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好不容易睡著,結果半夜小腿或腳掌突然抽筋抽到痛醒,那種肌肉瞬間糾結的劇痛,真的會讓人飆淚!更慘的是痛完後,整隻腳還痠痠麻麻的,睡意全消,只能盯著天花板到天亮… 根據統計,45歲以上的人,每7個就有1個飽受抽筋困擾;65歲以上長輩,更是超過一半都有這種痛苦經驗!到底為什麼會抽筋?又該怎麼預防跟急救?這篇一次告訴你!
半夜抽筋痛醒?小心睡眠品質直直落!
抽筋最愛找上我們能自己控制的肌肉(就是你想動就能動的那些肌肉啦),特別是這幾個地方最常中獎:
- 小腿肚(腓腸肌):榮登半夜痛醒冠軍位置!
- 大腿後面(膕旁肌)
- 大腿前面(股四頭肌)
日本睡眠名醫坪田聰就提醒大家,抽筋當下痛得要命就算了,那種不舒服的痠麻感,常常還會殘留半小時以上!最傷的是,就算你痛到沒完全醒過來,迷迷糊糊繼續睡,你的大腦其實已經被驚動了!從腦波來看,你的大腦會判定你”醒過來”了,結果就是睡眠時間變短、睡眠品質變超差。長期下來,白天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這些問題統統跟著來!
台灣壢新醫院的林頌凱醫師也特別點出,對阿公阿嬤來說,抽筋問題更是雪上加霜!老人家常常因為慢性脫水、營養不夠、吃某些藥(像利尿劑)、或是血液循環不好,本來就比較容易抽筋。加上很多長輩睡眠品質本來就不太好,半夜再來個抽筋痛醒,簡直是雙重打擊!
腳抽筋兇手大追查!3大常見成因一次看
好端端的肌肉,為什麼會突然揪成一團痛死人?綜合國外健康網站和醫師說法,抽筋的背後兇手其實很多:
- 肌肉太操勞:運動過度、肌肉拉傷、或是白天站太久、走太多路,晚上就容易討債。
- 身體缺礦物質:鈣、鎂、鉀這三個好朋友不夠力,肌肉就容易鬧脾氣。可能是你吃得不夠均衡,也可能是懷孕後期的媽媽比較容易缺。
- 冷到吱吱叫:突然泡冷水、或是睡覺時腳丫子露在被子外吹冷氣,肌肉冷不防被冷到,很容易就抽筋。
- 身體水沒喝夠:脫水是很多人忽略的大問題!水分不夠,電解質容易失衡,肌肉就給你罷工。
- 姿勢卡卡太久:長時間站在硬地板上、坐太久沒動、或是睡覺時腳的姿勢很彆扭。
- 某些藥物在搞鬼:吃利尿劑(幫助排水)、降血壓藥、降血脂藥、類固醇、甚至避孕藥,都可能是抽筋的隱藏推手。喝太多酒也會壞事!
- 疾病在作怪:這點要特別注意!如果抽筋很頻繁,可能是身體在亮警示燈:
- 神經或肌肉問題:糖尿病、肝硬化、甲狀腺機能低下、副甲狀腺機能低下、俗稱漸凍人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關節炎、椎間盤突出壓到神經等。
- 血管塞塞不通:周邊動脈疾病(腳的血管循環差)。
- 腎臟功能不好。
- 體液或電解質大亂:像是拉肚子、嘔吐很嚴重時。
坪田聰醫師用一個很簡單的比喻:抽筋就像是肌肉自己在那邊”暴走收縮“,完全不受你控制!用儀器去量那些常抽筋的人,會發現他們的肌肉在睡覺時特別容易出現不正常的活動訊號。
抽筋當下痛爆!4招超有效緩解對策
半夜突然抽筋痛醒,該怎麼辦?別慌!這幾招學起來,幫你快速擺脫痛苦:
-
反方向伸展肌肉:這招最常用也最有效!
- 如果是小腿肚抽筋:立刻坐起來(如果旁邊有人可以請他幫忙),把抽筋那隻腳的膝蓋打直,然後用手抓住腳底板,輕輕地、慢慢地往自己身體的方向拉(把腳尖往上扳),感覺小腿後側肌肉被拉開。維持這個姿勢,等抽筋感慢慢消失。如果自己拉不到,可以用毛巾或長浴巾套住腳底板輔助拉回來。
- 如果是大腿前側抽筋:趴著或側躺,用手抓住抽筋那隻腳的腳踝,往臀部方向壓,拉開大腿前側肌肉。
- 如果是大腿後側抽筋:坐著或躺著,把膝蓋稍微彎曲(比打直更能拉開後側肌肉),用手幫忙把腿往身體方向抬。
- 重點:動作要溫和、持續,不要用猛力或彈震式拉扯,反而可能拉傷。感覺到肌肉被拉開、痙攣慢慢解除就對了。
-
熱敷放鬆緊繃肌:抽筋緩解後,肌肉通常還是會覺得很緊、很痠。這時可以拿熱敷墊或溫熱的毛巾(不要太燙),敷在抽筋的部位,幫助肌肉放鬆,改善血液循環,加速不舒服感消退。溫熱的蓮蓬頭沖水也很舒服。
-
急救神穴按下去 – 承山穴:台灣中醫師周傑川特別推薦這個穴位!承山穴位置很好找:在小腿後面正中間,當你用力墊腳尖或把腳跟往上提的時候,小腿肚下方會出現一個明顯的凹陷處,按下去通常會有明顯痠脹感,就是承山穴啦!半夜抽筋痛醒時,用大拇指用力按壓這個穴位(會很痠很脹),同時搭配輕輕伸展抽筋的肌肉,通常能更快緩解疼痛。平常沒事也可以多按按,有預防效果!
-
下床走一走:如果抽筋已經稍微緩解,但腳還是很緊繃不舒服,可以試著下床,扶著牆壁或家具,用很慢的速度走幾步路,讓肌肉溫和地活動一下,促進血液流動,幫助代謝掉引起疼痛的物質。
預防勝於治療!遠離抽筋必學4大生活對策
與其痛醒再來急救,不如平時就做好預防!這些方法真的有效,特別是容易抽筋的人一定要試:
-
睡前溫水泡腳 + 按腳:
- 泡腳:準備一個水桶或深盆,裝溫熱水(溫度大約40-42度C,摸起來溫熱舒服但不會燙),水位最好要蓋過腳踝上方約10-15公分(大約是四個手指併攏的寬度),把整個小腿肚都泡進去效果更好。泡個15-20分鐘,全身暖呼呼,腳的血液循環變好,肌肉也放鬆了,能大大降低半夜抽筋的機率!泡完擦乾腳,記得馬上穿上襪子保暖。
- 睡前按摩:泡完腳或睡覺前,花個5-10分鐘按摩小腿和大腿。可以盤坐,把一隻腳輕輕伸直,用手從腳踝往膝蓋方向,輕輕揉捏、按壓小腿肚和大腿肌肉,幫助放鬆。也可以用點乳液或按摩油,順便保養皮膚。
-
水分電解質要顧好:
- 喝夠水:這是預防抽筋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點!別等到口渴才喝。白天要定時定量補充水分,特別是運動、流汗多、天氣熱的時候。晚上睡前1-2小時可以喝一小杯水(約100-200cc),避免半夜因輕微脫水引發抽筋,又不會喝太多導致一直跑廁所。
- 礦物質補充足:鎂、鈣、鉀這三兄弟對肌肉正常收縮超重要!平常多吃:
- 含鎂食物:深綠色蔬菜(菠菜、地瓜葉)、堅果(腰果、杏仁)、香蕉、全穀類(糙米、燕麥)、豆類(黑豆、黃豆)、酪梨。
- 含鈣食物:鮮奶、優格、起司、小魚乾、傳統豆腐、黑芝麻。
- 含鉀食物:香蕉、奇異果、木瓜、番茄、馬鈴薯(連皮吃更好)、菠菜、菇類。
- 台灣人愛喝的運動飲料可以補充電解質,但要注意糖分,可以選擇低糖或無糖的,或者加水稀釋後再喝。必要時,也可以諮詢醫師或藥師,評估是否需要補充適量的鈣片或鎂劑(特別是容易抽筋的孕婦或長輩)。
-
改變睡姿 + 注意保暖:
- 睡姿:習慣趴睡或腳掌往下勾(類似踮腳尖)的姿勢睡覺,比較容易讓小腿肌肉處在縮短的狀態,半夜就容易抽筋。試試改成側睡,在兩腿中間夾一個小枕頭,讓脊椎和骨盆比較正,腳也比較放鬆。仰睡的話,可以在膝蓋下方墊一個小枕頭或厚毛巾捲,讓膝蓋微彎,腳板自然放鬆。
- 蓋被學問:冬天蓋厚重棉被,有時反而會把腳壓得死死的,姿勢更卡。選擇重量適中、透氣性好的被子。腳部保暖超重要!就算夏天開冷氣,也一定要穿薄襪子睡覺,避免腳底直接吹到冷風受寒。冬天可以考慮穿寬鬆的保暖襪。
-
運動前後必伸展,強化肌肉是根本:
- 運動前暖身:絕對不能少!尤其要做比較劇烈的運動(跑步、打球)前,先花5-10分鐘做動態暖身,像原地慢跑、開合跳、抬腿走路,讓身體熱起來,心跳慢慢加快,關節活動開,肌肉準備好。
- 運動後伸展:運動完,肌肉是熱的,正是拉筋伸展的黃金時間!針對最容易抽筋的幾個部位做靜態伸展,每個動作溫和地拉到有點緊、微痠的感覺,維持30秒,不要彈震。記得要兩邊都做!以下三個超實用伸展學起來:
- 小腿肚伸展(腓腸肌):找一面牆,雙手推牆,一腳在前(膝蓋彎曲)、一腳在後(膝蓋打直、腳跟踩穩),身體慢慢向前推,感覺後腳的小腿後側被拉開。撐住30秒,換邊再做。
- 大腿後側伸展(膕旁肌):坐在地板或瑜珈墊上,雙腿向前伸直(膝蓋微彎也沒關係,舒服最重要),腳尖自然放鬆。背部打直,從髖關節開始(不是彎腰駝背喔!),身體慢慢向前傾,雙手可以放在腿上或輕觸地板,感覺大腿後側的伸展。維持30秒。
- 大腿前側伸展(股四頭肌):站穩(可以扶牆或椅子),一手抓住同側的腳踝,將腳跟輕輕拉向臀部,感覺大腿前側被拉開。膝蓋要自然下垂,不要用力往後頂,背部保持挺直,不要挺肚子。撐住30秒,換邊再做。
- 規律運動強化肌力:肌肉有力量、有彈性,自然比較不容易抽筋。快走、游泳、騎腳踏車、或是簡單的居家肌力訓練(如扶椅深蹲、抬腳跟)都是好選擇。重點是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什麼時候該去看醫生?
雖然大部分抽筋是良性的,跟生活習慣比較有關,但如果出現以下狀況,千萬不要拖,趕快去看醫生(建議先看家醫科或復健科,醫師會視情況轉診):
- 抽筋痛到無法忍受,或頻率超高(一週好幾次)。
- 自己用了各種方法(喝水、伸展、補充營養)都沒改善。
- 抽筋伴隨其他奇怪症狀:腳腫、皮膚顏色變深或變蒼白、腳摸起來冰冷、傷口很久不好、肌肉無力萎縮。
- 懷疑是吃的藥引起的(如利尿劑、降血壓藥)。
- 擔心自己有潛在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問題、血管疾病)。
醫生會幫你詳細問診、做身體檢查,必要時安排抽血(看電解質、血糖、腎功能、甲狀腺功能等)或其他檢查(如神經傳導、血管超音波),找出真正的原因,對症下藥。
貼心小總結: 半夜抽筋痛醒真的超崩潰!記得關鍵就是:當下立刻溫和伸展 + 按壓承山穴急救。平常則要做好預防功課:喝夠水、補礦物質(鎂鈣鉀)、睡前溫水泡腳按摩、注意腳部保暖、改變不良睡姿、運動前後必伸展。特別是50歲以上的大哥大姊、阿公阿嬤,更要留意水分補充和腿部保暖。如果試了很多方法都沒用,或抽筋太頻繁太痛,一定要去看醫生,找出有沒有其他健康問題!把這些方法學起來,跟惱人的半夜抽筋說掰掰,一覺到天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