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醫護病症

冷天頭暈別輕忽!8大隱藏疾病警訊,神經科醫師教你遠離腦中風危機

最近天氣變冷,你是不是也常覺得頭暈暈的?醫師提醒大家,這種時候千萬別以為只是小感冒!冬天一到,眩暈症患者就變多,那種天旋地轉的感覺,搞不好是腦中風的警訊喔。今天,就讓神經內科醫師來幫大家拆解頭暈背後的危機,教你怎麼評估、怎麼預防,保護自己和家人。

為什麼天冷頭暈要特別小心?

先講個真實例子:上個月,一位50歲的張先生,早上起床突然覺得房間在轉,還噁心想吐。他以為是沒睡好,結果下午就手腳發麻送急診,原來是小腦中風!醫師說,冬天氣溫變化大,血管容易收縮,血壓不穩,這時候眩暈發作,風險超高。不是嚇你喔,統計顯示,眩暈常發作的人,未來中風機率比一般人高兩倍以上!

一般頭暈 vs. 危險眩暈,差在哪?

  • 普通頭暈:像是頭重腳輕、昏沉沉,可能熬夜或壓力大造成,休息一下就好。
  • 眩暈:超可怕!周圍東西都在轉,站不穩會跌倒,還可能伴隨噁心、嘔吐。這種來得又快又急,多半是身體在喊救命。

醫師強調,如果你在冷天遇到這種「旋轉式頭暈」,別硬撐,快就醫!下面分成兩大類,詳細講8種可能疾病。

眩暈的兩大類型:八成是末梢性,兩成恐致命!

一、末梢性眩暈(佔80%,大多和內耳有關)

這類比較常見,但也不能輕忽。醫師說,內耳就像身體的平衡儀,一出問題就頭暈。常見有4種:

  1. 前庭神經炎:俗稱「流行性眩暈」,天氣變換時最易發作,像秋天轉冬天或春天。可能感冒後病毒攻擊神經,症狀是天旋地轉好幾天,但不會耳鳴。醫師建議,多休息、補充維生素B群有幫助。

  2. 良性陣發性眩暈(耳石脫落):超多人中招!內耳的小耳石掉錯位置,頭一轉特定角度就暈,比如躺下或起床時。但換個姿勢就好。醫師教一招:慢慢做頭部運動(如Brandt-Daroff練習),能讓耳石歸位。

  3. 美尼爾氏症:超折磨人!內耳水腫造成,不只暈,還耳鳴、耳朵悶塞,聽力變差。會反覆發作,可能和飲食太鹹、壓力大有關。醫師提醒,少吃加工食品,控制咖啡因。

  4. 頸性眩暈:低頭族注意!頸椎退化或受傷引發,像是長期滑手機或落枕後。症狀是頭轉動時暈,合併肩頸痠痛。復健醫師說,多做頸部伸展操,能改善血液循環。

二、中樞性眩暈(佔20%,最危險!)

這類常伴隨其他神經症狀,可能是腦部問題,拖久恐致命。醫師警告,冷天血管收縮,這類眩暈風險最高:

  1. 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心血管高風險群要小心!腦部血流不足,眩暈時還可能說話不清、吞嚥困難或手腳麻木。高血壓、糖尿病的人最易中招。

  2. 基底動脈偏頭痛:頭暈加劇烈頭痛,怕光怕吵,噁心想吐。年輕女性較多,壓力大時易發作。醫師建議,記錄發作時間避開誘因。

  3. 聽神經瘤:雖多數是良性腫瘤,但長大會壓迫神經。眩暈是慢慢出現的,常伴隨單側聽力下降。需定期追蹤MRI。

  4. 小腦或腦幹中風或腫瘤:最緊急的狀況!眩暈合併走路不穩、口齒不清、持續嘔吐。醫師說,冬天中風案例增三成,有這些症狀快打119。

醫師教你自我評估:什麼時候該就醫?

神經科醫師分享,在家可以先簡單判斷:

  • 輕微狀況:頭暈只在特定姿勢發生,無其他症狀→可能耳石脫落,觀察幾天。
  • 危險信號:眩暈加說話困難、手腳無力、視力模糊→馬上去急診,恐是腦中風!
  • 高風險群:三高、糖尿病患者,冷天頭暈超過30分鐘,一定要檢查。

就診時醫師怎麼做?

  1. 問診:醫師會問你暈多久、怎麼暈、有無其他疾病。老實說,別隱瞞飲食習慣喔!
  2. 初步檢查:量血壓、做平衡測試(如閉眼單腳站)。
  3. 進階檢查:如果懷疑中樞問題,可能安排:
    • 抽血:看血糖、膽固醇。
    • 超音波:檢查頸動脈有無阻塞。
    • 腦部斷層或MRI:確認有無腫瘤或中風。

醫師強調,多數眩暈可用藥控制,但老人或慢性病患需長期治療。別亂買成藥,可能掩蓋警訊!

預防眩暈和腦中風的實用秘訣

醫師叮嚀,冬天做好這些事,降七成風險:

  • 保暖第一:出門戴帽圍巾,避免血管急縮。室內外溫差大時,慢慢適應。
  • 控制三高:定期量血壓,飲食少油少鹽。高風險群每天走30分鐘,改善循環。
  • 生活習慣:少熬夜、減壓力,自律神經失調也會誘發眩暈。睡前做深呼吸5分鐘。
  • 飲食調整:多吃深綠色蔬菜、魚油,保護血管。避免酒精和咖啡過量。
  • 定期追蹤:40歲以上,每年做健康檢查,包括腦血管評估。

最後提醒,頭暈是身體的警報器!別以為喝杯熱飲就好,尤其冷天反覆眩暈,快找神經科醫師。早期發現,八成中風可預防。健康是自己的,多一分小心,少一分遺憾喔!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