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又掉了!」 52歲的陳先生看著第N次滾落地板的筷子,耳邊傳來太太的碎念:「是老了手沒力喔?連雙筷子都拿不穩!」陳先生自己也覺得怪,右手腕總覺得麻麻的、使不上力,原本以為只是暫時血液循環差,或是真的年紀到了。但麻木感越來越久,心裡發毛才趕快掛號看醫生,沒想到這一查,竟揪出糖尿病引發的神經病變!
血糖偏高不在意 五年後手腳出大事
陳先生的故事,在彰化醫院神經內科林嶸洲醫師的診間很常見。原來,陳先生五年前健檢就知道血糖偏高,但當時身體沒啥不舒服,心想「啊應該還好吧?」既沒回診追蹤,也沒調整生活習慣。直到最近頻繁掉筷子、手腕持續麻木,被太太唸到受不了才就醫。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這樣啦!」林嶸洲醫師搖頭說:「不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就是知道了卻覺得『又不會痛』,結果拖到神經壞死才來,後悔都來不及!」
不是老化!這些症狀是身體在求救
經過詳細檢查,陳先生的狀況很不樂觀:
- 右手腕跟手指:明顯無力,連握緊醫師的手都有困難。
- 右手皮膚:用尖尖的東西輕刺,居然感覺不到痛!
- 肌腱反射:敲一敲手肘下方,該有的彈跳反應完全消失。
- 空腹血糖飆到270 mg/dl (正常應該<100 mg/dl)。
- 糖化血色素高達10.1% (控制在7%以下才安全)。
- 神經傳導檢查:發現多條周邊神經已經受損!
這些都是典型的「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症狀。林嶸洲醫師解釋:「高血糖就像把神經泡在糖水裡,久了神經線就被『醃』壞了!尤其手腳末端的神經最敏感、最脆弱,往往第一個出問題。」
糖尿病是隱形炸彈 併發症多到嚇死人
林醫師嚴肅強調,糖尿病根本是台灣人的「新國病」,而且發病年齡越來越低!它最可怕的地方不是血糖數字本身,而是會默默破壞全身器官:
- 腦血管:中風風險大增。
- 心血管:心肌梗塞、心衰竭找上門。
- 腎臟:洗腎人口的最大來源之一。
- 眼睛:視網膜病變可能失明。
- 神經系統:周邊神經病變最普遍,但自主神經(管心跳、腸胃、排尿)也可能壞掉!
神經病變症狀百百款 別當只是「老了」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表現很多元:
- 手腳末端:最常見!麻麻的、刺刺的像螞蟻在爬,或是戴了手套、穿了襪子的隔離感。
- 感覺遲鈍:對冷、熱、痛變得鈍鈍的,甚至燙傷、割傷了都沒感覺。
- 莫名傷口潰瘍:腳底何時破個洞?不知道!等發現時常常已感染潰爛,甚至要截肢。
- 肌肉無力:就像陳先生,拿不穩東西、容易跌倒。
- 急性發作:少數人會突然嚴重手腳無力、感覺喪失,這種最危險,可能幾週內就殘疾!
「重點是神經壞死很難救!」林醫師語氣沉重:「很多病人忍一兩年才來,神經都死透了,吃藥復健效果也有限,黃金治療期就在發病後半年到兩年內!」
守住神經!控糖+護手足是保命關鍵
幸好陳先生及時就醫,經過兩個月的積極藥物治療和復健,症狀有在慢慢改善。林嶸洲醫師提出關鍵對策:
1. 血糖控制是根本中的根本
- 飯前血糖:拚命也要壓在 120 mg/dL 以下。
- 糖化血色素 (HbA1c):長期控糖指標,7% 是及格線,能更低更好!
- 規律用藥、定期回診追蹤血糖,絕對不能自己當醫生。
2. 手腳就是第二條命 要像保護嬰兒
- 每天檢查:洗澡後光腳踩白紙上,仔細看腳底、腳縫有無傷口、紅腫、破皮?手也要看!
- 避免受傷:別赤腳走路!修剪指甲要小心,別剪太深。遠離熱水袋、電暖爐,以免燙傷沒感覺。
- 保暖舒適:冬天穿厚襪、戴手套。鞋子要寬鬆合腳透氣,避免摩擦起水泡。
- 保持滋潤:皮膚太乾易裂,溫和乳液輕薄塗抹(腳縫保持乾燥)。
3. 一有異狀 立刻衝醫院
- 只要出現手腳持續麻木、刺痛、無力、感覺變鈍,別自我安慰是「血液循環差」或「老了」,馬上掛神經內科或內分泌新陳代謝科!
- 越早確診治療,神經恢復的機會越大!
別讓「甜蜜」變負擔 健康就在你手中
陳先生的「掉筷子警訊」是個活生生的教訓。林嶸洲醫師最後叮嚀:「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輕忽它!神經病變一旦發生,很多傷害是不可逆的。定期健檢、控制血糖、注意身體發出的任何小警訊,才是遠離殘疾、保住生活品質的不二法門。」
下次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老是拿不穩東西、手腳莫名發麻,別再輕易歸咎「年紀大」了!這很可能是身體在對你吶喊:「血糖失控了!快救救我的神經!」 及早就醫,才有機會把健康牢牢「握」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