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宜蘭人ㄟ醫院」的誕生:從30張病床開始的暖心革命
講到羅東博愛醫院,宜蘭鄉親絕對不陌生!這間扛起蘭陽半邊天的區域醫院,背後藏著一段超熱血的故事。時間拉回1950年代,那時的宜蘭簡直是「醫療沙漠」,雖然台北大醫院就在隔壁,但根本沒有醫生甘願放棄都市生活來宜蘭打拼。這種城鄉差距,讓在地人生病時總是要跋山涉水,苦不堪言。
就在這時,有個叫許文政的宜蘭囝仔站出來了!這位13歲就飄洋過海到日本學醫的博士,明明在台北捧著金飯碗當教授,卻毅然決然辭職返鄉。1953年,他用「創一間宜蘭人自己的醫院」的信念,親手蓋起當時只有30張病床的「羅許阿隆博愛醫院」(現在羅東博愛的前身)。從日本引進最新醫療技術、拼命培訓在地醫護,許醫師掛在嘴邊那句「視病猶親」,可不是說說而已,是真的把病患當自己家人照顧!
當宜蘭變成「老人國」:每6個人就有1位是阿公阿嬤!
你可能不知道,宜蘭正面臨超嚴峻的高齡海嘯!根據政府統計,全台老人比例突破14%已是高齡社會,但宜蘭更誇張——每100個宜蘭人裡,就有超過17個是65歲以上長輩,將近8萬人啊!走在羅東街上,感覺每轉個彎就會遇到熟識的阿公阿嬤在散步。
為什麼特別嚴重?老實說就是年輕人都跑光啦!早期宜蘭靠農業、漁業撐經濟,很多年輕人覺得賺嘸吃,紛紛跑到台北、台中找工作。人口外流像水庫洩洪一樣止不住,結果留在當地的長輩越來越多。當你發現隔壁阿嬤三天沒出門,可能是摔倒沒人知道;巷口阿公咳嗽半年不去看醫生,只因怕麻煩子女…這些畫面,天天在宜蘭街頭上演。
安寧病房≠等死!博愛醫院用10年打破迷思
提到「安寧療護」,很多人馬上皺眉頭:「蛤?不就是放棄治療等那個…」這種誤解在鄉下地方更嚴重!羅東博愛醫院的護理師阿雅跟我說,她最常被家屬拉著問:「送阿母來這裡,是不是就不給她吃藥了?」其實安寧療護真正的意義,是讓病患在最後階段「活得好」比「活得久」更重要!用專業團隊控制疼痛、處理喘不過氣這些症狀,讓長輩舒服、有尊嚴地走完旅程。
2013年,博愛醫院頂著外界質疑,硬是開出宜蘭第一間專業安寧病房。整整十年過去,這間只有9張病床的小小空間,卻成了無數家庭的避風港。護理長阿凱哥說得直接:「我們不是在幫病人倒數計時,是幫他們把每一天過到最滿!」
🌸 把醫院變客廳的魔法清單 🌸
- 毛小孩治療師: 每週三是病房最歡樂的日子!治療犬「咖啡」搖著尾巴跳上病床,阿公枯瘦的手摸到暖呼呼的毛,笑得眼淚都流出來。女兒偷偷說:「老爸以前最討厭狗,現在天天問咖啡什麼時候來?」
- 陽台療癒菜園: 靠窗的病床搶手到不行!志工幫阿嬤在窗台種九層塔,她每天盯著小苗叨念:「要快快長大,等我出院煮三杯雞給孫子吃…」即使後來沒力氣下床,光聞到泥土味就覺得安心。
- 點歌時間到! 8號床阿伯是江蕙鐵粉,每次播放《家後》他就跟著哼,五音不全卻唱得超用力。護理師笑說:「他以前是嚴肅的校長耶!現在還會點播〈學貓叫〉給孫女聽。」
- 繪本聊生死: 團隊最愛用《獾的禮物》打開話題。當阿公告訴孫子:「阿公以後會變成風陪你放風箏哦!」原本緊繃的家人全哭成一團,哭完反而能好好說再見。
9張病床的秘密:時間,是最奢侈的禮物
「在安寧病房,護理師幫阿公摺棉被就花了15分鐘!」志工林大姐感嘆。一般病房護理師像打仗,這裡卻能慢慢來。因為每床只收9個病人,醫護甚至能陪阿嬤看老照片、幫阿公刮鬍子、聽夫妻鬥嘴50年陳年舊帳。曾有家屬崩潰哭訴:「我爸插管痛苦半年,我卻在忙工作…」團隊二話不說騰出會談室,讓全家圍著病床吃最後一次年夜飯,連氧氣管都纏上春聯!
最讓社工阿芬難忘的是漁村阿嬤。子女都在遠洋漁船工作,最後時刻全靠志工輪班握著她的手唸佛經。阿嬤走後三個月,兒子帶著一箱現撈白帶魚來磕頭:「阮阿母說,這裡比艋舺的家還溫暖…」
把禁忌變日常!#安寧學堂不下課 掀話題
「死亡」在台灣是超級禁忌話題!博愛醫院直接衝進社群開講,去年發起 #安寧學堂不下課 企劃,每週用繪本聊生死。像《星空下的等待》教孩子理解失去;《爺爺的天堂筆記本》讓長輩笑著寫遺囑。活動爆紅到連國小老師都來私訊:「可以借繪本上班會課嗎?」
更猛的是,他們把「安寧」變具體體驗!在醫院大廳擺「人生四格」拍照機:年輕穿白紗、中年抱小孩、老年坐輪椅、最後留空白… 路過阿伯盯著螢幕喃喃自語:「啊我的第四格要填什麼?」這種柔軟的衝擊,比講一百堂課更有力。
許文政的禮物:95年人生換宜蘭人一間「家」
2019年,創辦人許文政醫師以95歲高齡離世。他當年親手種下的醫療幼苗,如今已長成守護宜蘭的大樹。現任院長說起老院長眼眶還是紅:「他臨終前交代,博愛不是『醫院』,是離家孩子的靠山。」這句話,解釋了為什麼安寧病房牆上掛的是蘭陽溪照片,不是醫療海報;為什麼護理站永遠有在地金棗茶;為什麼連清潔阿姨都叫得出每個阿公的名字…
10年,1200個家庭,9張病床。 這裡沒有奇蹟康復的故事,卻讓無數人在淚水中學會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當醫療走到極限,博愛醫院證明:一瓢溫熱的湯、一句耐心的傾聽、一次溫柔的撫摸,才是生命盡頭最珍貴的處方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