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蛋蛋」失蹤了?認識隱睪症
當爸媽在幫男寶寶洗澡或換尿布時,突然摸不到陰囊裡該有的「兩顆小球」,心裡肯定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這種狀況在小兒外科門診超級常見,多半是家長或健兒門診的兒科醫師先發現寶寶的蛋蛋沒乖乖待在陰囊裡,才轉介過來找我們處理。
醫師怎麼找「迷路」的蛋蛋?
我們會順著寶寶鼠蹊部到陰囊這條路徑,用手指仔細摸看看。好消息是,大部分時候都能在這附近摸到還沒掉下來的睪丸。但有小部分狀況(大概5%到10%左右)比較棘手——蛋蛋可能卡在很裡面的腹腔位置,或者根本沒發育好萎縮掉了,這時光靠手摸就找不到。遇到這種狀況,我們通常會安排超音波來當「搜救隊」,更精準地定位蛋蛋到底在哪裡。
⚕️ 什麼是隱睪症?醫師的定義講清楚
小男生的睪丸在媽媽肚子裡大約7個月大時,就會開始從腹腔出發,經過腹股溝的通道,慢慢往陰囊的方向「搬家」,通常到8-9個月大時就該穩穩降落在陰囊裡了。如果寶寶出生時,蛋蛋還沒搬進陰囊這個「家」,我們就叫它「睪丸未降」或「隱睪症」。嚴格來說,「隱睪症」包含的狀況更廣,除了最常見的蛋蛋沒完全掉下來,還包括蛋蛋跑錯位置(異位性睪丸),或是蛋蛋根本沒長好(萎縮未發育)。
📊 隱睪症有多常見?什麼時候該帶寶寶檢查?
- 發生率有差! 統計發現,大約 3% 足月出生的男寶寶會有隱睪症;但如果是早產的男寶寶,這個機率就 飆高到30%!其中大約有10%是兩邊蛋蛋都不見(雙側隱睪)。
- 1歲前還有機會! 別太早絕望!很多寶寶在1歲前,蛋蛋會自己慢慢掉下來。到寶寶滿1週歲時,真正還有隱睪症的比例 只剩1%左右。
- 黃金治療時間點:
- 滿6個月是關鍵評估期! 現在醫學很進步,幼兒麻醉安全性高。研究也告訴我們,如果寶寶 滿6個月 蛋蛋還沒掉進陰囊,之後自己掉下來的機會就 非常渺茫 了!強烈建議所有懷疑有隱睪的寶寶,都要在滿6個月前帶到小兒外科給醫師評估。
- 滿1歲是手術底線! 美國小兒外科醫學會的指引講得很明白:如果寶寶 滿1歲 蛋蛋還是沒到位,就 應該要開刀 了,而且 最晚不要拖過1歲半!為什麼要早點開?因為越早處理(特別是蛋蛋卡在很高位時),醫師越容易把蛋蛋固定在陰囊裡理想的位置,對寶寶未來的健康(生育能力、減少病變風險)幫助越大!
❓ 為什麼蛋蛋會「迷路」?常見原因解析
目前醫師們比較認同的兩大原因是:
- 「導航失靈」- 睪丸引帶異常: 你可以把「睪丸引帶」想像成引導蛋蛋從腹腔下降到陰囊的「導航繩索」。如果這條繩索沒長好、位置歪了,蛋蛋當然就找不到正確的家。
- 「動力不足」- 荷爾蒙異常: 很多研究發現,有隱睪症的寶寶常常伴隨某些荷爾蒙分泌不足的問題,這可能直接或間接導致蛋蛋下降的「動力」不夠。
其他可能原因還包括:
- 蛋蛋本身發育不良: 例如蛋蛋結構出問題,像輸精管和副睪沒連通好,這不只會讓蛋蛋下不來,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小朋友即使開完刀,未來不孕的機率還是比較高,甚至有些(約8%)術後蛋蛋還是會萎縮掉。
- 腹壓太低: 觀察發現,有「腹裂」(腹部先天缺損)問題的寶寶,得隱睪症的機率特別高,推測可能跟腹腔壓力不足,無法把蛋蛋「推」下去有關。
補充說明荷爾蒙治療: 有些兒科醫師可能會嘗試用注射 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或 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 (LHRH) 等荷爾蒙針劑,想刺激蛋蛋下降。但老實說,效果普遍不太好,成功率通常不到20%, 而且需要醫師非常謹慎評估後才能使用,不是常規首選治療。
🔍 隱睪症有哪幾種?醫師怎麼檢查?
- 「卡在半路」型 (下降不完全): 這是最主要的類型,超過90% 的隱睪寶寶都屬於這種。蛋蛋卡在從腹腔到陰囊這段搬家路線的任何一個點:腹腔裡、腹股溝管裡面、或是陰囊上方… 就是沒進家門。
- 「跑錯地方」型 (異位性睪丸): 這比較少見,不到5%。問題出在「導航繩索」(睪丸引帶)亂指路,把蛋蛋牽到奇怪的地方,像是會陰部、大腿附近、甚至陰莖上方。
- 「根本沒來」型 (睪丸萎縮未發育): 這機率最低,隱睪寶寶中約 佔3%。意思是先天就沒有睪丸,或者它萎縮消失了。這跟卡在腹腔深處的高位隱睪一樣,光靠手摸是摸不到的。
醫師的檢查工具箱:
- 第一招:超音波 (Ultrasound): 這是 最常用、最不侵入 的檢查。就像找寶藏的地圖,幫忙定位摸不到的蛋蛋。
- 找不到怎麼辦?最終確認 – 腹腔鏡探查 (Laparoscopy): 如果連超音波都找不到蛋蛋的蹤影,醫師通常會在安排手術時,直接用 腹腔鏡 伸進肚子裡做最後確認。這是目前 最準確 的方法。
- 其他檢查(較少用):
- 核磁共振 (MRI):看得更細,但檢查時間長,小孩常需要鎮定或麻醉,比較麻煩。
- 電腦斷層 (CT):有輻射線,一般不建議用在小孩。
- 血管攝影:侵入性高,也比較少用。 重點是:上面這些檢查都可能看漏!只有腹腔鏡能幾乎100%確認肚子裡到底有沒有蛋蛋。
⚠️ 不處理會怎樣?隱睪症對未來的兩大威脅
- 生育能力受損 (不孕風險提高):
- 陰囊就像蛋蛋的「專屬空調房」,溫度比體溫低約 1.2°C,這個涼爽的環境最適合製造精子。蛋蛋長期沒待在陰囊裡(溫度較高),製造精子的功能就會受損。
- 統計數字會說話:
- 單側隱睪:即使開刀固定好,長大後 不孕機率約20%(一般人約15%)。
- 雙側隱睪:風險更高!不孕機率飆到約50%。 所以雙側隱睪的寶寶,強烈建議要再轉介給 兒童內分泌科或遺傳科醫師 做更詳細的檢查評估。
- 睪丸癌風險增加 (最令人擔心的):
- 隱睪症患者長大後得 睪丸惡性腫瘤的機會,是正常人的40倍左右!(隱睪約 1/2500;一般人約 1/100,000)。
- 早開刀能預防癌症嗎? 目前醫學證據還無法肯定「早期開刀」能直接降低「未來得癌」的機率。
- 那為什麼一定要開刀?關鍵在「早期發現」! 把蛋蛋固定在陰囊裡,男生長大後 自我檢查非常容易(洗澡時摸一下)。萬一真的不幸長了腫瘤,也能 及早發現、馬上治療,治癒率非常高!如果蛋蛋還藏在肚子或腹股溝深處,腫瘤長了也不容易發現,往往拖到很嚴重才就醫,後果不堪設想。 這就是為什麼隱睪症一定要手術治療的核心原因之一!
💡 給爸媽的關鍵結論與行動建議
- 黃金時間點:出生滿6個月! 如果懷疑寶寶有隱睪(摸不到蛋蛋),請務必在寶寶 滿6個月前,帶去 小兒外科門診 讓專業醫師評估。
- 手術治療底線:1歲到1歲半! 如果評估後確定需要開刀(睪丸未降),最理想是在 6個月後儘早安排,且 絕對不要拖過1歲半。時間就是蛋蛋的功能!
- 別賭它自己會掉下來! 雖然1歲前有些會自己下降,但滿6個月後機率就大減。專業評估才能避免延誤。
- 早處理,顧未來! 即時的手術治療(睪丸固定術),主要目的是 盡最大努力保護寶寶未來的生育能力,並讓 睪丸處於容易自我檢查的位置,萬一發生病變(如睪丸癌)能 極早期發現,大幅提升治癒機會。
▲ 重點回顧: 隱睪症最常見是「蛋蛋卡在半路」(下降不完全);少部分是「導航錯誤」跑到怪位置(異位性睪丸)。爸媽的及時行動,是守護寶寶未來「爸」業與健康的關鍵!