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就像身體的「超級濾心」,一天24小時全年無休幫我們過濾血液、排出廢物、調節水分電解質,重要性爆表!但你知道嗎?我們平常吃的一些藥品,甚至是號稱「天然」的草藥,竟然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傷害這個沉默的器官?門診中,真的遇過太多病人因為用藥觀念不正確,結果腎功能直直落,甚至走到要洗腎的地步,看了實在很心疼。
今天這篇,就是要來跟大家敲個警鐘,把臨床上最常見、最容易被忽略的「傷腎藥物」一次講清楚。不是叫大家別吃藥,而是要學會「聰明用藥」,在治病跟護腎之間找到平衡點!除了大家可能聽過的消炎止痛藥、中草藥,連最新型的癌症免疫療法、做檢查打的顯影劑,都可能藏有風險。來,跟著醫師的腳步,一起看懂這些地雷怎麼避!
🚨 1. 消炎止痛藥(NSAIDs):別讓「暫時不痛」換來「長期洗腎」!
講到「吃藥傷腎」,消炎止痛藥絕對是排行榜第一名!不管是藥局就能買到的普拿疼加強錠(其實含Ibuprofen)、或是醫生開的Diclofenac、Naproxen這些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通通都屬於這一類。它們對付頭痛、牙痛、經痛、關節痛確實很有效,但問題就出在「太方便取得」加上「很多人一痛就吃、一吃就很久」!
⚠️ 為什麼NSAIDs會傷腎?
- 影響腎臟血流:這類藥會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前列腺素是維持腎臟正常血流的重要角色。腎臟血流一減少,就像工廠缺水缺電,過濾廢物的功能馬上打折。
- 水分排不出去:腎臟過濾功能變差,身體的水分排不出去,整個人就容易「腫起來」,腳踝一壓一個坑那種。這對心臟和腎臟都是額外負擔。
- 血壓偷偷升高:腎臟功能變差加上水分滯留,血壓很容易跟著飆高。更糟的是,它還會讓降血壓藥的效果打折扣,形成惡性循環。
- 直接攻擊腎臟組織:長期或大量使用,可能引發「急性間質性腎炎」,這可是會導致腎功能快速惡化!症狀包括:排尿習慣改變(變多或變少)、異常疲倦、水腫。
📌 醫師的救命叮嚀(真的超重要!)
- 「短期使用」是王道:對付急性疼痛(如扭傷、牙痛),吃個3-5天就好。絕對不要當成保養品天天吃! 如果疼痛超過兩週,一定要回診找出原因,別只靠止痛藥硬撐。
- 這些人要特別特別小心:如果你本身有高血壓、心臟衰竭、糖尿病、年紀大(65歲以上)、或是腎功能已經不太好(抽血報告eGFR < 60),能不用NSAIDs就盡量別用!風險比一般人高很多。
- 替代止痛方案:真的需要止痛時,醫師可能會建議較安全的選擇,例如單純的普拿疼主成分 Acetaminophen(但要注意每日劑量上限),或是其他類型的止痛藥如Tramadol,嚴重疼痛才考慮類嗎啡藥物。
- 台灣指引說的夠清楚了:《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直接點明:長期吃NSAIDs的人,發生急性腎衰竭的風險是沒吃的人的3倍以上!劑量能低就低,時間能短就短。
- 拒絕來路不明的「神奇藥粉」:拜託!千萬別聽地下電台或遊覽車推銷買什麼「治酸痛神藥」、「吃了全身鬆的秘方」!檢驗出來十之八九都偷加類固醇或超量止痛藥,傷腎又傷身!記住口訣:「不聽、不信、不買、不吃」來路不明的藥!
💊 止痛藥怎麼吃才聰明?
- 痛了就吃,別忍到爆:很多人覺得「忍一下」、「痛到受不了再吃」,結果藥效還沒發揮到頂峰,你已經痛到崩潰,以為藥沒效又多吃一顆,反而容易過量。在疼痛剛開始、還能忍受時就吃,效果最好。
- 小心「藥加藥」的陷阱:感冒藥、肌肉鬆弛劑、退燒藥… 很多複方藥裡其實都含止痛成分!同時吃等於劑量加倍,腎臟負擔也加倍!吃藥前一定要看清楚成分標示,或直接問藥師。
- 定期關心你的腎:如果因為慢性疼痛(如退化性關節炎)必須長期使用NSAIDs,務必定期抽血驗腎功能(看BUN, Creatinine, eGFR)和驗尿,這是監控腎臟是否抗議的最基本方法!
🌿 2. 中草藥「純天然」?錯!亂吃一樣毒翻你的腎!
「中藥溫和、天然、沒副作用?」這是天大的迷思!門診就遇過不少阿公阿嬤,聽信鄰居推薦去買「清熱解毒」或「補筋骨」的草藥粉、藥酒來喝,結果喝到腎功能急速惡化送急診!天然≠無毒,很多植物本身就含有劇毒成分!
🧪 最惡名昭彰的腎毒殺手:馬兜鈴酸
- 這東西超級可怕!台灣在2003年就全面禁用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包括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天仙藤。它會造成不可逆的「馬兜鈴酸腎病變」,讓腎臟快速纖維化萎縮,不只洗腎風險暴增,連泌尿道上皮癌(如膀胱癌、輸尿管癌)機率也飆高!
- 雖然禁了,但還是要小心!民間偏方、來路不明的草藥粉、或從某些國家帶回的「傳統藥材」,還是有可能偷偷含有!看到宣稱能治關節炎、減肥、利尿的中藥粉,心裡的警鈴就要大響!
⚖️ 重金屬殘留也是大問題
- 像硃砂(含汞)、雄黃(含砷),過去某些中藥方劑會用到。這些重金屬會在腎臟堆積,長期下來直接毒殺腎細胞!台灣衛福部對中藥材的重金屬含量(鎘、鉛、汞)有嚴格限量標準,但問題就在於那些「沒經過檢驗」的偏方!
🥬 連「健康食品」都可能是地雷?
- 沒想到吧?像一些標榜「天然排毒」、「高纖清腸」的牧草汁、大麥若葉粉(青汁),裡面草酸和鉀離子含量很高。腎臟健康的人吃多半沒事,但如果你腎功能已經不好(尤其慢性腎臟病第三期以後),還天天喝,草酸結晶堵住腎小管或引發高血鉀症,是可能直接把你送進洗腎室的!
📌 醫師的救命叮嚀(真的超重要!)
- 生病找「合格中醫師」!別自己當醫生亂抓藥,更別聽信隔壁阿桑的祖傳秘方。合格中醫師受過訓練,知道哪些藥材有腎毒性,會避開或謹慎使用,也會考慮你的整體體質和腎功能。
- 購買認明「藥品許可證」:如果真的要買科學中藥(藥粉、藥丸),請認明包裝上有衛福部核發的「藥品許可證字號」(如:衛部成製字第XXXXXX號),這代表品質和安全性有把關。
- 主動告知病史:看中醫時,務必老實說你有沒有腎臟病、糖尿病、高血壓,正在吃哪些西藥。中西藥混吃可能產生交互作用,加重腎負擔。
- 「天然草本」≠ 腎臟友善:腎功能不好的人,在吃任何標榜天然草本的保健食品前,請先問過你的腎臟科醫師或營養師!
⚗️ 3. 情緒穩定劑(鋰鹽):顧了心情,別忘了顧腎!
鋰鹽是治療躁鬱症非常有效的老牌藥物。但它有個大缺點:治療劑量和中毒劑量非常接近,而且幾乎全靠腎臟代謝排出。長期使用下來,對腎臟是個考驗。
😵 鋰鹽中毒超危險!
- 症狀包括:嚴重腹瀉嘔吐、手抖到不行、講話大舌頭、整個人虛弱無力、反應遲鈍、甚至心律不整、昏迷。急性鋰鹽中毒死亡率高達25%!超級危險!
- 對腎臟的傷害:可能造成「腎因性尿崩症」(一直狂喝水狂尿尿,尿很稀)、慢性間質性腎炎、甚至腎小管酸中毒。
📌 醫師的救命叮嚀(真的超重要!)
- 定期監測「血中鋰濃度」是保命符!醫師會抽血看濃度有沒有落在安全的治療範圍(通常0.6-1.2 meq/L)。濃度太高就要調藥。
- 腎功能檢查不能少:服用鋰鹽期間,務必定期抽血驗腎功能(Creatinine, eGFR),通常每3-6個月就要追蹤一次。如果發現腎功能下降,要盡快跟精神科醫師討論是否調整藥物。
- 脫水是大忌!發燒、拉肚子、流大汗、或刻意少喝水,都會讓身體水分不足,導致血中鋰濃度突然飆高,容易中毒!生病時要更注意水分補充(但心衰竭或腎衰竭患者需依醫囑限水)。
- 中毒症狀一出,馬上停藥急診!千萬別拖!必要時甚至需要緊急洗腎(血液透析)來救命。
🖼️ 4. 顯影劑:檢查幫手變傷腎兇手?做CT、MRI、心導管前必看!
電腦斷層(CT)、心導管、血管攝影這些能救命的高階檢查,常常需要注射「顯影劑」才能把血管或器官的病灶看清楚。但顯影劑有個麻煩特性:主要靠腎臟代謝。對腎功能正常的人,風險相對低;但對腎臟已經不好的人,它可能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引發「顯影劑腎病變」!
🩺 顯影劑腎病變是什麼?
- 通常發生在打顯影劑後1-3天內,抽血會發現腎功能指標(Creatinine)明顯上升。大部分人在1-2週內會慢慢恢復,但有些人(尤其腎功能原本就很差者)可能就回不去了,變成慢性腎衰竭。
- 症狀可能不明顯:可能只是覺得比平常累一點、尿量少一點、腳微腫,很容易被忽略!
🧲 特別注意:MRI顯影劑(含釓 Gadolinium)
- 做核磁共振(MRI)用的顯影劑,對一般人很安全。但對腎功能極差(eGFR < 30)或已經在洗腎的病人,裡面的「釓」成分可能引發一種極度恐怖、目前無法治癒的併發症:腎因性全身纖維化(NSF)!皮膚會變硬、變厚、像木頭一樣,關節也僵硬到不能動,甚至連內臟都會纖維化!所以腎功能不好的人,做MRI前一定要主動告知醫師!
📌 醫師的救命叮嚀(真的超重要!)
- 檢查前主動告知腎功能!這點超關鍵!無論是家醫科、腸胃科、心臟科、骨科醫師安排你做需要顯影劑的檢查,務必主動說:「醫師,我腎功能不太好,上次驗血eGFR是XX」或「我有慢性腎臟病」。醫師會評估風險,選擇較安全的等滲透壓顯影劑,甚至考慮其他不需顯影劑的檢查方式。
- 檢查前後多喝水(如果醫師沒限制你喝水的話):充足水分能幫助顯影劑更快排出體外,減輕腎臟負擔。通常檢查前幾小時到檢查後24小時都要注意補充水分(但勿過量狂飲)。
- 腎功能極差者,檢查後可能要洗腎:特別是eGFR < 30或已在洗腎的病人,若必須打含釓的MRI顯影劑,醫師可能會安排你在檢查後立刻接受血液透析,把顯影劑洗掉,避免NSF發生。
- 短期停用傷腎藥物:如果檢查必要,醫師可能會請你在打顯影劑前後暫停使用Metformin(血糖藥)和NSAIDs(消炎止痛藥)幾天,降低腎臟負擔。
🦠 5. 癌症免疫療法(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抗癌新星,卻暗藏腎損傷風險!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像大家可能聽過的Keytruda, Opdivo, Yervoy)是近年癌症治療的大突破,讓許多晚期癌友看到新希望。但它們有個特殊副作用:免疫相關不良反應(irAEs)。簡單說,就是藥物活化免疫細胞去殺癌細胞時,可能「煞車失靈」,連帶攻擊到自己的正常器官,包括腎臟!
🧬 免疫療法相關的急性腎損傷(ICI-AKI)
- 發生率約2-5%,不算很高,但一旦發生需要快速處理。
- 通常在開始治療後3-4個月左右出現。
- 最常見的腎臟病變是「急性間質性腎炎」。
- 合併使用某些藥物風險更高:特別是同時在吃「質子泵抑制劑」(PPIs,就是常見的胃藥如耐適恩Nexium、百抑潰Pariet等)的病友,發生ICI-AKI的機會似乎會增加。
📌 醫師的救命叮嚀(真的超重要!)
- 治療期間定期驗腎功能是鐵律!打免疫藥物的期間,醫師一定會安排你定期抽血驗腎功能(可能每2-4週一次),這是及早發現腎臟問題的唯一方法!別嫌麻煩,這很重要!
- 出現異常症狀快回報:如果發現尿量變少、尿液變很泡(像啤酒)、腳水腫、異常疲倦、或腰痠背痛,別以為是癌症本身造成,立刻聯絡你的腫瘤科醫師!
- 及早使用類固醇是關鍵:一旦確診是免疫療法引起的腎炎,及早使用高劑量類固醇治療,通常效果不錯,腎功能有機會恢復。但千萬別自己亂停藥或減藥,要嚴格遵守醫囑。
- 非必要胃藥請斟酌:如果沒有嚴重的胃潰瘍或胃食道逆流,和醫師討論是否可以減少或停用PPI類胃藥,可能降低一點風險(但勿自行停藥)。
🛡️ 6. 終極護腎用藥守則!醫師教你「藥」怎麼吃才安全
看了前面五大類傷腎藥物,你是不是有點緊張,覺得「藥到底還能不能吃?」別慌!重點不是不吃藥,而是「聰明吃、安全吃」。記住下面這些護腎金律,就能大大降低風險:
✅ 看診取藥必做3件事
- 病史藥物全攤牌:不管看哪一科,主動告知醫師你目前所有的疾病(尤其腎臟病、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和正在吃的所有藥物、保健食品、中草藥(連維他命、鈣片、銀杏都要講!)。一個字:「誠實」!
- 看懂藥袋別偷懶:領藥時,藥袋上會清楚寫著藥名、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項。花1分鐘看清楚!有疑慮當場問藥師。
- 按時按量乖乖吃:別自己當醫生!覺得症狀好點就停藥、或覺得沒效就加量,都是大忌!慢性病藥物(如血壓藥、血糖藥)更是要規律服用。
🩺 腎功能不佳者,這些常見藥要特別留意
- 血糖藥Metformin:在腎功能中度以上衰退(慢性腎臟病第三期,eGFR < 45或依醫師判斷)時,有引發乳酸中毒(MALA)的風險,可能需要減量或換藥。
- 血壓藥/利尿劑:某些種類(如ACEi/ARB類血壓藥)在腎功能差時使用要嚴密監控,有些利尿劑劑量也需調整。
- 抗生素:有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類)本身就有腎毒性,腎功能差時劑量間隔要拉長。
🔍 留意腎臟求救訊號
- 尿液變化:泡泡尿(像啤酒放很久那樣細密不散)、顏色變深(茶色、可樂色)、帶血、或尿量明顯變多/變少。
- 水腫:腳踝、小腿、眼皮浮腫,按下去會凹陷。
- 異常疲倦:沒做什麼事也累到不行。
- 不明原因噁心、食慾差。
- 皮膚搔癢(尤其合併以上症狀)。
🆘 發現異常怎麼辦?
- 先別慌張停藥:有些藥物引起的腎損傷在及時停藥後,腎功能是有機會恢復的!但請務必先聯絡你的醫師,由醫師判斷該如何處理藥物。
- 補充水分(如果沒有被醫師限制喝水的話)。
- 盡快回診檢查:通常需要抽血驗腎功能(BUN, Creatinine)和驗尿,這是判斷腎臟狀況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檢查!帶著你所有的藥回去給醫生看。
- 找腎臟專科醫師諮詢:當腎功能出現異常變化,特別是急性惡化時,腎臟科醫師能提供最專業的評估、找出原因、並給予適當治療,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 最根本的護腎之道
- 控制好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是傷害腎臟的四大隱形殺手!規律服藥、定期回診追蹤,把數值控制在目標範圍內,就是保護腎臟最有效的方法。
- 定期健康檢查:一年一次抽血驗尿,是監控腎功能最簡單的方式。早期發現腎功能異常,早期介入,效果最好!
結論: 腎臟很沉默,受傷了常常不會大聲嚷嚷。但正因如此,我們更要主動關心它!了解藥物潛在的風險,用正確的態度面對用藥,主動與醫師藥師溝通,定期監測腎功能,才是避免掉入洗腎危機的不二法門。別讓「治病」的藥,意外成了「致病」的根源!保護好你的腎,人生是彩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