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阿嬤灶咖那罐琥珀色的苦茶油嗎?以前只有坐月子補身才會拿出來燉雞湯,這幾年食安風暴後,苦茶油突然翻紅變成廚房明星!號稱「東方橄欖油」不是沒道理,它含有接近70%的油酸,營養價值跟橄欖油有拼。但你一定納悶:為啥市面價格差很大?從四百塊到兩千塊都有,難道貴的真的比較好?今天就跟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的專家,挖出苦茶油不能說的秘密!
🫒 苦茶油其實不是「茶葉的油」!兩大品種差在這
先打破你的迷思!很多人聽到「茶油」以為是茶葉做的,錯啦! 真正分成兩種:
- 茶籽油:用泡茶的茶樹(Camellia sinensis)種子榨的,台灣比較少見
- 苦茶油:專門的油茶樹種子榨的,這才是我們說的「苦茶油」
▌台灣人吃的苦茶油還有分血統!
- 大果種(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 從中國進口居多,佔市場8成以上
- 顆粒較大、產量高,價格相對親民
- 小果種(細葉山茶 Camellia tenuifolia)
- 台灣本土野生種,產量稀少像黃金
- 葉綠素、茶多酚含量更高,香氣更濃郁
教授偷偷說:台灣自產苦茶籽根本不夠吃! 大部分靠進口,但運送過程如果濕度高,茶籽發霉會產生油溶性毒素,吃下肚超傷肝!所以買油一定要找信譽好的老牌子,別貪便宜買來路不明的!
🔥 破解迷思!苦茶油根本沒有「真・冷壓」?
市面常標榜「冷壓苦茶油」聽起來很高級?台大孫璐西教授直接打臉:苦茶籽油脂含量只有30-40%,根本達不到冷壓標準(至少要50%油脂)!那些號稱冷壓的怎麼來的?
▌榨油真相大揭露
榨油方式 | 操作手法 | 溫度影響 | 油品特徵 |
---|---|---|---|
餅式壓榨法 | 茶籽蒸炒後「常溫壓榨」 | 加熱破壞細胞結構 | 顏色較深、琥珀色 |
螺旋壓榨法 | 機器摩擦產生高溫 | 榨油過程溫度飆升 | 容易有焦香味 |
溶劑萃取法 | 用正己烷溶出油脂 | 需高溫揮發溶劑 | 無香氣、可能殘留化學味 |
教授重點提醒:加熱是必要步驟! 因為要破壞茶籽細胞壁讓油流出來,否則榨不乾淨。所以看到標榜「完全冷壓」的苦茶油,先打個大問號❌
🧪 3招肉眼辨真假!觀光區現榨油也未必可靠
旅遊景點常見「現場榨油」吸引婆婆媽媽,但孫教授警告:機器可以造假! 教你不用驗DNA的辨別技巧:
第一招:聞香氣
真苦茶油:帶天然堅果香+微微苦澀味,湊近聞很清爽
混充油:無味或只有油臭味,可能混便宜大豆油
第二招:試質地
真苦茶油:抹手上10秒內被吸收,不黏膩(難怪阿嬤拿來抹頭髮!)
假油:浮在皮膚上油亮亮,很久才吸收
第三招:看顏色
- 未高溫處理:青綠色或淡黃色(小果種特徵)
- 傳統熱壓:深琥珀色
- 精製過度:透明無色(營養也流失了)
⚠️ 教授小聲說:調和油根本聞不出來! 業者常用無色大豆油混充,只能靠檢驗抓包。但別緊張!大豆油本身無害,只是你多花冤枉錢買到「稀釋版」苦茶油…
❄️ 保存比買更重要!冰箱冷藏是關鍵
苦茶油嬌貴得很!孫教授特別叮嚀:
- 避光保存:葉綠素遇光氧化變質,綠瓶/棕瓶是基本款,透明瓶裝直接OUT!
- 遠離瓦斯爐:高溫會加速酸敗,放陰涼處或「冰箱冷藏」最安心
- 小包裝優先:開封後半年內要用完,別囤大罐裝!
最恐怖的是──氧化油會產生自由基! 如果你倒油時聞到「臭油耗味」,別捨不得,整罐拿去回收!吃下肚可能致癌啊…
💡 苦茶油這樣用最聰明!料理地雷區別踩
用法 | 推薦油品 | 禁忌提醒 |
---|---|---|
涼拌沙拉 | 未精製淡黃色苦茶油 | 溶劑萃取的別用!可能有怪味 |
低溫拌炒 | 傳統壓榨琥珀色油 | 避免超過190℃發煙點 |
燉補湯 | 大果種或小果種皆可 | 關火後再淋油,營養不流失 |
美容護髮 | 過期但未變質的油 | 有油耗味絕對不能抹皮膚! |
教授真心話:別神化苦茶油!它發煙點約160-190℃,其實不適合大火爆炒(豬油更耐熱)。想要保留營養,學義大利人「淋油吃法」最聰明~拌麵線、淋豆腐都超對味!
▌台灣苦茶油產業殘酷真相
台灣每年消耗超過500公噸苦茶油,但自產量不到100噸!很多廠商進口中國茶籽在台榨油,卻標榜「台灣製造」。挑油時注意:
- 認明產銷履歷標章
- 小果種可查台灣農會認證
- 價格低於600元/500ml要警惕
下次買油別只看價格!記住教授教的「看色、聞香、試吸收」3招,守護全家健康最實在。畢竟吃下肚的油,真的不能開玩笑啊~(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