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氣溫變化大,感冒的人真的變超多!連知名作家兼主持人吳淡如都在臉書上分享,自己中了「上呼吸道發炎」,嚴重到完全講不出話,變成了「啞巴」。她雖然沒特別去看醫生,但自己推測應該是流感,熬到第四天聲音才回來一半。最慘的是,因為味覺暫時消失,吃東西都沒滋味,整個人還因此瘦了一圈。
補過頭反壞事?網友急勸:感冒別吃這個!
吳淡如在感覺稍微好一點的時候,心想:「啊,生病元氣大傷,該補一下了!」於是準備了羊肉爐跟高級的燕窩想來幫自己補補身子。沒想到這個舉動,立刻引來一大票熱心網友留言提醒:「感冒不能吃羊肉爐啦!」、「喉嚨痛吃麻油更慘耶!」。這下可讓她有點困惑了,冬天進補不是天經地義嗎?怎麼大家反應這麼大?
中醫師們看到這種情況,真的會捏把冷汗!因為在感冒或身體某些狀況下亂補,特別是那種又燥又熱的補品,真的不是「補身體」,而是「補出大問題」,甚至會讓你的症狀變本加厲,整組害了了!以下三種狀況,拜託你千萬要忍住,別急著吃羊肉爐、麻油雞、薑母鴨這些「上火聖品」。
🚫 狀況1:感冒中、喉嚨爆痛、咳黃痰
中醫師陳穎寬就點出關鍵:羊肉爐、麻油雞這類補湯,根本是冬天最強「上火組合包」!羊肉本身性子就偏溫熱,專門用來「補虛」的。湯底更不用說,老薑、薑母是基本款,還常常加入一堆熱性中藥材,像當歸、川芎、小茴香、八角、肉桂這些。整鍋喝下去,就是一股強大的「火氣」往身體裡衝啊!
想像一下,你喉嚨已經像被刀割,紅腫發炎,甚至咳出來的痰是黃色、黏稠的,這代表身體裡正有一把「火」在燒。這時候你再灌一碗熱呼呼、充滿薑和麻油的羊肉湯下去,不就等於火上澆油?喉嚨痛絕對更嚴重,咳嗽更難好,整個人燥熱不舒服,完全就是反效果!中醫師強調,這時候需要的絕對不是「補」,而是清熱、舒緩。
🚫 狀況2:身上有傷口正在化膿、發炎、感染
不管是開刀後的傷口、跌倒擦傷,還是惱人的痘痘變成大膿包,只要傷口看起來紅、腫、熱、痛,甚至流出膿液,這就表示身體正在努力對抗感染、發炎中。中醫師林湘宛提醒,這個關鍵時刻,麻油、酒、還有那些辛溫的熱性食材和藥材,通通要閃遠一點!
為什麼?因為這些東西會讓身體的「發炎反應」更加旺盛!中醫理論認為,它們會助長「熱毒」。結果就是:傷口更紅、更腫、更痛,本來快好的,可能又惡化,復原速度拖更久。所以,傷口照顧期,飲食真的要清淡,避開這些「補品」,才能讓身體專心修復,傷口快快收乾癒合。
🚫 狀況3:天生「燥熱底」、痘痘冒不停
有些人喔,寒流來襲照樣穿短袖短褲,手腳暖呼呼,一點都不怕冷。這種體質通常就是「燥熱體質」(或叫「火氣大」體質)。平時就容易有這些困擾:
- 臉部、背部狂長又大又痛的膿痘
- 動不動就流鼻血
- 嘴巴破一個洞就夠痛了,還常常同時破好幾個
- 明明有刷牙,口臭還是很明顯
- 便秘是家常便飯,大便又乾又硬
這種體質的朋友,冬天看到大家都在吃薑母鴨、羊肉爐,真的只能看別人吃香喝辣,自己乾瞪眼!因為你的身體就像一個小火爐,再吃這些燥熱補品,絕對是「火上加油」,上面說的那些症狀:痘痘、嘴破、便秘…通通會變得更嚴重,甚至可能補到睡不著、心情超煩躁!中醫師會直接告訴你:「這不是你的補湯,別碰!」
現代人怎麼補才對?中醫推「溫和進補3原則」
中醫師周宗翰點出一個關鍵: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啦! 跟古早年代吃不飽、需要大補特補的情況完全不同。現在還常常吃薑母鴨、羊肉爐這種「大補帖」,非常容易「補過頭」,反而出現口乾舌燥、便秘、長痘痘、睡不好等「上火」的副作用。他特別強調:只要是正在生病(感冒、或其他疾病)、或身體有任何不舒服,絕對不要自己亂買補品、藥材來吃! 一定要先給醫師看過,確認體質和狀況,才知道該怎麼調理才安全有效。
那麼,一般人(尤其像吳淡如這樣病後初癒,或是單純想冬天保養)到底該怎麼「補」才聰明、不傷身,又能提升免疫力呢?中醫師黃湘筑建議,捨棄傳統「大補」,改用「溫和進補」的原則,負擔小,效果反而更好:
✅ 原則1:改走「平補」、「清補」路線,食材是關鍵
- 捨棄燥熱藥材,擁抱溫和蔬菜: 與其用老薑、麻油、十全大補,不如用白蘿蔔、山藥、冬瓜、荸薺(馬蹄) 這些性質平和或偏涼潤的食材來燉湯。例如:
- 蘿蔔雞湯: 白蘿蔔能化痰、助消化、清熱,很適合病後或輕微喉嚨不適時補充。加上雞肉提供蛋白質,溫和又營養。
- 山藥排骨湯: 山藥補脾、益肺腎,性質平和,黏滑的成分還能保護黏膜,很適合保養呼吸道和腸胃。排骨提供礦物質。
- 冬瓜薏仁湯: 冬瓜清熱、利水,薏仁健脾、去濕。這組合適合感覺身體有點浮腫、濕氣重,或是輕微上火(口乾、小便黃)時喝。
- 參鬄雞湯: 如果還是想帶點「補」的感覺,可以選用非常溫和的參鬄(西洋參鬚),它補氣但不易上火,適合氣虛、容易累但又怕燥熱的人,加幾片在雞湯裡就夠了。
✅ 原則2:藥材挑「平和派」的就好
不需要用到當歸、川芎、肉桂這些「熱情如火」的藥材。選擇性質平和、滋潤的藥材搭配,效果一樣好:
- 枸杞子: 大家都認識,滋補肝腎、明目,煮湯泡茶都方便,甜甜的。
- 紅棗(大棗): 補中益氣、養血安神,味道甘甜,能讓湯頭更順口。記得去籽比較不燥。
- 杜仲: 補肝腎、強筋骨,對腰痠背痛有幫助。通常會先稍微敲破再下鍋煮,比較容易釋放成分。
- 百合: 潤肺止咳、清心安神,乾品煮湯或煮甜湯都好,適合睡不好或乾咳的人。
- 玉竹: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對於口乾舌燥、皮膚乾的人很有幫助。沒什麼特殊味道。
用這些藥材搭配雞肉、排骨或菇類煮湯,就是一道溫和又滋養的「平補」料理。
✅ 原則3:聰明選主食材,蛋白質補充不油膩
- 首推烏骨雞: 中醫認為烏骨雞滋陰、補肝腎、健脾的效果比一般肉雞好。而且它的脂肪含量通常較低,肉質也比較細嫩,提供優質蛋白質的同時,身體負擔比較小,是病後調養或溫補的好選擇。
- 菇類大軍超加分: 中醫師超推薦用各式菇類(香菇、杏鮑菇、鴻禧菇、珊瑚菇、木耳等)來部分或完全取代肉類!為什麼?
- 菇類富含多醣體(如β-葡聚糖),研究顯示能調節、增強免疫力。
- 提供豐富的膳食纖維,幫助腸道健康。
- 含有多種必需胺基酸,是很好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
- 熱量低、脂肪少,吃多也不怕胖。煮湯時菇類會釋放天然的「鮮味」(Umami),湯頭自然好喝,不用加太多調味料。像煮個「綜合菇菇蔬菜湯」,加點豆腐,就是一碗超健康的「植物性平補湯」!
重點整理:補身不補出火氣,關鍵在「溫和」與「對症」
吳淡如的例子真的是個很好的提醒!冬天想進補暖身、增強抵抗力是人之常情,但真的不是「有補就好」,更不是「越補越好」。中醫講究的是「辨證論治」,吃補也要看時機、看體質、看症狀。
- 喉嚨痛、發燒、咳嗽黃痰、傷口發炎、化膿感染、燥熱體質(易長痘、嘴破、便秘): 絕對要避開麻油、酒、薑母及熱性中藥材(當歸、川芎、肉桂等) 製成的補品(羊肉爐、薑母鴨、麻油雞)。亂補只會更慘!
- 病後初癒、體虛但怕燥、一般保養: 採用「平補」、「清補」原則。選用白蘿蔔、山藥、冬瓜、菇類、烏骨雞等食材,搭配枸杞、紅棗、百合等平和藥材。溫和滋養,身體沒負擔。
最重要的觀念是:現代人真的很少「虛」到需要大補特補! 與其迷信昂貴的補藥或猛吃燥熱補湯,不如均衡飲食、充足睡眠、適度運動、保持心情愉快。如果真覺得身體虛弱不適,先看醫生找出原因,再諮詢合格中醫師或營養師,了解自己適合哪種調理方式,才是真正對自己身體負責的「聰明進補」之道!下次打開羊肉爐之前,先想想自己身體的狀況,可別補錯了方向,越補越大洞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