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健康保養

氣爆恐慌退散!心理師親授5字安定術,幫你穩住心跳、找回生活掌控感

看到新聞裡台中氣爆意外畫面,你心頭是不是也揪了一下?手機滑開,爆炸瞬間影片不斷重播,傷亡數字持續更新… 明明不在現場,怎麼也開始覺得胸口悶悶的、晚上睡不好,甚至腦海裡一直浮現那些驚悚畫面?別懷疑自己的感覺,衛福部南投醫院心理師張瑋哲就提醒:「經歷重大災難事件,不論是親身經歷、現場目擊,或是透過媒體反覆接收災難訊息,都很可能觸發我們的心理創傷反應。」

這種時候,你需要的不是責備自己「太脆弱」,而是溫柔理解這些反應:焦慮、失眠、噩夢、容易受驚嚇、莫名想哭、控制不住一直想追新聞… 通通都是「人類面對無常威脅時,身心最自然的自我保護機制」。就像身體受傷會痛會流血,心靈受到衝擊,也會有它獨特的「警報訊號」。

💡 為什麼看新聞也會讓我這麼不舒服?解開你的「替代性創傷」之謎

你可能會困惑:「我又不在現場,怎麼反應這麼大?」這在心理學上稱為「替代性創傷」或「間接性創傷」。當我們透過媒體高度逼真的影像、不斷重複播放的災難瞬間、以及深入描述受害者故事的報導,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系統會被強烈激活。

簡單說,我們的大腦很「雞婆」!看到別人痛苦,自己也會感同身受,彷彿親歷其境。尤其當事件具備以下特質,更容易引發強烈反應:

  1. 突發且不可預測: 氣爆毫無預警,打破我們對「日常安全」的基本信任感。
  2. 規模大且傷亡慘重: 牽涉無辜民眾,易引發「下一個會不會是我?」的恐懼。
  3. 畫面衝擊性強: 爆炸火光、建築毀損、傷者驚恐表情… 視覺刺激直接烙印腦海。
  4. 與自身經驗連結: 也許你住附近、常去新光三越、或有過類似意外經驗,連結感更深。

張瑋哲心理師點出關鍵:「過度暴露在災難資訊中,大腦會不斷處於『備戰狀態』,誤以為威脅隨時在身邊。這就像警報器壞掉一直響,身體長期緊繃,自然會出現失眠、焦慮、易怒等症狀。」

🌈 災難後安定身心!實證有效的「安、靜、能、繫、望」五字訣

面對這種無所不在的不安感,與其被動等待時間沖淡(常常沖不淡),不如主動運用災難心理學中實證有效的「五字訣」:安、靜、能、繫、望。這不是空泛口號,而是一步步重建內心安全感、找回生活主控權的具體行動指南

🔒 1. 安:打造你的「身心安全堡壘」

  • 「安」的核心: 物理安全是心理安全的基礎。先讓身體處在真正低風險的環境,減少觸發恐懼的刺激源。
  • 具體怎麼做?
    • 主動過濾資訊流: 設定「看新聞時段」,一天最多1-2次,每次不超過20分鐘。關掉新聞APP的推播通知!別讓突發訊息隨時嚇你一跳。
    • 勇敢按下暫停鍵: 看到重複播放的災難畫面、過於血腥或細節描繪過深的報導、社群上未經證實的恐慌訊息… 立刻滑開或關掉! 這不是冷漠,是自我保護。
    • 評估實際風險: 問自己:「我現在所處的環境,發生類似氣爆的機率有多高?」理性評估有助降低「災難化思考」。
    • 建立安全儀式: 睡前檢查瓦斯、確認滅火器位置、規劃家中逃生路線… 這些具體行動能大幅提升「可控感」,減輕無形焦慮。
    • 避開高風險環境(短期): 若經過事發地點或類似場所會引發強烈不適,暫時繞道而行無妨,給自己緩衝時間。

🧘 2. 靜:啟動身體的「舒壓開關」,讓緊繃神經鬆下來

  • 「靜」的核心: 當焦慮來襲,身體常比心理更早反應:心跳加速、呼吸變淺、肌肉緊繃。「靜」的功夫,是透過身體回饋,告訴大腦:「現在是安全的,可以放鬆了。」
  • 接地氣舒壓法(台灣版):
    • 「478呼吸法」隨時練: 坐公車、等紅燈、開會前都能做。吸氣4秒 → 憋氣7秒 → 緩慢吐氣8秒。重複3-5次。重點在「吐氣比吸氣長」,能直接刺激副交感神經降壓。
    • 來杯熱的! 不是咖啡(可能更焦慮),試試溫熱的無糖豆漿、桂圓紅棗茶、或是你從小喝到大的古早味麥茶。雙手捧著杯子,感受溫度從手心傳遞的安定感,小口慢慢喝。
    • 伸展緊繃點: 尤其肩頸、下巴、拳頭!簡單動作如:聳肩→放鬆(重複5次)、轉動腳踝、張大嘴巴再輕輕閉合。辦公室也能做。
    • 五感安撫法: 隨身帶個讓你聞了舒服的小物(精油滾珠、護手霜),焦慮時塗一點在手腕深呼吸;或聽首熟悉的老歌、摸摸柔軟的衣物材質。啟動感官能快速拉回當下
    • 泡個熱水澡/泡腳: 加點台灣香茅或艾草浴鹽,物理熱度幫助肌肉放鬆,儀式感也帶來呵護。

💪 3. 能:搶回生活主控權!「做點什麼」比「一直想什麼」更有力量

  • 「能」的核心: 創傷常讓人感到無力、失控。「能」就是透過執行日常小事,重新證明:「我還是有能力照顧好自己、應付生活。」
  • 找回掌控感的日常行動:
    • 維持生活節奏: 再沒胃口也按時吃三餐(哪怕先吃碗清粥);再累也固定時間上床起床。規律感是定錨。
    • 完成小任務: 別小看「把衣服摺好、洗碗、倒垃圾、寫完一份報告」這些事!每完成一件,大腦會收到「成就訊號」:「看!我還是做得到。」
    • 做點「手作」事: 整理書桌、澆花、手沖一杯咖啡、甚至組個模型。需要專注力的手作活動,能有效轉移不斷反芻的災難思緒。
    • 做決定,任何決定都好: 「午餐要吃麵還是飯?」、「下班走路還是搭車?」練習為自己做選擇,強化「我能主導」的感覺。
    • 幫助他人(微小版): LINE關心一下朋友「你還好嗎?」、幫同事倒杯水、對超商店員說聲謝謝。感受到自己有能力給予,能大幅提升自我價值感

🤝 4. 繫:你不是孤島!「有品質的連結」是創傷復原的關鍵養分

  • 「繫」的核心: 人際連結是緩衝壓力的重要保護因子。但災難後,我們需要的不是「一直討論事件細節」,而是感受到被支持、被陪伴的安心感
  • 這樣連結更有效:
    • 主動說出你的「需要」: 與其等別人猜,不如直接說:「我這幾天睡不好,今晚可以跟你講講電話嗎?」或「我現在不太想聊新聞,但想聽你說說別的事…」
    • 「同在」勝於「分析」: 安慰親友時,與其說「別想太多」、「要堅強」,不如說:「我知道這陣子你很難受」、「睡不著真的很辛苦,我在這裡陪你。」一個理解的擁抱,勝過千言萬語
    • 設定「不討論事件」時段: 和朋友約吃飯時,先約定:「我們前10分鐘聊聊這件事,之後就專心吃飯聊別的,好嗎?」有意識地劃界。
    • 加入支持性社群(謹慎選擇): 找尋以「情緒支持」、「安頓身心」為主軸的社群,避開大量轉發災難畫面、或充斥指責謾罵的群組。
    • 毛小孩的療癒力: 摸摸家裡的貓狗、和牠們說說話(牠們真的懂!),單純的陪伴與肢體接觸,有強大安定效果。

🌱 5. 望:在廢墟中尋找綠芽!刻意灌溉「希望感」的練習

  • 「望」的核心: 災難容易讓人只看見毀壞與失去。「望」是刻意將注意力轉向復原力、善意與可能性,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平衡視角。
  • 點燃希望感的具體方法:
    • 主動搜尋「復原進展」: 例如:「台中氣爆路段搶通」、「受災店家籌備重新開業」、「愛心捐款湧入助傷患」等新聞。見證「正在變好」的過程。
    • 記錄小確幸與感恩: 每天睡前,寫下(或心裡默想)1-3件當天值得感謝或感覺不錯的小事。例如:「同事請我喝好喝的奶茶」、「下班時看到美麗的夕陽」、「順利完成工作某部分」。訓練大腦掃描美好的能力。
    • 關注日常中的「人性微光」: 留意身邊的善意:公車司機耐心等待老人、路人幫忙撿起掉落物、朋友傳來的暖心貼圖… 這些微小善意證明世界仍有溫暖運轉
    • 回想你過去的「復原經驗」: 「以前遇到XX難關,我當時是怎麼走過來的?哪些資源或特質幫了我?」喚醒內在的韌性記憶
    • 對未來做個「小期待」: 計畫一週後和朋友的聚餐、下個月想看的電影、甚至規劃明年想去的小旅行。把眼光拉向「以後」,有助打破困在創傷當下的窒息感。

❗ 警訊別輕忽!什麼時候該尋求專業心理協助?

「安、靜、能、繫、望」五字訣是自助的強力工具,但如果出現以下狀況,且持續超過「2週」以上,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請務必勇敢尋求專業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的協助:

  • 完全無法入睡,或睡著後不斷被噩夢驚醒,導致白天精神極差。
  • 情緒強烈失控:無法停止地大哭、暴怒、或感到完全麻木空洞。
  • 無法專心到無法工作、上課、處理基本家務。
  • 極力逃避任何可能讓你想起事件的人事物(如:不敢搭公車、不敢去百貨公司、不敢看新聞到極端程度)。
  • 出現自傷或輕生的念頭
  • 過度依賴酒精、藥物來麻痺痛苦。

尋求專業幫助不是軟弱,而是最勇敢的自我照顧。就像身體重感冒需要看醫生,心靈重感冒同樣需要專業處方。台灣各縣市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各大醫院身心科/精神科,以及合格的心理諮商所,都能提供協助。

💖 從自助到互助:你安穩了,就能成為他人的避風港

張瑋哲心理師強調:「無常事件不期而至,每個人都是影響力中心。」當我們先把自己安頓好,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力量,這份穩定感會自然而然擴散出去

  • 當同事焦慮地談論氣爆新聞時,你可以溫和地說:「我懂你很擔心,要不要試試先深呼吸幾下?我們一起定下心來。」
  • 發現家人不斷刷手機看災難報導,可以遞上一杯熱茶,提議:「我們出去散個步轉換心情好嗎?」
  • 朋友失眠,你可以分享實用的「靜心小技巧」(如478呼吸法),而不是陪著他一起陷入恐慌漩渦。

真正的社區韌性,始於每個安定的個體。 災難的陰影或許一時難散,但只要我們懂得照顧自己、適時求助、並在能力範圍內支持身邊的人,我們就能共同編織一張柔軟而堅韌的心理安全網,讓恐慌逐漸退散,讓希望與安全感,一點一滴,重回我們的生活日常。記住,你的安好,至關重要。從實踐「安、靜、能、繫、望」開始,為自己,也為這片土地,注入安定的力量吧!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