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醫護病症

寒流瘋追雪?高山症3大奪命症狀,硬撐恐下不了山!

最近寒流一波接一波,冷到讓人直發抖,但偏偏這時候,合歡山、玉山這些高山卻成了超夯景點!大家瘋什麼?當然是「追雪」啊~看到白茫茫的雪景,拍個美照上傳IG,誰不心動?但拜託,先別衝動上山!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主任陳坤詮就搖頭說:「太多人為了追雪,硬撐身體不適,簡直在賭命!」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聊聊高山症的恐怖真相,還有那些醫療站第一線的驚險故事。如果你或家人正計劃上山,這篇絕對要看完,別讓追雪變悲劇!

寒流來襲,高山追雪熱潮背後的危機

這波冷氣團有夠兇,從十二月開始就沒停過,溫度直直落,合歡山、雪霸這些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積雪美得像仙境。每到假日,遊客擠爆山路,大家都想親眼看到人生第一場雪。但陳坤詮主任嘆氣說:「美景背後藏著大風險啊!」他回憶,早年沒醫療站時,遊客在山上頭暈嘔吐,求救無門,好幾次差點出人命。直到1998年,花蓮慈院的胡勝川教授被太魯閣國家公園找去,才在合歡山莊開了第一個「雪季醫療站」。從那時起,每年雪季(元旦到二月底),醫護團隊就輪流上山待命,救回超多條命!

為什麼寒流時高山更危險?陳主任解釋:「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氧氣不夠,加上低溫,身體根本扛不住!」他分享,去年雪季時,一晚就湧進十幾個遊客求救。最扯的是,有人明明頭痛到快炸開,還硬撐著拍照,結果被朋友扛來醫療站時,已經意識模糊。高山症不是開玩笑,它有個醫學名詞叫『高海拔疾病』,通常在海拔2500公尺以上就會發作。 天氣越冷、爬得越高,風險就越大。你以為只是小感冒?錯!嚴重起來,真的會要命。

高山症3大常見症狀,別以為忍一忍就沒事!

很多人上山後不舒服,總想說:「啊,休息一下就好啦~」結果越拖越糟。陳坤詮主任強調:「高山症有3個最典型的症狀,只要中一個,就該警覺了!」這些症狀都是身體在抗議「氧氣不夠啦」,我整理給大家:

  1. 頭暈頭痛到想撞牆:這是最多人忽略的!陳主任說,醫療站裡八成病患都抱怨頭痛。不是普通的那種哦,是像被鐵鎚狂敲,伴隨天旋地轉的暈眩。為什麼?因為大腦缺氧啦!海拔3000公尺時,氧氣量只剩平地的70%,血管會擴張,腦壓升高,痛到你懷疑人生。有個案例是年輕女生,她忍著頭痛繼續玩,結果半夜嘔吐不止,送醫時已輕微腦水腫。

  2. 噁心嘔吐,吃啥吐啥:腸胃也會鬧脾氣!低氧環境下,消化系統先罷工,你明明沒吃壞東西,卻反胃想吐。陳主任遇過一家四口,爸媽以為小孩只是暈車,結果小孩吐到脫水,臉色發白。下山後檢查,才發現是急性高山病。記住:如果在山上吃不下、狂吐,絕對不是小事!

  3. 呼吸困難、心跳飆速:這最恐怖!陳主任嚴肅說:「有些人走幾步就喘不過氣,胸口像被石頭壓住。」這是心肺在求救的信號。去年有個案例,50歲大叔自認體能好,爬山時喘到跪地,送醫發現是「高山肺水腫」,肺部積水,差點窒息。醫療站當場給他氧氣急救,才撿回一命。這些症狀通常一起出現,比如頭痛+嘔吐,或頭暈+喘不過氣。 陳主任搖頭:「太多人以為是感冒或吃壞肚子,錯過黃金救援時間!」

除了這3大症狀,醫療站也常處理跌倒摔傷、感冒發燒,甚至腸胃炎。陳主任苦笑:「山上溫度零下,遊客穿不夠暖,免疫力下降,病毒就入侵啦!」但高山症最致命,因為它惡化超快。隱忍的下場是什麼?陳主任說出重話:「簡直在賭命!」 他見過有人拖到昏迷,直升機吊掛下山時,心跳一度停止。醫師得一路心臟按摩急救到埔里,驚險得像拍電影。

醫療站真實故事:設備再齊全,也救不了硬撐的人

合歡山的雪季醫療站,現在設在松雪樓,設備超專業!陳主任細數:「攜帶式呼吸急救器、心電圖機、氧氣製造機全都有,連去顫器都備著。」平常小傷小痛,當場就能處理。但有些狀況,醫生也無能為力。陳主任分享幾個揪心案例:

  • 老爺爺硬撐遊玩,下山才撿回命:去年一月,70歲爺爺跟家人追雪,頭痛卻不說,怕掃興。結果半夜呼吸急促,醫療站檢查發現血氧超低。醫師勸家屬立刻帶他下山,一到低海拔,症狀馬上緩解。陳主任說:「高齡長者適應力差,低氧低溫雙重打擊,隨時可能中風或心臟病發!」

  • 年輕人自信過頭,缺氧險送命:有個30歲男生,自認常健身,沒在怕高山。結果到合歡山莊就頭暈,他硬撐喝酒取暖(大忌!),半夜嘔吐昏迷。醫療團隊用氧氣機救醒他,但他肺水腫嚴重,最後靠直升機後送花蓮慈院住院一週。陳主任警告:「再晚一點,腦部就永久損傷了!」

  • 小小孩哭鬧不止,家長才驚覺不對:帶幼兒上山最危險!有對爸媽帶3歲孩子追雪,孩子一直哭鬧、拒食,家長以為是鬧脾氣。到醫療站一量,血氧濃度不到80%(正常95%以上),緊急給氧後才好轉。陳主任提醒:「小孩不會表達,爸媽要更敏銳,臉色蒼白、活動力下降就是警訊!」

陳主任感嘆:「醫療設備再先進,都比不上『早點求救』重要!」 有些人一晚得吸氧兩三次,醫護看得心驚膽跳。幸好多數人及時治療後改善,但嚴重如肺水腫、腦水腫,就得送大醫院。他強調:「高山症沒有特效藥,唯一解方就是『高度下降』。」症狀輕的,休息吸氧可能好轉;嚴重的,必須立刻下山!

誰是高風險族群?自救法公開,別讓追雪變遺憾

高山症會不會找上你?陳主任直言:「任何人都可能中招!」但有些人風險更高:

  • 心肺或呼吸道疾病患者:比如氣喘、心臟病、慢性阻塞肺病(COPD)。海拔3000公尺對他們是生死關,缺氧可能誘發急性發作。陳主任說:「曾有心臟病史遊客,上山後胸痛送醫,診斷是心肌缺氧。」

  • 老人和小孩:長輩血管彈性差,小孩器官未發育完,適應力弱。低溫加低氧,隨時可能失溫或休克。

  • 自認體能好的年輕人:最容易被忽略!陳主任遇過馬拉松跑者,自信滿滿上山,結果高山症發作最快。「體能好≠耐缺氧,別鐵齒啊!」

怎麼預防?陳主任給實用自救法:

  1. 行前評估別偷懶:有慢性病或疑慮,先掛「旅遊醫學門診」。醫師會依你健康狀況,建議是否適合高山行。
  2. 保暖做足,分階段上山:別一口氣衝3000公尺!先在2000公尺左右住一晚,讓身體適應。衣著要洋蔥式穿法,防風外套必備。
  3. 症狀出現快行動:頭痛、嘔吐別硬撐!立刻休息、補充水分,並到醫療站求助。醫療站假日都有醫護輪值,別怕麻煩人。
  4. 準備簡易氧氣瓶:藥局買攜帶式氧氣罐,不舒服時吸幾口,能暫時緩解。但這不能取代下山哦!
  5. 結伴同行,互相監測:朋友間約定好,有人臉色不對或行為異常(如走路不穩),馬上停止行程。

陳主任語重心長:「高山雪景再美,都不值得用命換!」他看過太多遺憾,都是「早知道…就好了」。今年寒流特強,追雪族更該小心。 合歡山醫療站元旦已啟動,花蓮慈院、門諾醫院等團隊輪流上山。但陳主任拜託大家:「醫療站是最後防線,別讓自己走到那一步!」

結語:量力而為,才能平安賞雪

追雪是台灣冬季的浪漫,但浪漫背後藏著致命危機。陳坤詮主任最後呼籲:「旅遊要量力而為,特別是寒流期間!」心肺疾病患者、老人小孩,盡量避免高海拔;年輕人上山前,務必查天氣、備裝備。他笑著說:「山永遠在那裡,這次不行,下次準備好再來!」安全回家,才能分享美照,創造更多美好回憶啊~大家如果上山,記得把醫療站位置(松雪樓)存進手機,有狀況別猶豫,快去求救! 平安,才是最大的幸福啦!

看完這篇,別只顧著打包雪鏈!檢查自己的健康狀況,做好萬全準備。畢竟,在山上硬撐的每一分鐘,都是在跟死神玩遊戲。分享給身邊的追雪族,提醒他們:美景誠可貴,生命價更高!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