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醫護病症

當醫檢師吐到虛脫仍不敢倒下…一封血淚信揭開防疫最殘酷真相

那些你看不見的防疫斷層:醫檢師的血淚獨白

最近大家總說「醫護辛苦了」,但你知道嗎?在醫院長廊盡頭的檢驗室裡,有群穿著層層防護衣、連喝水時間都沒有的「隱形部隊」。他們手握確診關鍵報告,自己卻累到在洗手台前狂吐…

防疫最前線的「拆彈部隊」日常

工作階段 耗時 裝備清單 身體負荷
檢體前處理 40分鐘↑ N95+外科口罩+防水隔離衣+面罩+髮帽+鞋套+雙層手套 悶熱窒息感、頭痛
常規檢驗 持續累積 基本工作服 肌肉僵硬、眼睛酸澀
急件插隊 不定時 來回更換防護裝備 焦慮心悸、無法如廁
跨班交接 延遲1-2hr 防護裝備未脫 脫水、低血糖

新竹馬偕急診外科白永嘉醫師收到的求救信,字字戳心:「穿脫裝備像在跑障礙賽」──當急診送來疑似檢體,醫檢師得瞬間停擺手邊工作:

  1. 衝進更衣間套上7件式裝備,光戴N95就要壓到臉骨變形才敢進污染區
  2. 用酒精噴灑檢體罐「消毒到連標籤字都糊掉」,深怕漏了哪個角落
  3. 單是處理2支檢體就耗掉40分鐘,中途還得不停扶正起霧的面罩

「最崩潰的是剛脫下裝備,汗都還沒擦乾,對講機又喊:『新檢體到!』」一位北部醫學中心醫檢師苦笑:「我們自嘲是人肉消毒機,最多連趕5批檢體,防護衣脫了又穿,到後來手套裡全是手汗,泡到指紋都消失…」

體制內的絕望循環:人力黑洞吞噬健康

當醫檢師向主管求援,得到的永遠是那句:「卡冇步啦,人攏調袂出來!」(沒辦法,人調不出來)。背後是殘酷現實:

  • 全台醫檢師執照人數:13,000人
  • 實際在醫院工作者:不到7,000人
  • 新冠肺炎專責檢驗量:暴增300%

「那天我值大夜班,突然眼前全黑」信中主角描述:「衝去急診吐到膽汁都出來,醫師說我自律神經整個失控,點滴才打半袋,對講機狂響『線上檢體塞車了』…」她拔掉針頭吞了止吐藥,搖晃著走回檢驗室:「知道嗎?我當時看著顯微鏡,視野裡全是黑點在跳…」

被遺忘的關鍵角色:一紙報告背後的真相

為什麼醫檢師這麼重要?舉個例子:

  1. 你的PCR結果「陰性」代表: ✅ 醫檢師在生物安全櫃操作時零污染 ✅ 檢體前處理徹底滅活病毒 ✅ 試劑判讀精準無誤差

  2. 若任一環節出錯: ❌ 偽陰性→患者趴趴走傳染 ❌ 實驗室汙染→檢驗員群聚感染

「我們扛的是雙重爆量」年資15年的陳醫檢師解釋:「平常光是急診檢體就夠忙,現在加做新冠檢體,等於同時顧兩個戰場。」更諷刺的是,當民眾抱怨等報告太久,很少有人知道:

  • 每批檢體需精密離心分離血球
  • 病毒RNA萃取要精準控溫
  • 結果判讀得肉眼核對曲線圖

「曾經連續18小時沒離開操作台,同事送飯來只能搖頭:『你防護衣不能脫,怎麼吃?』」陳醫檢師拉開抽屜,裡面全是營養補給包:「現在大家都練就30秒吞飯技能,連水都不敢多喝,怕上廁所浪費裝備…」

誰偷走醫療金字塔的基石?

醫檢界流傳著殘酷公式:

〔月工時300hr ÷ 平均薪資4.8萬〕× 零公眾知名度 = 人才逃亡潮

「去年我們科走3個資深同仁」台北某區域醫院主管透露:「有人轉行做醫美諮詢,薪水多一萬還免輪班,你說怎麼留人?」更揪心的是社會認知落差:

職業 防疫能見度 大眾理解度 人力缺口
醫師 ★★★★★ ★★★★★ 15%
護理師 ★★★★☆ ★★★★☆ 23%
醫檢師 ★☆☆☆☆ ★☆☆☆☆ 38%

「記者來拍防疫英雄,永遠只到採檢站」年輕醫檢師阿凱無奈:「其實我們就在採檢站後方那棟樓,但連院內護理師都問:『你們到底在忙什麼?』

黑暗中的微光:改變正在發生嗎?

白永嘉醫師貼文引爆迴響後,開始有些變化:

  • 陸續有民眾送咖啡到檢驗室外
  • 某醫院終於增設「檢體緩衝區」
  • 年輕學子PO文:「原來有這職業!」

但第一線最需要的仍是實質支援

  1. 即時人力補充:開放實習醫檢師協助前處理
  2. 智能輔助系統:自動化檢體分裝設備
  3. 危險津貼法制化:比照醫師護理師標準

「那天看到清潔阿姨在我們門上貼便條」一位醫檢師紅著眼眶說:「上面寫:『報告天使,便當放桌上了,要記得吃』…這幾個字,讓我們組員哭成一團。」或許改變的起點,就從記住這群藏在實驗室裡的生命守門人開始。

下次等PCR報告時,請想想:那份攸關自由的紙張背後,是某個人用顫抖的手扶著顯微鏡,在防護面罩的霧氣中緊盯試管,而他可能已經12小時沒喝過一口水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