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醫師,我全身關節喀拉響,王太太說一定是骨鬆啦!」診間裡莊太太焦慮地比劃著膝蓋和肩膀。這經典誤會場景天天上演,其實多數人根本搞不清「骨質疏鬆」和「關節退化」的差別!
真實案例揭密:痛到掛病號的通常不是骨鬆!
「莊太太,您這些痠痛點壓下去會痛對吧?」我檢查她的膝蓋和肩膀後搖搖頭:「這聽起來是關節炎和肌腱炎啦!跟骨質疏鬆完全兩碼事喔!」
她瞪大眼睛:「蛤?可是王太太說…」
「很多人跟您一樣誤會啦!」我邊開檢查單邊解釋:「骨鬆在骨折前根本不會痛!您這年紀做骨密檢查當然有必要,但痠痛真的不是骨鬆的鍋啊~」
⚠️ 吃錯補品白花錢的真相
- 關節痛吃鈣片:隔壁阿嬤買鈣片吞半年,膝蓋照痛!因為關節退化要補的是軟骨
- 骨鬆吃葡萄糖胺:陳伯伯狂吃維骨力,骨密度照樣溜滑梯!補錯重點完全做白工
硬骨 vs 軟骨 一張表破解關鍵差異
用蓋房子比喻最清楚:硬骨像鋼筋,軟骨像防震墊!兩者壞掉原因和修補方式天差地別:
比對項目 | 骨質疏鬆 | 退化性關節炎 |
---|---|---|
病變位置 | 硬骨(像鋼筋變脆弱) | 軟骨(像防震墊磨破) |
疼痛感 | ✘ 骨折前無感 | ✔️ 走路、爬梯劇痛 |
外觀變化 | 駝背、變矮 | 關節腫如饅頭 |
好發部位 | 手腕、髖部、脊椎 | 膝蓋、手指、腰椎 |
保養關鍵 | 補鈣+維生素D+負重運動 | 減重+關節注射+肌力訓練 |
高風險群 | 停經婦女、BMI<18.5 | 肥胖者、運動員、O型腿 |
📍 重點提示:關節會痛、骨鬆不會痛是黃金判斷準則!但超過50歲建議兩種都要檢查
偏鄉子女必學!4招居家骨鬆檢測法(免儀器)
外商副總小廖的煩惱引起共鳴:「爸媽住雲林鄉下打死不去醫院,怎麼知道要不要逼他們檢查?」
這招超實用!我教他用客廳牆壁+雙手就能檢測:
1. 身高縮水警報器
📏 檢測法:和年輕時身高比 🆘 危險訊號:矮超過3公分(約兩指寬) 💡 原理:脊椎壓迫性骨折會讓每節脊椎扁掉,像被壓扁的方糖堆起來自然變矮 ⚠️ 注意:很多長輩嘴硬「哪有變矮」,偷翻舊身分證最準!
2. 體重過輕風險計
⚖️ 檢測法:計算BMI = 體重(kg) / 身高(m)² 🆘 危險訊號:BMI<18.5(例:160公分僅47公斤) 🔥 加碼公式:(年齡-體重)x 0.2 → 大於等於2就有6成機率骨鬆(例:70歲老人體重45kg:(70-45)x0.2=5>2)
3. 靠牆頭枕距離測駝背
🧱 檢測法:腳跟屁股貼牆站直 🆘 危險訊號:後腦勺碰不到牆>3公分 📌 技巧:拿本書頂在頭和牆間,書本厚度超過3公分就超標 💬 阿公實測抱怨:「啊牆壁那麼冰!」→ 改貼衣櫃門也行
4. 肋骨骨盆夾擊警訊
✋ 檢測法:站直摸側腰,找肋骨下緣和骨盆上緣 🆘 危險訊號:間距<2公分(約1指寬) ✅ 正常值:應有2-3指寬(5公分以上) ‼️ 重要提示:這招要撩衣服,冬天檢測記得開暖氣!
🚨 四中二就危險!像小廖爸媽若同時「變矮+靠牆頭碰不到牆」,強烈建議掛骨科
保骨防鬆實戰守則(醫師加碼叮嚀)
🥛 補鈣不是只有牛奶!
- 黑芝麻勝牛奶:1湯匙=半杯牛奶鈣量,撒飯糰超方便
- 豆干暗藏玄機:滷豆干的鈣質是嫩豆腐的8倍
- 吃鈣片要挑時機:隨餐吃吸收率差,睡前吃效果最佳
🏃♀️ 運動要挑「骨頭有感」的!
✅ 有效刺激骨質:快走(需步伐踏出聲)、跳繩、深蹲 ❌ 無效運動:游泳、騎腳踏車(水浮力/座椅支撐減壓) 💡 關鍵:要讓骨骼承受「適當衝擊力」
☀️ 維生素D這樣補才夠
- 曬太陽:早上10點前手臂日曬10-15分鐘
- 食補:秋刀魚、乾香菇、蛋黃(蛋黃要戳破才有用!)
- 檢測:健保給付骨鬆患者驗維生素D,別自費當冤大頭
迷思破解專區
❌ 「骨頭湯補鈣最有效?」
真相:熬到變乳白的是脂肪!喝10碗不如吃半盒豆腐
科學數據:200cc骨湯含鈣量<4mg,同量牛奶含240mg
❌ 「關節痛補膠原蛋白?」
真相:吃進肚的膠原蛋白會被分解成胺基酸,不會直達關節!
醫師建議:改補UC-II或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才有實證效果
❌ 「骨鬆是老人病?」
警訊:門診發現30歲OL骨密度如60歲!
兇手:防曬過度+每天喝3杯咖啡+節食減肥
📢 最後叮嚀:別等骨折才行動!符合以下任一條件快做骨密度檢查:
- 女性停經後/男性過65歲
- 長期使用類固醇
- 父母曾髖部骨折
健保給付的DEXA檢查10分鐘搞定,早期發現骨鬆是可逆轉的!
(本文參考戴大為醫師專業意見,加入本土化生活案例及最新治療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