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最近有沒有發現,超市架上那些鮪魚罐頭好像越來越便宜?哎呦,先別急著開心掃貨,因為食藥署剛剛開完會,放寬了標示規定,以後你買的「鮪魚罐頭」裡面,可能根本就不是鮪魚啦!這消息一出來,真的讓很多媽媽跟上班族嚇一跳,畢竟鮪魚罐頭超方便的,煮麵、夾吐司都靠它,但現在居然連內容物都可能「掛羊頭賣狗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今天就來跟大家好好聊聊,不只揭開業界不能說的秘密,還要請營養師教我們怎麼挑魚、吃魚才安全,尤其有小孩或懷孕的姐妹們,這篇一定要看完哦!
食藥署新規大公開:鮪魚罐頭裡藏的可能是「正鰹」
說真的,以前我就覺得奇怪,為什麼有些鮪魚罐頭吃起來口感不太一樣,有的肉質比較粗,有的又偏軟,原來這不是錯覺!食藥署最近開了專家會議,直接拍板定案:以後「正鰹」這種魚,也能光明正大標示成「鮪魚」啦!意思就是說,廠商用便宜的正鰹當原料,罐頭包裝上還是可以大大寫著「鮪魚」,消費者根本分不出來。營養師廖嘉音就偷偷跟我說,這其實是業界公開的秘密很久了,只是現在官方直接合法化,讓大家更難分辨真假。
- 什麼是正鰹? 正鰹其實是鰹魚的一種,外型跟小型鮪魚有點像,但價格差超多!黑鮪魚一公斤要上千塊,正鰹可能兩三百就有,廠商用這個混充,成本省超大,但我們吃進去的營養價值和口感當然有差。
- 哪些魚可以當鮪魚賣? 根據新規,罐頭原料除了正鰹,還包括黑鮪魚、長鰭鮪、黃鰭鮪跟大西洋鮪。聽起來很多種類,但問題是包裝上不會寫清楚用的是哪一種,你買的時候只能靠運氣,萬一拿到全是正鰹的,就等於花鮪魚的錢吃鰹魚,超虧的啦!
- 為什麼要這樣改? 食藥署說是為了「貼近國際標準」跟「業界需求」,但老實說,我覺得這根本是圖利廠商嘛!消費者權益誰來顧?尤其現在海洋污染這麼嚴重,亂吃魚可能把重金屬也吞下肚,超恐怖的!
講到這裡,你一定想問:啊不就吃個魚罐頭,有這麼嚴重嗎?哎呦,當然嚴重!魚雖然是優質蛋白質,對小孩發育跟孕婦補營養超重要,但如果選錯魚種,反而傷身哦!
營養師警告:4種大型魚少吃為妙,重金屬污染恐傷身!
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的營養師廖嘉音特別提醒我,現代海洋污染超誇張,重金屬像汞、鉛這些壞東西,會透過食物鏈累積在魚體內。大型魚因為活得久、吃得多小型魚,體內重金屬濃度比中小型魚高好幾倍!她點名了4種最好避免的魚:鯊魚、旗魚、鮪魚、油魚。這些魚體型都很大,像鯊魚可以長到幾公尺,旗魚也是海洋中的巨無霸,我們常吃的鮪魚罐頭原料——黑鮪魚或長鰭鮪,都屬於這類。
為什麼這4種魚這麼危險?
- 重金屬堆積問題:廖嘉音解釋,重金屬進入人體後很難排掉,會累積在肝臟、腎臟,長期下來可能導致神經系統損傷、影響胎兒發育,甚至增加癌症風險。她說:「特別是孕婦跟小朋友,代謝能力比較弱,更要小心!」
- 真實案例分享:我有個朋友在漁業工作,他就跟我爆料,有些遠洋捕撈的鮪魚,檢測後汞含量超標,但廠商還是照樣做成罐頭,反正消費者吃不出來。聽到這個,我整個背脊發涼,以後買罐頭真的要睜大眼睛。
- 油魚的陷阱:油魚這名字聽起來很營養,但其實它含有高量蠟酯,吃多了會腹瀉或拉油(對,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很多人誤以為它是鱈魚,結果買回家煮完才後悔莫及。
那不吃大型魚,我們該選什麼?廖嘉音強力推薦「中小型魚類」,像鯖魚、秋刀魚、虱目魚這些,牠們生命周期短,重金屬累積少,蛋白質一樣豐富,煮起來又鮮甜。她笑著說:「去市場挑魚,記得選手掌大小的,安全又划算啦!」
分齡吃魚指南:兒童、孕婦份量這樣抓,不超標最安心
食藥署跟營養師聯手推出了「魚類攝食指南」,這可不是隨便說說,是根據年齡和健康狀況量身訂做的!我仔細研究了一下,發現超實用,尤其家裡有小孩或準備懷孕的姐妹,一定要收藏起來慢慢看。
小朋友怎麼吃魚才健康?
- 1~3歲兒童:每週至少吃2份中小型魚類,一份約35克(大概半個雞蛋大小)。廖嘉音提醒:「這時候寶寶在發育,魚肉的DHA對大腦很好,但絕對不要給他們吃鯊魚或旗魚哦!」她建議,可以煮軟嫩的鯛魚粥或鱈魚泥,小朋友接受度超高。
- 4~6歲兒童:每週提高到3份中小型魚類(約105克),差不多是兩小塊魚排的量。重點來了:大型魚如鮪魚或旗魚,一個月最多只能吃1份(35克),也就是說,如果吃過一次鮪魚罐頭三明治,整個月就不能再碰啦!我兒子就愛吃鮪魚麵包,現在我都改加鯖魚罐頭,他一樣吃得開心。
孕婦跟育齡婦女必看!
懷孕時吃魚補營養是好事,但選錯魚反傷胎兒!指南建議:
- 每週中小型魚類:至少吃7~9份(約245~315克),相當於每天一小份。廖嘉音說:「魚油中的Omega-3能幫助胎兒視力發展,像鯖魚或秋刀魚都是首選。」
- 大型魚限制:鯊魚每週不超過1份(35克),旗魚、鮪魚、油魚每週不超過2份(70克)。她強調:「很多孕婦以為多吃鮪魚補腦,結果重金屬下肚,反而影響寶寶神經系統,太划不來了!」我懷孕時就中過招,吃了太多鮪魚沙拉,後來產檢醫生警告才嚇到改吃鯛魚。
份量怎麼估算?超簡單手指法!
廖嘉音教了一招「手指估算法」:一份35克魚肉,就用成人二到三根手指併攏的寬度和厚度來比對。例如:
- 煮晚餐時,切一塊魚排,如果跟你的食指、中指併攏一樣大,那大約就是一份。
- 罐頭的話,一小匙鮪魚泥(約湯匙滿滿的)就算一份。 她笑說:「不用秤子也能輕鬆抓份量,煮飯變得好方便!」
罐頭VS新鮮魚:營養師教你聰明挑,避開地雷
現在問題來了:如果新鮮魚比較好,但我們上班族忙翻天,哪有時間天天跑市場?罐頭還是很必要的啦!廖嘉音就說,選對罐頭一樣能吃得健康,關鍵是避開「白肉鮪魚罐頭」。
罐頭挑選秘訣大公開
- 長鰭鮪罐頭少碰:廖嘉音點名,長鰭鮪做的白肉罐頭重金屬風險較高,營養價值也較低。她建議:「買罐頭時看標示,選『輕肉』或『混合鮪鰹』的比較安全,像正鰹混鮪魚的反而OK,因為正鰹算中型魚。」
- 成分標示要細讀:別只看正面「鮪魚」大字,翻到背面檢查原料列表。如果有寫「長鰭鮪」或「油魚」,直接放回架上!優先選標明「黃鰭鮪」或「鰹魚」的產品。
- 保存方式影響品質:罐頭買回家,別放陽光直射處,開封後要冷藏並兩天內吃完。我有次懶得冰,結果罐頭變味,浪費錢又傷身。
新鮮魚怎麼選?
當然啦,新鮮魚還是首選!廖嘉音分享幾個小技巧:
- 市場挑魚口訣:「眼亮、鰓紅、肉彈」。魚眼睛要清澈不混濁,魚鰓鮮紅色不發黑,按壓魚肉有彈性不回軟。
- 當季魚最安心:像夏天選虱目魚,冬天吃鯖魚,當季魚產量多、污染少,價格也便宜。 她還提醒:「煮魚時多用蒸或烤,少油炸,才能保留營養不增加負擔。」
結語:聰明吃魚,健康滿分!
說這麼多,重點只有一個:魚是寶貴的營養來源,但選錯魚種或罐頭,反而把污染吃下肚。食藥署的新規讓我們更要睜大眼睛,別被「鮪魚」標籤騙了!記得避開鯊魚、旗魚、鮪魚、油魚這四大地雷,多選中小型魚類,兒童孕婦嚴格遵守份量指南。下次買罐頭時,花三秒看成分標示,就能保護全家健康。廖嘉音營養師最後叮嚀:「均衡飲食最重要,魚肉搭配蔬菜水果,才是長久之道啦!」大家有什麼吃魚心得,歡迎分享哦~讓我們一起吃得安心、活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