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醫護病症

性格決定失智命運?研究驚曝:「這特質」風險多6%、「開放人格」自帶防護罩

最近有個超重要的研究顛覆了我們對失智症的認知!原來除了三高、遺傳這些常見因素,你的性格特質居然也會偷偷影響大腦健康。這項登在《美國老年醫學學會》的重量級研究追蹤了524位65歲以上長輩整整3年,發現人格特質和「失智前期」有驚人關聯!

五大性格特質比一比 誰是失智剋星?

研究團隊特別鎖定五大人格特質來分析:

  1. 神經質:容易焦慮緊張、情緒波動大
  2. 外向型:熱愛社交、充滿活力
  3. 盡責型:做事認真有條理
  4. 親和型:善體人意好相處
  5. 開放型:樂於嘗試新事物、充滿好奇心

追蹤期間有38人出現「運動認知風險症候群」(就是走路變慢+認知衰退),69人確診「輕度認知障礙」(MCI)。結果發現:

🔥 驚人數據一:開放度高的長輩,得運動認知風險的機率直接降6%!這些阿公阿嬤平常就愛學新東西、願意接觸不同觀點,腦袋就像裝了防護罩。

🔥 驚人數據二:神經質特質明顯的人,罹患「非記憶型輕度認知障礙」的風險飆升6%。這種MCI最麻煩的是記憶力還OK,但其他能力像語言表達、空間判斷或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明顯退化。

研究主持人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艾默琳·艾爾斯博士說:「人格特質在預防特定失智症候群上扮演獨立角色,臨床評估失智風險時絕對該把個性列入考量!」

為什麼性格能左右大腦健康?

開放型人格的3大優勢

  1. 神經可塑性強:像好奇寶寶愛學新技能,大腦神經不斷重建連結
  2. 壓力調適佳:遇到困難比較會轉念,不會鑽牛角尖
  3. 社交活躍度高:願意參加社區課程、當志工,刺激腦力不間斷

神經質人格的隱形危機

  • 容易陷在焦慮迴圈裡,壓力荷爾蒙長期過高會傷害海馬迴
  • 常把小事放大解讀,睡眠品質普遍較差(睡不好超傷腦!)
  • 回避社交活動,大腦缺乏新鮮刺激

醫生沒說的護腦關鍵:3招平衡性格風險

就算你是容易緊張的性格也別慌!專家建議這樣做:

給神經質特質者的自救方案

  1. 每天10分鐘正念練習:手機裝冥想APP,簡單呼吸練習就能降低焦慮感
  2. 建立情緒筆記本:把煩惱寫下來+畫叉叉,儀式感能切斷負面循環
  3. 養隻毛小孩:研究證實照顧寵物能降壓力指數,狗狗是最好的心理師

開放型人格加強版訓練

  1. 每月解鎖新技能:從平板繪圖到學烏克麗麗,讓大腦持續驚喜
  2. 跨世代交流:每周和年輕人或小朋友聊天,刺激不同思考模式
  3. 玩策略型桌遊:像卡坦島、阿瓦隆這種要談判的遊戲,全面活化腦區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提醒:「這項研究不是要給大家貼標籤,而是提醒我們性格是可以微調的。就算天生容易緊張,透過持續練習也能重新訓練大腦迴路!」

銀髮族必看!早期警訊檢測法

發現家中長輩出現這些徵兆要當心:

症狀類型 運動認知風險症候群 非記憶型MCI
主要表現 走路明顯變慢 叫不出物品名稱
合併記憶力減退 搞不清方向位置
自我檢測法 走完5公尺超過6秒 畫時鐘測試失敗
最容易忽略的 常抱怨「腳抬不起來」 突然不會用遙控器

最關鍵的發現:人格特質對失智風險的影響,居然和部分基因風險因子差不多重要!所以下次健檢時,除了量血壓測膽固醇,不妨也問問自己:「最近有嘗試新鮮事嗎?還是老在煩惱同一件事?」別讓性格成為大腦健康的未爆彈啦~

(研究來源:The Effect of Personality Traits on Risk of Incident Pre‐dementia Syndromes/Wiley Online Library)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