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醫護病症

皮膚斑點暗藏殺機!台大醫警告:別等變色才就醫,4招揪出癌變腫瘤

「頭蓋骨被癌細胞吃掉,補上的人工骨頭又鬆脫…」台大醫師陳昭旭沉痛分享真實病例

「醫師你看我臉上這顆痣,是不是怪怪的?」在台大醫院皮膚科診間,這類問題天天上演。皮膚保健及外科主任陳昭旭卻發現極端現象:有人為芝麻大黑點焦慮失眠,也有人頭皮爛出洞才就醫。他嚴肅警告:「皮膚癌最怕『拖』字訣! 等它蝕骨入腦,神仙難救。」

血淋淋教訓!拖延治療的下場

陳昭旭回憶十多年前的病例,語氣仍帶著惋惜:「50歲男性患者,頭皮長了基底細胞癌。當時開刀頂多留塊無髮疤痕,他卻堅持做放射治療。」放射線雖能控制表層癌細胞,但深層細胞仍在悄悄作怪,更糟的是放射線會削弱骨頭防禦力

「癌細胞像白蟻啃蝕木頭,從頭皮吃進頭骨。等神經外科醫師開顱搶救,癌細胞已黏上腦膜!」醫療團隊緊急清除癌細胞並植入人工頭骨,但惡夢未結束。數月後人工骨鬆脫掉落,才驚覺遭侵蝕範圍比想像更大。患者最終因癌細胞擴散離世。

「本來是小手術,最後賠上性命還失去生活品質。」陳昭旭雙手比劃著:「關鍵在於患者輕忽『不會轉移』的特性。基底細胞癌確實少轉移,但它會像強酸般局部腐蝕!

手機就是你的抗癌武器

「皮膚癌長在看得見的地方,這點其實是優勢!」陳昭旭強調自我檢查的重要性,並分享人人可做的簡易追蹤法

  1. 發現異狀立即拍:無論痣、斑點或突起物,用手機對焦清晰拍攝
  2. 背景加入比例尺:放枚硬幣在旁,方便比對大小變化
  3. 建立專屬相簿:手機設「皮膚追蹤」相簿,按部位分類
  4. 對比時間點
    • 明顯變化:隔2-3個月追拍
    • 穩定狀態:每半年拍1次

交給醫生看『對比照』最有力!」陳昭旭翻出手機示範:「患者秀出兩張間隔半年的照片,痣的邊緣從平滑變鋸齒狀,這就是惡性警訊。若三年都沒變,基本可放心。」

他特別提醒健忘族:「門診常有人說『感覺變大了』,但拿不出舊照對比。手機紀錄勝過模糊記憶,還能避免過度焦慮。」

醫美雷射竟讓癌症惡化?驚人真相

「最近有患者把皮膚癌當斑點打雷射,結果越打越大!」陳昭旭語氣凝重。這類悲劇源於兩大迷思

迷思❶ 皮膚癌一定有顏色?
「東方人基底細胞癌常帶黑色素,但鱗狀細胞癌多為膚色突起!很多人忽略無色腫塊。」

迷思❷ 病灶小=沒風險?
「門診看過0.3公分鱗狀細胞癌已深入真皮層。重點在變化速度:三個月增大一倍絕對要警覺!」

他點出關鍵觀察點:

形狀異常:邊界不規則、突然隆起 ✅ 反覆破皮:同一位置超過兩週不癒合 ✅ 質地改變:觸感變硬或出現珍珠光澤 ✅ 衛星現象:主病灶周圍冒出小黑點

「有患者誤信偏方塗藥膏,結果傷口潰爛才確診。更危險的是找非皮膚專科處理,把癌細胞當斑點雷射,反而刺激癌變擴散!

防曬做錯=開癌細胞通道

每曬紅一次,皮膚癌風險就疊加!」陳昭旭拿出紫外線強度圖解釋:「台灣紫外線強度常達危險級,防曬絕非愛美而是保命。」他提出進階防曬策略:

  • 挑選技巧:認明「廣譜防曬」(Broad Spectrum),同時阻隔UVA/UVB
  • 塗抹心機:臉部需擠「兩指節」用量,耳後、髮際線常漏塗
  • 補擦時機:不是看時間!流汗、摩擦後立刻補
  • 物理防護:UV400太陽鏡+抗UV傘效果勝過單擦防曬乳

「別因怕缺維生素D就猛曬!」他澄清迷思:「日曬10分鐘足夠合成一日所需,台灣人缺D主因是防曬不足導致的黑色素沉澱,而非曬不夠。」

頭皮紅斑竟是奪命警訊?三大惡性肉瘤解密

陳昭旭特別警告三種易忽略的惡性腫瘤:

⚠️ 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

「年輕人胸前冒出『硬幣大硬塊』要當心!外觀像疤痕卻持續變大,超過1公分還在生長就該切片。曾有病患被誤當蟹足腫打類固醇,延誤治療時機。」

⚠️ 頭皮血管肉瘤

蓋在頭髮下的紅色斑塊最致命!」他提高聲調:「初期是平坦紅斑,等隆起時多已侵蝕深層。70歲阿伯切片報告還沒出,腫瘤已擴散兩倍大!這比黑色素瘤更兇險。」

⚠️ 陰部柏哲德氏病

「外陰部慢性濕疹治不好?可能是癌症偽裝!」這種病變常伴隨內臟癌症,卻因部位私密延誤就醫。

醫師的良心叮嚀

「看到患者截肢,最痛的是我們。」陳昭旭最後懇切提醒:

🔺 別迷信「不會轉移」:基底細胞癌照樣能奪命 🔺 防曬是終身功課:少年曬傷,老來致癌 🔺 記錄比肉眼準:手機相簿就是你的抗癌日誌 🔺 特殊部位要警覺:頭皮、陰部病變最易忽略

他分享溫暖小故事:「有位阿嬤每季帶孫女合照追蹤背上的痣,五年後真的發現邊緣變化。及時切除0.2公分黑色素瘤,現在牽孫女的手來複診呢!」抗癌關鍵永遠是:警覺而不焦慮,行動而不拖延。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