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在台灣,癌症已經連續40年高居十大死因之首,而其中屬於頭頸癌範圍的「口腔癌」和「甲狀腺癌」,更是牢牢佔據了台灣十大癌症的榜單。最讓人擔心的是,頭頸癌如果拖到晚期才發現,存活率會大幅跳水,這絕對是我們台灣鄉親不能輕忽的健康課題!到底什麼是頭頸癌?它有哪些種類?發生在不同地方會冒出什麼不一樣的警訊?這篇一次跟你講清楚!
🧐 頭頸癌到底是什麼?第一個該掛哪一科?
簡單講,頭頸癌就是指發生在脖子以上區域的各種癌症。臺大醫院和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的衛教資料都指出,舉凡口腔、喉嚨、咽部(鼻咽、口咽、下咽)、唾液腺、甲狀腺,還有鼻腔、鼻竇、鼻咽這些上呼吸消化道黏膜長出來的惡性腫瘤,通通都算在「頭頸癌」這個大範圍裡。
因為頭頸部的構造超級複雜,醫生通常會直接用腫瘤長出來的原發位置來幫癌症命名。所以我們常聽到的:
- 口腔癌
- 口咽癌
- 鼻咽癌
- 鼻腔及鼻竇癌
- 喉癌
- 甲狀腺癌
這些其實都屬於頭頸癌家族的一員!根據位置不同,常見的罹癌部位是這些:
- 口腔:包含嘴裡面的黏膜、牙齦、舌頭這些地方。所以口腔癌還細分像舌癌、從黏膜長出的鱗狀細胞癌、或是唾液腺癌等等。
- 咽部:分成鼻咽(鼻子後面)、口咽(嘴巴後面)、下咽(喉嚨上面)。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就是這裡出問題。
- 喉部:主要跟聲帶有關(像聲門區)。所以喉癌最常讓人聲音沙啞。
- 鼻腔 & 鼻竇:鼻孔往後接到鼻咽的通道叫鼻腔,旁邊臉骨裡那些空腔就是鼻竇。長在這裡的癌比較難早期發現。
- 甲狀腺:就在你脖子前面,氣管的正前方,形狀像蝴蝶。
🏥 懷疑頭頸癌,第一步該看哪一科?
既然問題出在頭頸部,最常見的第一個警報又是「脖子摸到腫塊」,那你第一個應該衝的科別就是「耳鼻喉頭頸外科」!沒錯,就是大家平常說的「耳鼻喉科」。別以為他們只看感冒流鼻水,從耳朵、鼻子、喉嚨到整個頭頸部的毛病,都歸他們管! 他們有專門的工具(像內視鏡)可以仔細檢查這些複雜的區域。
萬一檢查後發現問題出在甲狀腺,那後續的診斷可能會轉介到「新陳代謝科」;如果是整體的癌症治療規劃(像是要不要化療、放療),「血液腫瘤科」就是關鍵;若需要開刀處理,「一般外科」醫師就會接手評估。
⚠️ 為什麼會得頭頸癌?各期存活率差很大!第四期只剩30%…
頭頸癌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它是多重壞習慣和風險因子長期累積的結果!最大的地雷就是:
- 抽菸🚬
- 喝酒🍷
- 嚼檳榔
這三樣東西加在一起,對口腔、喉嚨黏膜的傷害超級大!另外,病毒感染也是兇手之一,像是人類乳突病毒(HPV) 和 EB病毒,都跟某些頭頸癌(特別是口咽癌)有關連。
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的陳佳宏醫師在他的書《戰勝頭頸癌》裡提到,頭頸癌特別愛找30到50歲的青壯年,而且8成患者是男性。這可能跟男性、或社經地位較低的族群,比較常有抽菸、嚼檳榔這些習慣有關。
💔 頭頸癌的存活率,早期發現差超多!
治療頭頸癌,傳統的方法不外乎開刀切除、放射線治療(放療)、化學治療(化療)。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資料,用哪種方法或怎麼組合,要看癌症長在哪裡,通常需要不同專科的醫生團隊合作。
最現實的關鍵是「分期」,發現得越早,活下來的機會越高:
- 第1期:腫瘤還小,局限在原發部位 → 5年存活率約 80~90% (把握黃金期!)
- 第2期:腫瘤變大些,或可能侵犯鄰近一點點組織 → 5年存活率約 60~80%
- 第3期:腫瘤更大,或已有局部淋巴結轉移 → 5年存活率約 50% (一半機會)
- 第4期:腫瘤侵犯很深、範圍很大,或已轉移到遠處器官 → 5年存活率只剩約 30% (晚期治療難度大增)
陳醫師也提到,對於像口咽癌、下咽癌、喉癌這類可能得切除喉嚨(影響說話、呼吸)的癌症,現在可以盡量採用「保留功能」的療法,合併放療和化療。研究顯示,大約三分之二的患者可以保住喉嚨,效果跟直接開刀差不多,但生活品質會好很多!
🚨 頭頸癌十大早期症狀!身體出現這些警訊快就醫
陳佳宏醫師提醒大家,平常要多自我檢查。如果下面這10個症狀出現,特別是持續兩週以上都沒好,拜託你別再拖了,快去找耳鼻喉科醫生報到!
- 脖子突然腫一包:摸到不對稱、硬硬的腫塊,而且不會痛更要小心!
- 嘴巴破洞好不了:口腔或喉嚨裡面有潰瘍、奇怪的凸起或顏色改變(白斑、紅斑),超過兩週沒癒合。
- 嘴裡長白斑: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白色的斑塊或條紋,擦也擦不掉。
- 脖子腫脹不舒服:沒感冒也沒受傷,脖子就是覺得脹脹的、緊緊的。
- 聲音啞掉回不來:聲音沙啞超過兩週,而且不是感冒或吼太大聲引起的。
- 單邊鼻子塞住、常流鼻血:只有一邊鼻孔塞住,或反覆流鼻血(尤其鼻涕帶血絲)。
- 耳朵怪怪的:單邊耳朵聽力變差、感覺塞塞的、脹痛、悶悶的,或一直有積水感。
- 喉嚨卡卡不清爽:總覺得喉嚨有異物感,吞口水也覺得怪,老是想清喉嚨。
- 體重莫名往下掉:沒特別少吃或運動,體重卻一直減輕。
- 喉嚨痛、呼吸卡卡:感覺像上呼吸道感染,喉嚨持續疼痛,甚至覺得吸氣有點困難。
📍 不同位置的頭頸癌,警訊大不同!
頭頸癌長的地方不一樣,給你的警告訊號也會有點差異。綜合三軍總醫院、國泰醫院、高雄榮總的資訊,幫你整理各部位癌症要特別注意的症狀:
👄 口腔癌、口咽癌:嘴巴、舌頭、耳下是重點
- 口腔黏膜、舌頭、牙齦變厚、變薄,或出現擦不掉的白斑、紅斑。
- 嘴巴裡有超過兩週都不會好的潰瘍,或是凸起來的硬塊,邊緣還可能潰爛。
- 口水裡帶血絲。
- 舌頭活動不靈活,吃東西、吞口水或講話變困難。
- 舌頭半邊麻麻的,感覺遲鈍。
- 臉頰或下巴骨頭局部腫起來,臉看起來左右不對稱,有時會覺得下唇麻麻的,或是牙齒莫名搖動。
- 耳朵下面出現無痛、慢慢變大的腫塊(小心唾液腺癌)。
👃 鼻咽癌:症狀超多變!跟腫瘤長的方向有關
- 上頸部摸到不會痛的淋巴結腫塊(最常見!)
- 腫瘤往兩側長:壓迫到耳咽管 → 造成中耳積水、耳朵發炎、聽力變差、耳鳴、耳朵痛。
- 腫瘤向前長:塞住鼻腔 → 引起單側鼻塞、鼻涕帶血絲或流鼻血,鼻涕可能黏黏的帶血。
- 腫瘤往上或往後長:破壞顱底骨頭 → 可能侵犯腦神經 → 造成複視(看成兩個)、眼皮下垂、臉麻、面癱(臉歪嘴斜)、劇烈頭痛,甚至失明。
- 腫瘤往下長:侵犯口咽、扁桃腺 → 導致吞嚥困難、呼吸不順。
- 注意:這些症狀可能只出現一兩個,也可能同時來好幾個!也有少數人只有頸部腫塊,完全沒其他不舒服。
🗣 喉癌:聲音沙啞是最大警報!
- 聲音沙啞(最典型!尤其超過兩週未改善)。
- 吞東西時覺得喉嚨痛或吞嚥困難。
- 喉嚨痛到連同邊耳朵也覺得痛(輻射痛)。
- 腫瘤長太大時,可能呼吸困難。
- 因為7成喉癌長在聲帶上,聲音沙啞是最早的訊號!也因為聲帶淋巴少,喉癌比起其他頭頸癌,比較少以脖子腫塊當第一症狀。
👃 鼻腔及鼻竇癌:容易跟鼻竇炎搞混,晚期臉會變形!
- 早期不明顯,很像一般鼻塞、鼻竇炎:單邊鼻塞、鼻涕有血絲。
- 臉部疼痛或感覺異常(麻麻刺刺的)。
- 等到腫瘤很大時,可能導致臉部變形隆起、眼球被推出來(凸眼)。
- 看東西有兩個影子(複視)。
- 嘴巴張不開(牙關緊閉)。
👅 下咽癌:早期難發現,喉嚨痛、耳痛要警覺!
- 早期症狀超不明顯,等發現時常常已是晚期(8成病人第一次看醫生就有頸部腫塊、沙啞、吞嚥或呼吸困難)。
- 喉嚨痛持續很久(超過兩週),甚至越來越痛。
- 耳朵痛(不是耳朵本身的問題,是喉嚨痛輻射過去的)。
- 喉嚨卡卡,有異物感(如果合併聲音沙啞,通常不妙了)。
🦋 甲狀腺癌:脖子摸到無痛腫塊!
- 最常見就是在脖子前面下方、氣管兩旁摸到不會痛的腫塊,而且吞口水時腫塊會跟著上下移動。
- 腫瘤變大後,可能壓迫到旁邊組織,造成吞嚥困難、呼吸不順、聲音沙啞,或吃東西容易嗆到。
- 台灣癌症基金會提醒,很多人都是自己摸到腫塊,或健檢做超音波才發現。良性腫瘤通常摸起來比較軟、平滑、有彈性;如果腫塊摸起來硬硬的、表面不平滑、不太會動,就要高度懷疑是惡性,趕快去看醫生!
🧐 誰是高危險群?這些狀況強烈建議檢查!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的黃純惟醫師特別點名,有以下狀況的人,屬於頭頸癌的高風險群,就算症狀輕微也最好進一步檢查:
- 長期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習慣(尤其是三樣都來)。
- 痰或口水裡有血絲,甚至咳血。
- 脖子腫塊不只沒消,還越來越大。
- 呼吸時喉嚨有怪聲音(像喘鳴聲)。
- 體重一直掉,卻找不到原因。
- 一直被診斷是感冒或慢性咽喉炎,但吃藥怎麼吃都好不了,症狀一直反覆。
💡 總結:面對頭頸癌,台灣人該知道的關鍵行動
- 認識風險: 抽菸、喝酒、嚼檳榔是頭號敵人!EB病毒、HPV病毒也是風險因子。30-50歲男性尤其要留意。
- 牢記症狀: 脖子腫塊、口腔潰瘍/白斑超過兩週、聲音沙啞超過兩週、單側鼻塞/流鼻血、不明原因耳痛/耳悶/聽力下降、喉嚨卡卡異物感、吞嚥困難、體重莫名減輕 這十大警訊是身體的求救信號!
- 掛對科別: 第一時間請找 「耳鼻喉頭頸外科」 醫師做詳細檢查(內視鏡等)。懷疑甲狀腺問題再轉介新陳代謝科等。
- 早期救命: 第一期頭頸癌存活率可高達80-90%! 拖到第四期只剩約30%。發現任何可疑症狀,絕對不要拖,兩週沒好立刻就醫。
- 高危險群定期檢查: 有菸酒檳榔習慣者,即使沒症狀,也應考慮定期到耳鼻喉科檢查口腔及頸部。
頭頸癌雖然可怕,但早期發現的治癒率非常高。多留意自己身體的變化,特別是脖子和口腔喉嚨的感覺,有異常別害怕就醫。在台灣,我們有很好的醫療團隊和技術對抗它,關鍵就在於你願不願意給自己一個早期發現的機會! 保護好你的「頭」等大事,就是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