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癌王」胰臟癌又帶走台灣肝病權威陳定信教授,讓不少人開始警覺這個沉默殺手。胰臟癌最麻煩的就是初期幾乎沒症狀,等到背痛、黃疸等警訊出現時,往往已經晚期。更棘手的是,胰臟痛常被誤認成胃痛,桃園敏盛醫院副院長江坤俊就提醒:「痛的位置和姿勢是關鍵分辨點!」
💡 一圖看懂「胰臟痛 vs 胃痛」3大差異
現代人壓力大胃痛是家常便飯,但怎麼知道是不是要命的胰臟癌在作怪?醫師教你從「痛的位置」、「發作時間」、「疼痛姿勢」3面向判斷:
判斷要點 | 胰臟癌疼痛 | 一般胃痛 |
---|---|---|
疼痛位置 | 深層背痛(後腹腔) | 上腹部(前腹腔) |
疼痛姿勢 | 仰躺加劇,彎腰可緩解 | 彎腰加劇,平躺較舒服 |
持續時間 | 24小時持續痛,無時無刻都在痛 | 進食後1-2小時發作,有間歇性 |
江坤俊醫師在《江醫說健康》節目中解釋:
「胰臟藏在胃的後面,當你平躺時會壓迫到它,所以胰臟癌患者常痛到無法躺平,必須像煮熟的蝦子一樣彎著腰才稍微舒服。胃痛則相反,彎腰時會擠壓到胃部更痛,平躺反而能緩解。」
🕒 從「疼痛時間」抓蛛絲馬跡
雖然兩者都會在飯後加劇,但持續時間大不同:
- 胰臟癌疼痛:像背後插著一把刀,持續性劇痛沒有緩解時刻,尤其吃飽後更明顯
- 胃痛:多數有規律性,集中在餐後1-3小時發作,可能伴隨灼熱感或脹氣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臨床數據更指出,當癌細胞侵犯上腹神經叢時,患者會出現「無痛間隔消失」的特徵——也就是整天都在痛,連止痛藥都壓不住!
🚨 5類人是胰臟癌高風險群!中2項快做檢查
研究胰臟癌30年的日本權威蒲田敏文醫師警告,符合以下2項以上就要提高警覺:
- 家族有胰臟癌病史(尤其50歲前發病者風險飆升)
- 慢性胰臟炎患者(確診4年內最危險)
- 糖尿病患者(突然確診糖尿病可能是警訊)
- 每天喝超過3罐啤酒(酒精直接傷害胰臟細胞)
- 老菸槍(尼古丁是致癌推手)
「臨床上很多患者是先確診糖尿病,半年後才發現胰臟癌!」江坤俊補充:「胰臟負責調控血糖,當它功能異常時,血糖值會突然失控,這是很重要的早期信號。」
🥦 營養師認證「防癌飲食法」:降76%罹癌率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追蹤研究發現,吃對營養素能大幅降低風險:
營養素 | 防癌效果 | 推薦食物 | 每日建議量 |
---|---|---|---|
葉酸 | 降69% | 菠菜、蘆筍、毛豆、豬肝、雞蛋 | 400微克(勿超1000) |
維生素B6 | 協同防癌 | 香蕉、馬鈴薯、鮭魚、雞胸肉、糙米 | 1.5毫克 |
雙效補充 | 降76% | 豬肝炒菠菜、鮭魚毛豆飯、香蕉酪梨奶昔 | – |
「最推薦豬肝拌菠菜這道菜!」營養師分析:「豬肝同時富含葉酸和B6,搭配菠菜的膳食纖維,是保護胰臟的黃金組合。不過每週吃1-2次就好,避免膽固醇過高。」
🔍 3招及早揪出沉默癌王
除了注意疼痛警訊,高風險族群應該這樣做:
- 每年做「上腹部超音波」:雖然胰臟會被腸氣擋住,但可檢查周邊器官
- 突然血糖失控必查:無家族史卻確診糖尿病,加做腫瘤標記CA19-9
- 灰白便+茶色尿是警報:胰頭腫瘤阻塞膽管會讓糞便失去黃褐色
「別以為年輕就不會中獎!」江坤俊提醒:「我遇過最年輕的患者才32歲,天天喝手搖飲又熬夜,發現時腫瘤已經壓住膽管。飯後背痛持續兩週就該就醫!」
💭 醫師的真心話
胰臟癌雖然凶險,但避開菸酒、控制三高就能避開60%風險。每天吃一碗深綠色蔬菜,把下午茶甜點換成香蕉或毛豆,簡單改變就是最有力的防癌武器。下次飯後背痛時,試試看「平躺5分鐘」——如果痛到受不了,別再當胃藥吞,快找肝膽腸胃科報到!
預防勝於治療!高風險族群建議每年做「內視鏡超音波」,能穿透腸氣直視胰臟,比電腦斷層更早發現0.5公分以下的腫瘤。(自費約8000-10000台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