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電影裡主角慢慢忘記家人、在街上迷路的劇情,你是不是也跟著鼻酸?這些情節多半在描寫「阿茲海默症」,但失智症其實有五大類型,每種症狀和危險程度差很大!最驚人的是,有種失智症死亡率比其他類型高出近3倍,卻很少人知道…
▍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你誤會大了!
很多人以為失智症就是阿茲海默症,就像把「水果」全都當成「蘋果」一樣!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全台每13位老人就有1人失智,但不同類型要用不同方式照顧:
類型 | 佔比 | 惡化速度 | 關鍵特徵 |
---|---|---|---|
阿茲海默症 | 60-70% | 漸進式 | 海馬迴受損→記憶先衰退 |
血管性失智症 | 15-20% | 階梯式 | 中風後急速惡化→死亡率最高 |
路易氏體失智症 | 5-10% | 波動式 | 幻覺+肢體僵硬→易跌倒 |
額顳葉型失智症 | 5% | 早期快 | 性格突變→講髒話、偷東西 |
巴金森氏失智症 | 3-4% | 晚期出現 | 手抖+認知障礙→幻視明顯 |
(數據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2023年報告)
▍ 沉默殺手「血管性失智症」死亡率飆第一
看名字就知道,這種失智症跟「腦血管損傷」直接相關。當血管堵塞或破裂導致腦細胞缺氧死亡,認知功能就會像「被雷打到」一樣突然退化。最可怕的是它三大奪命合併症:
- 反覆中風:就像腦部被轟炸多次,每中風一次失智就跳階惡化
- 跌倒骨折:因步伐不穩(典型小碎步)+判斷力下降,長輩一摔就臥床
- 肺部感染:吞嚥功能受損,嗆咳引發吸入性肺炎
台大神經科醫師臨床觀察:「血管性失智患者5年內死亡率近6成,比阿茲海默症高出2-3倍。關鍵在於他們常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共病,就像腦血管埋著不定時炸彈…」
早期警訊很特別:不是忘東忘西,而是「日夜顛倒+憂鬱暴躁」!家屬常抱怨:「阿公白天狂睡,半夜卻吵著要出門買菜」、「阿嬤突然哭罵子女不孝,其實是腦損傷影響情緒中樞」。
▍ 被誤診的精神病?「路易氏體失智」奪走羅賓・威廉斯
還記得喜劇天王羅賓・威廉斯嗎?他過世時大家都以為是憂鬱症,後來遺孀才揭露真相:路易氏體失智症!這種病最折磨人的是:
- 真實到可怕的幻覺:看到小孩在房間跑跳、牆壁有蟲爬
- 身體像被凍住:肌肉僵硬導致小碎步,轉身會整個跌倒
- 認知時好時壞:早上還認得人,下午突然失憶
台大醫院案例:有位退休老師總說「天花板有學生吊單槓」,家人以為精神失常,直到他出現寫字越寫越小(典型帕金森症狀)才確診。這種病用阿茲海默的藥反而會惡化,必須用特殊抑制劑!
▍ 老公突然爆粗口?小心「額顳葉失智」作祟
這種失智症專攻50-60歲壯年族群!最大特徵是「記憶力完好,人格卻突變」:
- 行為失控:溫和教授竟對學生性騷擾、節儉主婦狂刷百萬購物
- 語言崩壞:重複同一句話,或把「手機」說成「那個響的東西」
- 強迫動作:每天走同樣路線、把衣櫃衣服全搬出來再折回去
高雄長庚神經科案例:一位銀行經理開始對客戶罵三字經,被解雇後還每天穿西裝「假裝上班」,家人以為是中年危機,直到他舔超市商品才驚覺是腦部病變!
▍ 手抖+幻視=巴金森失智症上門
巴金森病患者約4成會發展成失智,通常在動作症狀出現2年後悄悄來襲:
- 視幻覺最明顯:看到已過世親人坐在沙發上
- 執行力崩潰:無法操作遙控器、搞不清煮飯步驟
- 睡眠惡夢:大喊大叫甚至拳打腳踢,其實是作夢中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提醒:若巴金森患者開始說「房間有陌生人」,別急著罵他胡說,快帶去神經科做認知評估!早期用藥可延緩惡化。
▍ 預防失智台灣專家3招實證有效
「失智不是正常老化!」 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團隊強調,做好這些事能降風險:
-
血管保養是根本
- 每周3次「微喘快走」(例如走到會喘但能講話的程度)
- 吃「彩虹飲食」:紅番茄、綠花椰、紫葡萄(顏色越深抗氧化越強)
- 控三高:血壓<130/80、飯前血糖<100
-
睡對時間修復大腦
晚上11點前入睡(深度睡眠時腦部會清除廢物),白天補眠別超過30分鐘 -
玩需要動腦的遊戲
麻將>數獨>拼圖(需多人互動效果更好),但避免賭錢造成壓力!
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分享:「有位奶奶確診輕度失智後,每天到公園教外勞唱台語歌,3年來病情幾乎沒惡化。社交互動比吃補品更有用!」
▍ 懷疑失智該掛哪科?台灣就醫指南
別再跑錯科別耽誤黃金治療期!全台已有67家醫院設記憶門診:
症狀類型 | 建議科別 | 特色檢查項目 |
---|---|---|
記憶力衰退 | 神經科/記憶門診 | 腦部MRI、AD8量表 |
性格行為突變 | 精神科/失智聯合門診 | 額葉功能評估、PET掃描 |
中風後認知下降 | 神經內科/腦血管科 | 頸動脈超音波、認知復健 |
就醫前準備3件事:
- 用手機拍下異常行為影片(如迷路、語言混亂)
- 記錄3個月用藥清單(有些藥物會導致假性失智)
- 帶家族疾病史(失智症有遺傳傾向)
▍ 照顧者一定要知道的保命技巧
面對不同類型失智,照顧重點完全不同:
✔️ 血管性失智:防中風再發
- 冬天起床「3個1原則」:睜眼躺1分鐘→坐床緣1分鐘→站穩1分鐘再走
- 浴室裝握把+防滑墊(50%跌倒發生在浴室)
✔️ 路易氏體失智:化解幻覺危機
- 當他說「牆上有蛇」時,別爭辯!回應:「我請保全來抓」轉移注意力
- 把鏡子遮起來(患者常把鏡中影像當成陌生人)
✔️ 額顳葉失智:應對失控行為
- 在超商偷拿東西?結帳時多買一份給店員:「抱歉他生病了」
- 講髒話時用正念短句打斷:「我們來喝珍奶好不好?」
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提醒:「別讓患者獨自泡澡!曾有阿公因判斷力下降,把熱水轉到最高溫導致燙傷…」
失智症不是單一種病,每種類型都是不同的大腦災難現場。與其害怕遺忘,不如現在開始「養血管、練腦力、睡好覺」!哪天發現長輩突然日夜顛倒或性格大變,別以為只是「老番癲」,快帶去神經科檢查,搶在黃金期前守住記憶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