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失調竟藏致命危機
「醫生,我最近月經都不太順⋯」24歲未婚的林小姐皺著眉頭說。她從沒想過,這個看似普通的婦科問題,會徹底改變她的人生。沒有懷孕史、連性經驗都沒有的她,前年因為月經亂七八糟到婦產科報到,超音波一照,右邊卵巢竟躲著一顆5公分腫瘤!
「腫瘤形狀不太妙喔,有惡性的可能。」醫師指著超音波畫面解釋。林小姐和家屬討論後決定用腹腔鏡手術處理。沒想到手術中醫師越看越不對勁——腫瘤表面凹凸不平,還有奇怪的血管增生,當機立斷和家屬商量:「建議直接切除左側卵巢送驗,如果是惡性的,後續還要再處理。」
三天後病理報告出爐,「左側卵巢惡性腫瘤」 幾個字像冰水澆在全家心上。林小姐轉到醫學中心時,手裡緊捏著報告單不停發抖:「我才24歲,怎麼會得癌症?」
驚險保住生育功能的抉擇
醫療團隊仔細評估後提出關鍵建議:「我們要再做一次分期手術,如果癌症沒擴散,會盡量保留妳的子宮和右側卵巢!」這句話讓林小姐眼睛亮起來——她還沒結婚生子啊!
手術檯上醫師小心翼翼檢查每個角落:子宮內膜?正常!右側卵巢?乾淨!淋巴結?沒發現轉移!最後確診是第一期卵巢癌。好消息是成功保留生育器官,林小姐術後恢復良好,每三個月乖乖回診追蹤。
「那陣子我天天摸肚子,感謝還留著右邊卵巢。」 她回憶時苦笑:「但癌細胞好像盯上我了⋯」
月經暴量再拉警報
平安度過一年多,去年中林小姐又發現月經開始搗亂。這次不只週期亂,衛生棉不到兩小時就全濕透,夜間甚至要起床換三次!這種「血崩」狀況持續兩個月,她警覺不對勁:「該不會又中獎?」
果然,核磁共振影像讓醫師倒抽氣——子宮內膜冒出腫瘤,還一路侵犯到子宮頸!這次林小姐異常平靜:「不管是良性惡性,我都要拿掉子宮!」她苦笑說:「經歷過卵巢癌,我寧可活命也不要提心吊膽。」
手術中冷凍切片確診是惡性腫瘤,醫師當場執行完整分期手術。術後報告更震撼:子宮頸已遭癌細胞攻陷,屬於第二期子宮內膜癌!更關鍵的是病理加做免疫染色後,揪出MSH2和MSH6基因突變——正是「林奇氏症候群」的典型表現!
藏在基因裡的未爆彈
「妳父親有大腸癌病史對吧?」醫師的提問點醒林小姐。原來她父親五年前罹患大腸癌,姑姑也得過子宮癌。這些拼圖湊起來,確診遺傳性「林奇氏症候群」(又稱遺傳性非息肉大腸癌)。
這種基因缺陷像身體裡的叛徒:專門破壞修復DNA錯誤的MMR酵素。帶因者終生面臨超高癌症風險: ▶️ 大腸癌風險高達80% ▶️ 子宮內膜癌風險60% ▶️ 卵巢癌風險12% 最可怕的是發病年齡比一般人早20年!
「我以為年輕就是本錢⋯」林小姐紅著眼眶說。她術後接受放射線和化療時,看著同病房都是阿姨輩的病友,顯得格外孤單:「原來基因背叛了我。」
年輕女性必讀的保命指南
🚨 這些症狀別輕忽
- 月經失調:週期亂、經血暴增(1小時濕透衛生棉)
- 持續腹脹:吃不多卻常覺得肚子鼓脹
- 骨盆悶痛:不明原因的下腹墜痛感
- 排尿異常:突然頻尿或急尿感
「很多年輕女生把經期亂歸咎壓力大,這很危險!」 婦癌醫師強調:「像林小姐連續兩次癌症都反映在月經異常,拖久可能連命都沒了。」
🧬 家族病史是關鍵警報
若家族中有以下狀況,建議做基因檢測: ✓ 50歲前罹患大腸/子宮/卵巢癌 ✓ 家族多人得相關癌症 ✓ 同個人得兩種以上癌症 「爸爸得大腸癌,女兒也可能得婦科癌!」 醫師提醒林奇氏症候群是顯性遺傳,父母任一方帶因,子女就有50%機率中獎。
🛡️ 主動出擊的防癌策略
族群 | 防護對策 |
---|---|
未生育者 | ✔️ 口服避孕藥降低卵巢癌風險 |
✔️ 每年陰道超音波+子宮內膜抽吸檢查 |
|
完成生育 | ✔️ 考慮切除卵巢輸卵管 |
✔️ 子宮內膜定期採樣 |
|
所有帶因者 | ✔️ 1-2年做大腸鏡 |
✔️ 30歲起每年婦科檢查 ✔️ 胃鏡檢查防胃癌 |
「我現在每半年做陰道超音波,每年捅一次大腸鏡。」林小姐自嘲是「專業檢查戶」,但也認真說:「寧可多檢查,也不要再開刀了!」
血的教訓換來的生命體悟
「第一次得卵巢癌時,我怨天尤人;第二次得子宮癌,反而看開了。」現在定期回診的林小姐,隨身帶著檢查時程表:
- 🩺 每3個月:婦科超音波+腫瘤標記抽血
- 📆 每6個月:腹部電腦斷層
- 🌿 每年:大腸鏡+胃鏡檢查
她特別想告訴年輕女生:「不要以為癌症是老人家專利!我當初就是覺得『我還年輕』拖到血崩才就醫,子宮內膜癌從一期惡化成二期,多挨了放療化療⋯」
醫師也感嘆:「林小姐算不幸中的大幸,兩次癌症都在可控制範圍。臨床遇過更慘的案例——28歲女生腹脹就醫,已是卵巢癌末期,三個月就走了⋯」
給妳的救命備忘錄
- 月經日記不能省:用手機APP記錄週期、經血量,異常變化立即就醫
- 家族病史要摸透:三代內血親的癌症病史都要掌握
- 基因檢測可救命:符合條件者做基因檢測,政府有補助
- 預防手術非絕路:完成生育後切除卵巢輸卵管,可降90%癌症風險
「抗癌這條路,我從哭著走變成笑著跑。」林小姐現在熱心參與病友團體,常分享自身經歷:「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對! 早點發現,我們都能好好活著。」
最後醫師語重心長提醒:「台灣年輕婦癌發生率逐年攀升,與環境荷爾蒙、塑化劑暴露都有關。每天花3分鐘觀察身體變化,可能就是救命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