積成一包膿。像李先生這種案例,在台灣不算少見,尤其糖尿病患是高風險群。感染科專家廖嘉宏主任就提醒,肝膿瘍初期症狀超容易被忽略,很多人誤以為是「小感冒」或「新冠輕症」,結果延誤治療。以下5個警訊,你一定要記牢:
-
全身倦怠到爆:不是普通的累,是那種怎麼睡都補不回來的虛脫感。李先生就說,他發病前連走路都喘,下班回家直接癱沙發,像被抽乾精力一樣。
-
右腹部悶痛+右肩痠麻:痛感通常集中在右上腹,有時會輻射到右肩或背部。這是因為肝臟腫脹刺激到橫膈膜神經,千萬別當成胃痛或肌肉拉傷。
-
噁心嘔吐停不了:吃啥吐啥,連喝水都想吐。李先生回憶,他那時聞到食物味就反胃,體重狂掉好幾公斤。
-
畏寒發抖像掉冰庫:明明沒吹冷氣,卻冷到蓋三條棉被還發抖,接著又突然高燒。這種「冷熱交替」很典型,和一般感冒的單向發燒不同。
-
反覆發燒不退燒:體溫動不動就飆破38度,吃退燒藥也只壓一時,過幾小時又燒回來。廖主任強調,如果燒超過三天,快篩又陰性,就該警覺了。
為什麼這些症狀容易被誤判?一來,肝臟本身沒痛覺神經,病變初期不痛不癢;二來,現代人一發燒就直覺聯想新冠,忽略其他可能。廖主任嘆氣說:「門診常遇到病人拖到膿瘍變大才來,差點引發敗血症,那時就麻煩大了!」
糖尿病患為何是高危險群?免疫力低下是關鍵
李先生確診後最震驚的是:「我有按時吃血糖藥啊,怎麼還會中招?」廖主任解釋,糖尿病患的免疫系統本來就比較「落漆」,血糖控制不好時,白血球功能變差,細菌更容易入侵肝臟。常見的感染途徑包括:
- 腸道細菌透過血液流到肝臟(像大腸桿菌就是常客)。
- 膽道發炎或寄生蟲(如阿米巴原蟲)直接感染。
- 其他慢性病如腎臟問題或酗酒,也會推波助瀾。
數據顯示,台灣每年肝膿瘍案例中,超過三成是糖尿病患!廖主任搖頭說:「像李先生這樣,以為血糖『差不多就好』,其實風險超高。血糖值長期超標,身體就像開門迎賊,細菌愛來就來。」所以啊,糖友們別鐵齒,乖乖監測血糖、定期回診才是王道。
診斷與治療:抗生素+引流,救命靠這招
當症狀出現時,怎麼確認是不是肝膿瘍?李先生就醫過程超經典:
- 急診評估:醫師先問病史,發現他有糖尿病+反覆發燒,馬上懷疑內臟感染。
- 影像檢查:用電腦斷層(CT)或超音波掃肝臟,膿瘍會現形成一顆「亮亮的水球」。李先生那顆2.4公分膿瘍,在CT上清楚到像顆小乒乓球。
- 血液檢驗:白血球數飆高、發炎指數破表,就能佐證感染。
確診後治療分兩階段:
-
抗生素狂打:靜脈注射強效抗生素,至少連打兩週。李先生住院時天天吊點滴,醫師說:「細菌沒殺光,復發機率高達20%!」所以絕對不能自己停藥。
-
引流膿液:如果膿瘍太大(像超過5公分),就得插引流管把膿抽出來。過程局部麻醉,管子從肚子穿進去,接個袋子讓膿慢慢流。李先生算幸運,膿瘍小,靠抗生素就搞定。
廖主任再三叮嚀:「治療期間要乖乖住院觀察,出院後每三個月回診追蹤一次,避免復發。」他看過太多病人覺得「症狀好了就偷懶停藥」,結果細菌死灰復燃,得重頭來過。
預防勝於治療:糖友必學3招自保
肝膿瘍雖然恐怖,但預防其實不難。重點就是「控血糖+強免疫+早發現」。廖主任傳授幾招實用撇步:
-
血糖控制不能偷吃步:每天量血糖、飲食少油少糖、按時吃藥。李先生現在學乖了,隨身帶血糖機,火鍋聚餐都選清湯底。
-
提升免疫力基本功:多睡少熬夜、適度運動(如每天散步30分鐘)、補充維生素C。廖主任笑說:「免疫力好,細菌看到你就繞路啦!」
-
症狀警覺快就醫:如果出現那5大警訊,尤其發燒+右腹痛,別自己當醫生。快去大醫院掛感染科或腸胃科,免得小病拖成大病。
最後提醒大家,肝膿瘍在台灣年增率約5%,不是罕見病。除了糖尿病患,免疫力差的老人或慢性病患者也要小心。總歸一句:「身體不會無緣無故抗議,那些小症狀都是肝臟在喊救命啊!」把這篇存起來,分享給親友,說不定能救人一命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